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东昌府
杜先锋
早就听说聊城称为“江北水城”,一直不愿相信,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鲁西北平原,降水量那么少,怎么竟出了水城?
金秋仲月, 丹桂飘香的日子,揣着好奇,我携夫人,邀表妹夫妇,由妹夫驾车,一大早奔赴聊城市东昌古城。
古城呈正方形轮廓,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四周环绕着东昌湖。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大街向外延伸,经跨湖桥梁通往聊城新城区。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我们从东门入,进得城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平整的青石板路。踏上青石板,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到了遥远的时空。青砖黑瓦的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楼阁;一座座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牌坊;守护在店铺、庭院门前的麒麟、石狮子……,无不展示着古人的智慧和力量,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透露出岁月的深邃韵味。
这是一座安逸的城廓。居民的生活与其文化相融合,很少被现代社会的喧嚣所干扰。人们可以驾车游,也可以品尝着各种美食悠闲地信步游。街道宽阔而整洁,街巷处处绿树成荫。那些岁月深深刻在墙壁上的故事,那些文化传承在血液里的人们,那些区别于现代化的独特气息和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仿佛时间在这里被凝固,分享着一份安稳和温馨的美好,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家乡市场上流行一种聊城出产的光岳楼牌香烟。我想当然地猜想,既然以光岳楼命名,它一定是古城的地标。经当地人证实,果然如是。
来聊城首选要看光岳楼。经志愿者引领,我们来到古楼前。其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楼的主体全系木质结构,是纯榫卯搭建的木制楼阁,主框架结构没用一颗钉子。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只有32根通天木,已历经600多年风雨,却完好地保存下来。那一刻,我深为古人之工匠精神和卓越智慧而兴叹。楼通高九丈九尺(33米),是中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
登上楼的最高层,远眺,鲁西北平原一望无垠;近观,东昌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让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美食文化也是古城的一大亮点。东昌府区的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如魏氏熏鸡,其制作技艺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镇呱嗒是一种煎烙的小食品,制作工艺巧妙,属地市级非遗产品。从光岳楼下来,肚子已有饥饿感,夫人和表妹急忙买来沙镇呱嗒充饥。食之,外酥里嫩,果然奇妙,不仅是口感的享受,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品味。
边吃边游,信步来到位于东昌古城楼西大街中段的古聊城县署。其坐北朝南,总占地约6300㎡。门口蹲着两只石狮,衬托着“衙门”的威严。中轴对称,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体现了明清衙署的传统礼制思想。根据县衙职能没置的机构,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房,还有县丞衙、主簿衙、典史衙等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当今政府机构的雏形。明清六百年间,一直是聊城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古代衙门风貌,了解到中国古代政务体制,增添了历史文化知识。
早有耳闻聊城是运河古都,心里一直景仰。从古县暑出来,已近午时,大家已累得不行,而我依然兴致盎然。在我的极力“怂恿”下,才形一致意见,游完运河景点后再作休整,进午餐,享美食。这是我第二次参观大运河。台儿庄那次是出发顺道的短暂停留,只看了河面上的游艇、货船等,实为走马观花。
本次考察就比较深入了。从高空俯瞰,东昌府区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穿城而过。河床宽阔,河水清澈。两岸店铺林立,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沿岸的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唐朝古槐等名盛古迹古韵浓郁。沿河植被绿意盎然,让重阳时节的古运河显出别样美丽。沿观光大道畅游,船闸、码头、桥梁等水利工程,一览无余。元明清时期,聊城运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因河而兴,因漕运而富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被誉为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享“江北一都会”之盛誉。
我们站在大运河岸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能聆听到纤夫船工的南腔北调和高亢的号子声,感受到穿越时空而来的繁荣与昌盛。
老子曰,“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大藏于水。”李时珍著作中也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乃百药之王。”这都强调了一种观点,水是生命之源。同样,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颇具重要影响。有了水,便有了城市文明。九江、衡阳因湖而兴;大连、青岛因海而盛;南京、重庆因江而为都;家乡肥城也因康王、龙山两河而繁荣。聊城则因东昌湖及发达的水运享“江北水城”之美誉。
东昌湖原名为环城湖,环绕东昌古城。是在宋代掘土筑城时形成的护城河基础上,经历代挖土拓展,引入京杭运河、黄河之水,形成的稳定水面。总面积4.2平方公里,略小于杭州西湖,为中国北方少见的人工湖泊。其周边被新城区所包裹,被新城区道路分割成8个大小不一的湖面,分别称为丁家坑湖、演武湖、明珠湖、望岳湖、荷香湖、琴湖、镜明湖、铃铛湖。湖面上飞架起多达61座的桥梁,连接起古城与新城,将古老文明传承于现代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历史走向未来。
虽然天色已晚,出于对桥梁文化的好奇,我们还是急匆匆地赶到东昌大桥。它位于东昌府西首,连接古城西门与新城,是在原西吊桥的原址上修建的。全长322米,桥面净宽15米。上部结构为石砌拱桥,共21孔,象征着跨入21世纪。桥的拱圈、桥身采用花岗岩嵌面,桥面青石铺砌,桥上筑有优质汉白玉栏板,栏杆上雕刻着《水浒传》人物故事图案,为美丽的东昌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东昌大桥因此成为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站在大桥最高处,凭栏远眺东昌湖之盛状。湖面一碧万顷,水天一色;湖水浩浩汤汤,烟波浩渺;湖畔柳丝拂水,荷花点点。夕阳余晖洒落在水面上,仿佛无数颗钻石在闪烁。岸边传来萨克斯风吹奏的旋律,深沉而高亢,如同遥远的钟声穿透时空,在湖的上空荡漾,唤起游子们内心深处的回响。彼时,余颇有范仲淹观洞庭湖之感觉,深深地陶醉在奇妙的湖光天色和美妙的旋律之中。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至此,脑际里“江北水城”之概念逐渐清晰起来,灵动起来,栩栩如生,焕然一新。谨作此文以记之。
甲辰龙年重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