90年前,他们向胜利出发
文/范良义
在庆祝新中国75华诞的日子里,我想起了红军长征出发的日子。
那时候还没有“八一”军旗,没有五星红旗。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同志说不能使用“青天白日旗”,与何长工商量制作了一面印着镰刀斧头图案的红旗,作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当时,这面旗帜既是军旗也是党旗。革命军就是打的这面旗帜上的井冈山。之后,红军打着这样的旗帜建立了瑞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毛泽东同志任政府主席。
那时候也没有飞机和导弹,没有航母,更没有“百万雄师”。史料记载,主力红军长征出发时共有86859人,其中: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红五军团12168人,红八军团10922人,红九军团11538人,军委第一纵队4693人,军委第二纵队9853人。红军作战使用的是步枪、机枪、刺刀、梭镖、马刀、手榴弹,另有30多门迫击炮。全军只有步枪29153支,所以很多战士没有枪。
他们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经常缺衣少食,但战士们严格遵守军纪。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得民心。他们“突围”出发离开根据地时,“十万百姓泪汪汪”,依依不舍,军民鱼水情动人心魄。
从上井冈山开始,红军就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为保护人民而战,是帮助人民脱离苦难走向幸福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却把红军说成“共匪”,多次派国军围剿镇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为达目的,他们制定了凶残的“铁桶计划”,部署几十万军队对红军层层封锁包围,图谋在瑞金等地把红军消灭掉。
面对极其危险的形势,红军面临生死抉择。若不及时突围,就会全军覆没。根据 中革军委 的决策,野战军司令部确定在1934年“10月21夜及22日晨”举行“突围总攻击”。这即是中央红军主力突围开始西征,即长征出发。
西征,去哪里?当时并没有确定的目的地。在红军到达甘南哈达铺时,毛主席在从国民党军一少校手中缴获的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五军,有红色革命根据地,才最终决定红军去陕北落脚。
西征,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红军在第一阶段的突围作战中,突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渡过湘江后,减员过半。全军出发时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红军战士中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的子女,他们为了生存,为了翻身解放,为了民族独立,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改初心使命,坚定信念,毅然前行。一路上,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力克无数艰难险阻,行经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胜利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计划。10月19日,红军到达吴起镇,22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毛主席在会上作了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洛甫作了会议总结。会议宣告长征结束。长征时间正好一年。
啊,出发!
他们的出发是那样悲壮,那样艰险,然而又是那样伟大!
正是他们的那次出发,淬炼了人民军队的钢铁般意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为中国革命的完全胜利打了基础、做了准备。之后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奋勇向前、节节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五星红旗万山红遍。
今天,我们庆祝新中国的生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在和平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怎能忘记红军战士们献出的鲜血和生命!
不能忘啊,不能忘!!
回忆长征,我很喜欢毛主席的两首诗词:《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
2024.10.20
本文参考书籍:《长征简史》(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
谨以此文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作者简介
:范良义,男,西峡县人,退休干部,经济师,新闻和文学爱好者。曾任西峡县新闻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秘书集团兼职研究员、河南商报特邀通讯员、西峡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等职。著有《西峡县集体工业志》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