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参试老兵
——参试老兵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剪影
激动人心的瞬间
核试验的功勋碑林里,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还应有一块无字碑。这块碑属于那些隐姓埋名数十载,默默为国家国防事业作出贡献的参试老兵!
——题记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六朝古都迎来了一群老兵。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口音不同,却洋溢着相同的笑容;他们身材不同,却有着一样挺拔的腰板;他们年龄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的名字叫参试老兵。他们在这里相聚,庆祝共和国一个特殊的日子——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六十周年纪念日。
六十载弹指一挥间
告别马兰四十多年,马兰花绚烂的紫色,一直萦绕在他们的梦里;那一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一直开在他们的心中。
60年前,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新疆罗布泊茫茫荒漠,一朵巨型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打破了西方大国核垄断,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60年后,2024年10月16日,曾经参与核试验的老兵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老兵现场签名



共忆马兰岁月
重返老营区
我有幸作为特邀嘉宾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从15日报到,到17日离开,短短两天时间,我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早餐时遇到老兵苏纯,他关切地询问:睡得好吗?我说,没睡好。
怎能睡得好?一闭上眼睛就是寸草不生的戈壁,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一边在漫漫风沙中忍高温,抗严寒,斗尘暴,一边还要完成各种艰辛而复杂的任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从不退缩,始终坚守在核试验第一线,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书写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书生不文弱
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个瘦削的身影。他在给孩子们讲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知识。言语温和如涓涓细流,镜片遮不住睿智的目光。你以为他只是物理老师? 不。曾经,他也是戈壁沙漠里摸爬滚打的铁汉子。
他叫苏纯,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2018年我们因一篇关于马兰的文章结缘,屈指已有六载。除了偶尔聊一些关于老兵的事,再无交流。这次南京一见,果然一介书生。想象不出,当年他是怎样吞咽下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劳累与艰辛的。偏偏当年他就是非常优秀的一个。1974年他17岁参军, 第二年5月,与战友王学义一起参加装备器材改革,于1976年9月代表南京军区,设备参展武汉召开的全军装备器材革新现场会,受到总参防化部通令表扬。1977年5月被选调南京军区防化混合营,进行强化训练。于1977年8月1日,随防化混合营奔赴新疆罗布泊参加核试验。 “我的专业是洗消淋浴,我们每个分队每个班都有两辆洗消车,对受到化学、生物、放射之类的污染人员快速清洁。”说得云淡风轻,其中艰辛,非亲历者谁能想象?

几天来,从未见他与谁闲闲地聊个家常。他一直在忙碌,忙着与媒体交流,忙着为大家服务。我很是惭愧,帮不上他的忙,他却依然像兄长一样关心我,告诉我怎么与老兵沟通交流,提醒我多拍,多备资料。
老兵们都说他这两天太忙,明显憔悴,提醒他多休息。他只笑笑,继续忙碌。几天来,能见到他的时候,不是打电话,就是发短信。一顿安稳饭都没吃过,随便扒拉几口就忙着躲一边交代任务去了。
难得16日下午老兵们同游牛首山,又因突然下雨,我没带雨具,他把自己唯一的一次性雨衣给了我,自己则坐在山脚等我们。
几天时间,几乎听不到他说话,只看到他默默忙碌的身影。想到老兵们在雨花台宣誓时的口号: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这不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么?
“我们相聚,不是为了吃顿饭,不是为了喝顿酒。我们是为了怀念,为了记录,为了传承。”一字一句,有力阐明了本次活动的意义。
他是老师苏纯。
他是老兵苏纯。
惊险13小时
他说,我想起一件小事,在侦察组时发生的。71年11月18号,下午两点半左右起爆,我们跟着就出发到侦察线路去。连技术员驾驶员一行五人,乘嘎斯69车前往45号线执行测量任务。这条线路很长,有40多公里,汽车开到最后一个检测点,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发现水箱里干干的,一滴水都没有,车无法起动。出发时救援组没有给我们配信号枪,求救无门,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原地等待,碰运气吧。这才想起忙了一下午,一泡尿都没来得及撒。我一个机灵,这不就是水吗?可前面两个人已解完,剩下我们三个就对着水箱解手。靠着三人的小便,车坚持开了十多公里。一路小心地关注发动机温度,开一会就看看,发现上升到80多度就立马停车,等温度降下来再开。就这样开开停停,熬到最后,水箱里最后一滴尿液也没了,只剩尿骚味。

我们中的技术员说,总不能在这里等死吧,实在不行还有一个险招,用汽油代替冷却剂。驾驶员说汽油放进去很容易爆炸,太危险。大家都担心,可这是唯一的希望,再无他法。最后只能冒险。我们把25公斤的汽油全都加进水箱。因为汽油容易挥发,我们把水箱盖打开,引擎盖也打开,尽量避免挥发气体浓度太高引起爆炸。车刚开一公里左右温度就达100度了,赶忙停下降温。就这样一公里一公里地往前挪。两桶汽油全部加进去,挥发完了,才到达有水的地方。这个行程我们在爆炸区泡了13个多小时,到第二天早晨麻麻亮,终于走出爆区。顾不上是否过量照射,我们尽快把水箱加满迅速返回营地。说实话一路上大家心里还是挺沉重的,茫茫隔壁,荒无人烟,除了漫漫星空,就是我们五个人,一辆车。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我们一路唱着国际歌,是壮胆,更是给自己增添信心。
如此惊心动魄,在老兵季峰眼中,只是一件小事。
依然选择你
他说,马兰留给我的印象是“四少一多”。“四少”,第一就是少水。严重缺水,每人每天一小盆,吃用全在里面。刷牙洗脸洗衣服,全都套着用,轮到洗脚时水已浑浊不堪。真舍不得用,一斤水运到马兰要花3毛多钱,那是1971年,半斤猪肉的价格。第二是少绿色。我们没有青菜吃。连鸡蛋都只能吃鸡蛋粉。青菜需要从兰州空运过来。整个戈壁滩上看不到一点绿色,满眼都是黄沙。第三少文体生活。没有篮球场,没有排球场,羽毛球乒乓球场啥都没有,连扑克都没有。不像现在哪都各种娱乐活动。第四是少信息,因为保密需要,跟任何人都不能联系。这里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更不要说电视了。“一多”,就是风沙多。马兰的风一刮起来,沙石漫天蔽日。正所谓“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我们住的帐篷一半搭在地下。风刮起来,帐篷都能刮跑。一天晚上睡到半夜下大雨,地下室被水灌满。衣服湿了,被子湿了,帐篷跑了,风还在呼呼地刮着。我们一部分人压着被子,一部分人去找帐篷。把帐篷拉回来再用石头压住,抱着湿淋淋的被子继续睡。

这一切今天回忆起来还是那么触目惊心,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可是,今天你要是问我后悔吗,我会大声回答你:不后悔!如果你问我,命运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怎么办。我会更大声地告诉全世界:我依然选择成为一名防化兵!
这是老兵沙根林的肺腑之言。
我是一个兵
16日晨在餐厅门口与一位老兵迎面相撞。我道一声首长好。老兵字正腔圆地纠正:我是一个兵,叫我老兵。他说,离开部队几十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一直都牢牢记着,自己只是一个兵。
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尽显老兵独特的魅力与风采,给我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触动。
是的,共和国这样的兵太多太多……
总指挥·老保姆

老兵骆政治,年届八旬,多次参加核试验,1977年担任南京军区防化混合营营长,又带领混合营参加第22次核试验,圆满完成所承担的各项试验任务。本次活动有他老人家也就有了灵魂。老兵回忆骆老,说在马兰的日子,他要负责全面工作,还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那时他是骆营长,是总指挥,也是老保姆。就连本次庆祝活动结束了,他还在为部分参试老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操心。
梦想成真

老兵徐金潮,1971年混合连指导员,参试老兵。他说自己在看到电视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心里就有了念头,希望也能有机会参加核试验。没想到梦想成真。忆及往昔的日子,他说,所有人都是坐闷罐车去新疆的。闷在罐子车里没有白天黑夜。车厢地面铺了席子,困了就睡席子上。八月的天气,真是又闷又热,可大家一路依然有说有笑。
重情重义看老兵

老兵徐建:我这一生最难忘的事就是参加核试验,那时人特别简单,明知艰苦都争着去,我是写了决心书才获准去马兰的。那环境真不适应,白天气温五六十度,鸡蛋放到沙子里都可以烤熟,晚上却要盖被子。一天半盆水既要吃又要用,两个多月才洗一回澡。我是负责侦察沾染的。核爆的闪光把眼睛都刺痛了。冲击波太厉害,一下子就把我们掀翻在地。我们迅速起身,第一时间冲进爆区。里面还是一片火海,但一点不害怕。顺利完成了任务,还立了一个三等功。后来我常回到老营区看看,看什么呢,看人?看事?都不是,我只想看看那个地方,那里有我很多的记忆。
重情重义,老兵徐建!为了筹建本次纪念活动,他个人赞助35000元。
保家卫国核盾牌

老兵任井义:
这些年我打交道最多的是医务人员。我老跑医院,省人医的医生跟我都混成熟脸了。有一次医生问,你哪来这么多毛病?光看不见好转。你年轻时到底干什么的?我说20多岁时在新疆参加过核试验。他瞪大了眼睛说,难怪呢。核辐射造成的伤害就目前医疗水平来讲,就是华佗在世也无济于事。他又追问了一句,你现在后悔吗?我说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使命就是奉献,就是牺牲,就是舍生忘死。他又追问,说你不担心身体吗?我说我当时想的是参试重于身体。使命高于生命。对于参试老兵来讲,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但我不后悔,我用个人的身体,铸造了保家卫国的核盾牌,为国家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增加了核底气。值,非常值!
上车也是技术活
老兵叶炳忠:
有一次我们出去寻找一点引火的柴,驱车上百里,到孔雀河一带去找。河两岸有随水漂来的枯树枝。待我们收拾好柴火准备返回时,发现汽车轮胎已深深地陷入了细沙之中。我们不知道,孔雀河边的沙像面粉一样细腻,车一旦停下,由于车身的重量,加上不停地风吹细沙,车轮就慢慢地被埋进去了。我们用手扒沙,前后晃车,拔骆驼草垫车轮,最后把车厢挡板卸下来垫车轮下才把车拔出来,起步后副营长还在下面,可我的车又不敢停,只好让副营长跟着车跑,我边开车边打开车门,副营长跑步跟着,伺机跳上车。
像这样,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道路对于老兵们来说应是家常便饭吧。
融进血液的记忆

老兵王俊武:
我是山东威海文登区人,我参加了我国第22次核爆试验。我在一连二班,班长陈述信,我说说核爆那一天的感受。当时我们脚穿防护靴,身穿防护服,带着防毒面具。核爆瞬间,刷的一下脸皮有火烧的感觉。七八分钟后我们接到命令,直接开到爆区,确定爆心投影点,我们是第一梯队,接受核辐射比较多一些。我家兄弟姐妹身板都很直的,只有我,三十多岁脊柱就出问题,开始弯曲,做手术也没有用,在烟台做的手术。从三十多岁到现在,一直疼。尽管如此,但我此生无悔。回想曾经的参试情景,历历在目,这是我一生中永远难以忘怀的经历,它确确实实记忆在我的脑海中,融化在我的血液中。从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一代一代人为国家做贡献,核爆成功的背后也有我们的功劳,我们很骄傲。我们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老爸真厉害

老兵张文勤
我来自江苏南京的江宁,74年11月入伍,77年参加的第22次核试验,我刚到基地很不适应,环境和条件都很差,苦和累就不说了,生活还很单调。那真是“天上无一鸟,地上无一草。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不过罗布泊的夜空确实美。漫天的繁星,仿佛整个银河系都在我头顶,我一抬头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那时候保密工作做得真好。我女儿40多岁了才知道爸爸当年参加过核试验,很是震惊。当然,更感到光荣和骄傲。
我们那次核爆任务是完成云柱与蘑菇云的衔接。这就是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核爆的瞬间,我们的高兴无法言说,全程欢腾。几分钟后,我们第一梯队的小组就冲向了爆心,大家唯一信念就是第一速度,第一时间,拿出第一数据,上报给上级指挥部门。那一次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班组荣立集体三等功。作为一名防化兵,能有机会参加核试验,是非常光荣非常伟大非常荣幸的事。
你的健康我守护

老兵杨宝荣:
我是一名连队卫生员。当时卫生条件很差,苍蝇满天飞,加上水土不服,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有许多战士出现了拉肚子,传染了痢疾,几十名病号住进隔离室。一时间,训练和工作正常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积极配合军医,领药,消毒,给病员们发药,送水送饭,使得病员们都能及早得到治疗。通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基本控制住。
当时除了为隔离病号服务,还需要跟随战士去训练场地,以便随时为战士们服务。五六十度的高温,强烈的阳光,高强度的训练,极易中暑。当时倍感责任重大。尤其离爆炸时间越近,训练越紧,战士们的身体吃不消,常常出状况,我们紧随左右,随时救治。战士们训练多久,我就在阳光下等多久。战士们训练结束回到营区休息,我再去隔离区忙碌那些病号。有时候半夜三更战士们有啥情况也是随叫随到。
核爆后战士们进入爆区完成任务,我们也是紧随左右,防止遇到突发病情,可随时解决。能为战士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为顺利完成核试验任务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光。
老兵的诗心

老兵郑朝平
我来自江苏淮安,1976年2月入伍,1977年参加了我国第22次核试验。
关于马兰,我的故事很长,她让我魂牵梦绕四十七年终身难忘;我的故事又很短 ,用我刚进场区时写的几句小诗就可以概括:
天上无鸟,地下无草。
为了祖国,我们来到。
今进场区,保障核爆。
精心组织,稳妥可靠。
我们就像群振翅高飞的小鸟。
明出戈壁,凯旋捷报。
过眼云烟,铭心不表。
我们愿做那默默无闻的小草。
还记得我们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的誓词吗?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
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老兵陈福新的诗:
君子已役,圆满归期
不负青春,不留遗憾
入伍是懵懂少年
归来是顶天立地
戎装虽卸,使命犹在
一朝入军门,终身有军魂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愿我们在不老的路上
星光璀璨,前程似锦

老兵祝亚东的诗:
强光一闪,一声惊雷
火球高悬,烈焰翻滚
吸起尘埃,缓缓升腾
不待片刻,蘑菇云现
大漠戈壁,欢声雷动
喜讯传京,主席高兴
光阴荏苒,六十载矣
参试老兵,已进暮年
值此今日,相聚纪念
现在地球,还不太平
但愿祖国,天下无敌
思念的泪滴

我叫台德亮,来自安徽大别山下,因为一颗原子弹把我们相聚在一起,我的任务是在祁连山观测,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公开谈论核试验,机会来之不易。这也意味着时代的进步。当时保密到什么程度呢。那次是10月13号,我回南京,刚下车,眼泪就下来了。因为教导员告诉我一句话:你父亲刚走。因为保密,没告诉老人家你今天下午回来。我入伍以来一直没回家,参试后因为保密需要,也没给家里写信,父亲不放心,来部队看我。结果还是错过。接我回来的车,就是刚刚送我父亲去车站的车。这么短的时间,擦肩而过。我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48年后的今天,提起这段往事,台德亮眼眶又湿润了。
不求功,不要名
老兵张德龙
我们这一帮参试防化兵,环境恶劣,条件很苦,工作危险,但是无功无名。为了保密的需要,我们遵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所以我们的档案里都没有记载。尽管如此,但我无怨无悔。这一生中能有参试经历,能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足矣。
我也是“两参”
老兵郭培立

我71年入伍,11月18号参加第12次核爆试验,这次是地爆,我负责侦察。第二次是72年元月7号,参加空爆试验。能两次参加核试验,此生莫大的荣幸。
真“两参”来了
老兵曹兆勇

他说,我77年参加核试验,79年参加自卫反击战。一生能有两次参加重大事件,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光荣。
简短的话语背后,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劳与付出!这是历经戈壁风沙和对越战火的双重洗礼之后的沉淀吧。
疾病吓不到我
老兵陈昌贵
到基地后我们混合营有三十几人拉肚子,我也未能幸免。这在当时很严重,叫2号病,好多天不好,高烧有42度,上吐下泻。拉得起不来床。我们人躺在医院,心里却记挂着核试验任务。就跟医生要求多开药。我们一门心思就想着药吃多一些就能好得快些,就可以早点回营部执行任务。营部领导去探视,我们就跟领导请求出去,我们要参加核试验。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在临近核爆大约还有一个星期左右,我们终于出院了,也顺利地参加了核试验。不过回来后大家都患了慢性肠炎。我还比较严重,稍微天凉一点,吃一口凉的辣的,立马拉肚子。因为出院时还没有好。回到营部依然是每天都要拉几次,就这样一天天拖下来,拖成慢性肠炎了。
喝酒止拉肚么
老兵唐明虎
我的任务是核爆后穿爆心,从东穿到西,回来后我的核辐射计量是0.6,患了痢疾,拉肚不断。当时军医跟我们说,试验场条件比较艰苦,加上核辐射也影响人的抵抗力,所以虽是普通的痢疾也会延长病程。有个文书因为这个在医院住了好长时间。回来后我们在三连课堂进行隔离,当时我还偷偷买了一瓶酒喝了,被营长看到后狠狠一批。
老兵是全能
老兵左德新
我是71年到的马兰。我说说脱砖坯盖房子的事情。后去的人看到的大礼堂就是我们盖的。8月份去的,一直干到10月。咱们部队的同志感觉是全能,什么都会干,木工的,瓦工的。我到厂区时18岁,每天干活十一二个小时,那时候真累,不过一夜觉睡过来就好了。大礼堂盖好了,我们又去负责侦察,看地面沾染范围到底有多大。工作累,条件艰苦,但是想想人一辈子,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相当高兴的。
右:彭祥先;左:戴元浏
老兵彭祥先,77年参加22次核试验。回想当时条件,他说相当艰苦。
首先用水特别困难。水从200多公里外拉回来,每天军用口缸3杯水,漱口洗脸洗衣服,3个月就洗1次澡。其次缺少蔬菜。住进向阳村3个月吃不上蔬菜,因缺少维生素很多人都生病。卫生条件也差,苍蝇特别多,大部人都患了痢疾,拉肚严重到拉血,很多人都住院了。住院人多又影响工作,后来很多人没有治好就出院投入到工作中。我现在都有后遗症。
当时后勤保障特别困难。因海拔高缺氧,馒头蒸不熟,米饭是夹生的。炊事班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可每个连队那么多人很不容易。我们找先入驻的兄弟连队请教改善,搞点马铃薯、海带来吃,红烧肉罐头、鸡蛋粉罐头用来炒菜,开始大家还有新鲜感,后来再提起这些心都发颤。
我当兵41年,一生中有两件大事:77年9月17日参加核试验、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我这一生把自己交给部队,永不后悔!
老兵薛峰
活动结束大家分别的时候,在酒店门口碰到他。老兵苏纯介绍他是徐州人,当时的司务长。我希望他说说当年的故事。一提起那段岁月,他眼眶就红了。默默站在一边,一直不吭声。因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本次活动由老伴陪同参加。老伴代说了几句。他30岁时头发就全白了。在部队时他负责采购,为了安全,他把水泥袋子里水泥倒出来,把钱票塞进去,封好口,背在身上。购物时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的怪样,他也毫不在乎。我刚想再问,他打断老伴,说走了,转身默默离去。
还差一点点
老兵李忠明
我1974年12月由安徽入伍,我在一连二排,核试验时为了加强侦查班,我从二排调到一排二班,一排排长鲍安山。我扛着器材在爆心跑,受到辐射最高,检测时达到2.2。连长开玩笑说,达到3就可以去疗养了,你就不能多沾一点回来嘛。
这可不是看风景
老兵邱培云
我是防化团观测队的一名参试人员,我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比如爆炸时的当量,观测爆炸时火球、尘土、蘑菇状烟云、顺风飘移的变化,观测爆炸后瞬间的光辐射、冲击波,观测爆炸后对各种事物的杀伤力。由于我们观测队员基本功扎实,冒着生命危险,顺利且精准完成了任务,最后集体荣立三等功。

随着核试验的深入进行,老兵们身体出现了掉头发,皮肤瘙痒,拉肚子等各种状况。老兵们逐渐意识到了核辐射的危险性。他们也担心自己的健康,甚至担心会影响到下一代。然而,当他们看到核试验成功的喜悦和国家的崛起时,所有的担忧和顾虑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参加核试验,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虽然我们知道这有风险,但我们从未后悔过。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付出和牺牲,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
是的,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这份责任和使命让他们无怨无悔。
法国作家卢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他们明白了参试的危险依然无怨无悔,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个个铮铮铁汉,在核试验的荒原上矗立成不朽的丰碑。他们的身影,被岁月的风沙雕刻得更加坚毅;他们的眼神,穿透历史的迷雾,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岁月如梭,转眼间,那些曾经年轻的铮铮铁汉已步入暮年。他们的身体或许不再健壮,但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永远年轻。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热爱生活。他们让我们明白,热爱生活不仅仅是享受生活的美好,更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与坚持。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些曾经为国家奉献青春和生命的英雄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慨。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风貌,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让这份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供稿:一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