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司马府里的少司马孙光祀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前些年,在泉城路百货大楼对过,尚有街巷名皇亲巷,而巷内有一显赫府邸,名曰司马府,乃是清初兵部侍郎孙光祀的府邸。旧时,典军的长官,兵部尚书称大司马,而侍郎则称少司马。因故,孙光祀的府邸便被济南人称作司马府了。要说,这也是一桩名副其实的盛事。

济南百货大楼旧照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怍庭,又作祚庭。清代平阴孙官庄人,为官后迁至济南。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改庶吉士,翌年授礼部给事中,上疏皆中利弊,部议允行。历刑、兵、户、吏四科给事中。十四年充湖广乡试考官,得士称最。历任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等。前后任职20余年,惩贪剔弊,富于政绩。工诗文,著有《胆余轩集》等。
之一,侃侃立朝,利国便民,有古名臣风范
本文写作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孙光祀《胆馀轩集八卷》(清康熙刻本)、清雍正《山东通志》、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嘉庆《平阴县志》、光绪《平阴县志》所录孙光祀及其后人传记、清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见清光绪《平阴县志》,以下简称《墓志铭》)等。
汪灏(1643——1718),字文漪,号畏庵。晚号天泉。清初山东临清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著有《倚云阁诗集一卷》。山东省图书馆有藏。

清道光《济南府志》“孙光祀传”
孙光祀祖籍河北枣强(《墓志铭》:“原系棘津人。”),其始祖孙好古徙家山东平阴。而孙光祀做官之后又迁家于济南府历城县。
孙光祀出身仕宦家庭。其祖父孙珫(1551——1604),字玉耳,初号淇阳,再号湛明。万历元年癸酉举人,八年庚辰成进士。历官钱塘县令、监察御史、山西左参议。清廉自守,政绩卓异。孙光祀父亲孙振图(1582——1649),字龙友,号象明。明崇祯三年举人。未出仕。然因文章德行而名重一时。惜乎此后受贪官污吏迫害,含恨以死。
孙光祀乃是一美男子。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称他:“丰骨隽上,秀眉紫棱,望之如神仙中人”。尤其是,他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未垂髫已能撰写文章,二十九岁中举人。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明年,授礼科给事中,他上疏陈述“慎诠选”、“核镇将”、“核赎锾”、“剔衙蠹”、“禁滥征”、“酌科议”六事,全部切中时弊,经过部议允许施行。他历任刑、兵、户、吏四科都给事中。六年中,上疏凡二十余次,全部受到皇帝温旨褒奖。

清乾隆《历城县志》“孙光祀传”
康熙十二年,孙光祀充殿试读卷官,晋太常寺卿。当时,天坛有放牧马的人,皇上派遣内侍侦察其人。有人对光祀说:你刚刚担任这个职务,可不必担负责任。光祀曰:“在这个职位能够推诿过错吗?”于是他将自己与同官全部列名其中,罚三个月的俸银。
孙光祀门人、康熙十二年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的韩菼说:“先生在谏垣,久所抗论,皆天下大事,弹劾尤无所避,其气昌矣。大抵破朋党之习,严是非之辨,扶君子而抑小人,而终归于和平不为其已甚。”(《胆余轩集·韩序》)

韩菼《胆余轩集·序》
《墓志铭》则称道孙光祀:“公历升六垣……丹扆白简,遇事陈箴,利国便民,知即补牍。”“侃侃正议,烈烈硕画,莫非皂囊急务,有古名臣风。”
孙光祀为何能够主持正义、侃侃立朝?其门人、翰林院侍讲学士魏希徵一语中的,他说,这与孙光祀全家早年遭受无法无天的平阴贪官污吏残酷迫害有关:“盖夫子为孝廉时,遘乡里之难,衔父兄大仇,志气精诚贯日月而泣鬼神。”(《胆余轩集·魏序》)

书影:魏希徵《胆余轩集·序》
之二,冥搜广罗人才,成就后学指不胜屈
清顺治十四年,孙光祀作为副主考官主持湖广丁酉乡试,所取皆一代名宿,取士一百六十人,而此后中进士者高达六十四人,得士称最盛。康熙三十八年相国熊赐履、礼部左侍郎王封溁,皆为此届湖广乡试所得之士。
康熙十二年癸丑、十五年丙辰、十八年己未,孙光祀三次充任殿试读卷官,“得人如韩公元少、罗公振彝、彭公四如、魏公子相、李公谏臣诸先生,海内传为盛事。”(《墓志铭》)
而在山东,孙光祀提携后进尤多。《墓志铭》称:“公之操斯文之柄者垂数十年,成就后学指不胜屈,如赵子丰原、刘子公琬、王子用章、于子麟公诸人,经其指授,俱先后成名,意昌黎之于皇甫湜、李翱辈所称韩门弟子,古今可埒美矣。”
赵子丰原,即济南名士赵于京,康熙二十年举人,仕至河南府知府、苏州知府。性尚忠义,喜文学。居官多有政绩。著有《客亭集》《书带堂集》。
刘子公琬,为清初兖州府阳谷名士刘琰,康熙二十六年乡试解元。三十年成进士。历任江宁知府,江西学政,解组归,囊橐萧然。江西、江宁皆祀名宦。
孙光祀何以如此奖掖后进,实与其文学本性及坎坷经历有关。《墓志铭》称:“盖振兴士类,公之天性然也。”

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
康熙十六年丁巳,孙光祀长子孙叔谐中河南乡试,孙光祀冁然而笑,他说:“我曾经典试湖广,冥搜广罗,生怕有遗珠之叹,这一信念可以告慰身后。我因此知道自己的儿辈也会成功,是上天有眼呀。”
之三,三藩之乱,平息内患
康熙十二年,孙光祀由通政使迁兵部右侍郎。三藩之乱起,十一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等,举兵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贵州提督李本深响应。
此时,宛平王熙为兵部尚书,孙光祀与杨永宁为左右侍郎同心辅佐之,共同参预机密,协助康熙,不分昼夜。当时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埋伏在京师肘腋之地,并伺机配合叛乱。孙光祀与王熙密谋筹划说:“若不事前杜绝在萌芽状态,以后定然会滋养灾祸。”遂合力上疏康熙揭露吴应熊图谋叛变的情状,康熙采纳了他们的计策,一举拿下吴应熊,使得内患得以平息。故时人称:“三藩克靖,中枢有力焉。”
之四,孙光祀在司马府与孙氏别墅的美丽晚年
康熙十八年,65岁的孙光祀岁解甲归田。返回济南司马府。
他回乡的第二年山东发生大灾,他捐粮五百石以赈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灾民,“全活无算”。平阴官庄四面环山,村民饮水极为困难。他捐银300余两打了一口井。其他“至如睦族党、周贫乏、设义学、建桥梁,懿行班班,又其余事云。”(见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八)
孙光祀卒于康熙三十七年戊寅,享年八十五岁。在济南的晚年,二十年间,是孙光祀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日子。
退休就是退休,不再有任何的“恋栈”与牵挂。这是孙光祀的境界与智慧使然。不像当今的某些官员们,退休后找不到自我所在。
《墓志铭》称,孙光祀“复归历下,如倦翮投林,岫云息影,不复作用世想”,“泛览历下之名山,溯回明湖之胜地,而凭吊殷许之往迹,追惟边李之流风,不难希踪前哲,一往遥集。而所居齐郡名区,又当南北孔道,士大夫之冠盖轮蹄、担囊负籍行过是都者,皆以公为归。”
何等的潇洒与自在。然而,涉及老百姓的利益,他还是不时会参与其中。“公亦不为过甚孑孑之行,凡有利于桑土者,每倾肝膈以告当事。”

芙蓉泉照
司马府地近芙蓉泉。孙光祀闲暇时常到芙蓉泉一游。有客人来济,他也会安排在芙蓉馆就住。如其好友山阳布衣杜首昌来济游览便是。杜氏有诗称他:“分甘课读饶清兴,时过芙蓉听水声。”当初,还是在退休回家的船上,他便怀念起自己在芙蓉泉畔的司马府了。他有《己未秋旋里舟行杂咏十首》,其中有句:“七十泉声近可闻,玉函山色晓氤氲”,“郭内名泉不易逢,一泓澄碧溅芙蓉。”于退居时的路上便遥想临泉休闲的快乐晚年生涯了。
孙光祀有《蓉泉即事二首》:
水亭斜倚碧泉东,春色霏霏雾霭中。
阅世无劳青白眼,抽身不入是非丛。
胸间磊块原消尽,户外淄尘莫与通。
俯仰乾坤容笑傲,时人那识鹿皮翁。
一曲蓉泉溅玉沤,修篁疏柳荫清流。
援琴自适嵇中散,置榻高悬陈太丘。
殿上虎争谁个胜,名场蚁战几时休?
春风春日皆堪赏,底事何须抱杞忧。
(清康熙刻本《胆余轩集》胆余轩诗 七言律)

书影:孙光祀《蓉泉即事二首》
蓉泉,芙蓉泉是也,好是亲切。诗中,孙光祀写到了在春雨霏霏的美丽烟雨中的优雅水亭:芙蓉亭。而芙蓉亭的方位在芙蓉泉东(斜倚碧泉东)。第二首,他描写芙蓉泉鸣玉喷雪之美(“溅玉沤”),以及清泉周边仪态万千的“修篁疏柳”,真的是美不胜收。更重要的,还有孙光祀退休后的快乐心境与原因所在,这就是“阅世无劳青白眼,抽身不入是非丛”,“俯仰乾坤容笑傲,时人那识鹿皮翁”。
除了司马府之外,孙光祀在济南还有一处孙氏(砚溪村)别墅。
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在其《香祖笔记卷五》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历下孙氏有别墅在济南郡城西北十里,而近其地四面皆稻塍,与鹊、华两山相望。圃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一日,园丁治蔬畦,得石刻于土中,洗剔视之,乃松雪篆书二诗……今其地名砚溪。”
历下孙氏,即孙光祀是也。
好有眼光。
孙氏别墅建成在康熙三十年(1691),即孙光祀致政归济十二年后。
在元代赵孟頫于砚溪村建别墅将近四百年之后,清初济南高官孙光祀又在其处建起别墅,名称依旧,风雅宛在,只是换了(孙氏)主人而已。

赵孟頫画像
这一历史文化的承传对于济南极为珍贵。
康熙间山东诗人王宜绳有《满庭芳·过孙怍庭年伯别墅留题》:
玉露湛秋,金风解溽,绿野别墅清凉。投闲洗沐,红袖舞霓裳。暂施山林经济,日课种卉养鱼方。喜尊前,斑衣绚缦,玉树碧琳琅。
芳香。邺架上,牙签万卷,图史缥缃。羡鹤发朱颜,日醉霞觞。趁此良辰美景,寻山屐齿为花忙,恐苍赤,望殷霖雨,补衮入朝堂。
绿野别墅,投闲洗沐,日课种卉养鱼方……此为孙光祀砚溪村别墅及其在此间悠然闲适生活!
孙光祀作有《砚溪村偶吟二首》及《砚溪四季图》题诗(四首)等诗作,足见他对于砚溪村孙氏别墅的热爱与自得之情。(详见侯林、侯环《孙光祀与孙氏(砚溪村)别墅》一文)
之五,少司马的子与孙
孙光祀有九子六女。其中一子出继,一女早殇。其较为杰出者为长子、次子、三子、六子。
据清乾隆《历城县志》,以及清嘉庆、光绪《平阴县志》等文献:
孙光祀的长子孙叔谐,字和叔。号虞成。康熙十六年丁巳举人,内阁中书。以父亲在朝,他不愿为官。回到老家山东。叔谐生平善骑射。曾经在半路上遇到盗寇,人们四奔走散,叔谐抬头看见飞鸟,于是张弓射之,飞鸟应弦而坠,盗寇大惊,匆忙逃走。晚年,孙叔谐回到平阴,于峻玉山别墅环水为沼,筑亭其间,额曰:峻玉所。他颇有文采,著有《峻玉藏集》。

清光绪《平阴县志卷五》“孙叔谐传”
孙光祀次子叔诒,字燕叔。康熙二十六年举人,选渠县知县。渠县经过兵革,民生凋敝,又加干旱不雨,叔诒到城隍庙祷告,天降大雨。针对县里的实际,他采用勤招徕、广开垦的方略,使得县民生活有所起色。在任七年,他经过行取擢兵部车驾司额外主事,又以“勤慎”授刑部湖广司主事,迁山西司员外郎,署河南、浙江等七司,兼理秋审,全部剖判如流。他请假归家,后来再补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充顺天乡试同考官,迁户部陕西司郎中。居官以清勤著称。他的才能,深为侍郎遂宁张公所器重。罢归后筑别墅于邑北之郑家村,啸歌自娱。有《芑园集》
孙光祀三子孙叔询,字爰叔,号每怀。援例为国子监典簿,补鸿胪寺丞,他退处不仕,却常以务施舍,救济贫乏之人为事业,一时宗族亲戚都以“善人”来称呼他。
孙光祀六子孙叔谏,字贞叔。湖北黄梅县知县,治理有法,时称良吏。致仕后移居长清之赵庄村。所著有《白雪楼诗稿》,藏于家。
孙光祀的裔孙,有两位名声颇大。
孙涵毓,字潜修。绩学工文,善卫夫人楷法,而尤邃于诗。性洒落,不乐仕进,有人劝他应试,不答。以山水自娱。凡所经历,皆有吟咏。名传京师。其诗句如:“白云生谷口,红日下山腰。云破孤峰入,天空一雁来。”“独我悲秋常作赋,何人爱月不登楼。”“泰岱东来还有瘴,古聊南下却无山。”为世所传诵。家贫。衣食屡空。淡如也。有《焦尾集诗草》藏于家。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孙光祀还有一孙名建策
孙建策年少时母亲去世。他十八岁进入平阴县学,成绩优异,乡试却屡屡受挫。光绪元年,他被保举孝廉方正,经过廷试,以教职用。历署乐安训导、滋阳训导,并兼理邹县教谕。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孙建策传”
建策秉性慷慨,勇於任事。同治以来,匪乱初平,山东巡抚举办重大的政治事务,都以地方乡绅作为辅助。建策性慷慨,勇於任事。因而不断接到大吏的委派。他先后充任广仁善局绅董,兼管全节堂、育婴堂、栖流所事务,监放东、西关粥厂,办理平粜局,分赴灾区,散放官赈及义赈。他都能实心任事,任劳任怨。他修筑滨州北岸长堤时,多方保全城圩与老百姓的墓地,尤其为当地人们所感颂。巡抚奖励他的劳苦,并且保他选缺后以知县用。,
孙建策曾经担任泺源书院监院。他对待士子宽厚而有节制。三十三年,他卒於滋阳任所。建策笃信《春秋》,於书无所不读。凡太乙、堪舆、风角、占相、医药,无不精通。以世间少有理解的人,他不轻易外露。著有《客路行吟草》、《春日思亲诗》、《上元竹枝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