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对抗是自我救赎吗
文/冯广兵
前几日收到一名男孩匿名发来的信息,默读信息时一些扎心的词汇让我后背不觉间袭来一抹凉意。这竟是一名初二学生笔下的自我无奈剖析,让人读后久久不能从悲愤里释怀。
“这已经是我妈妈在亲朋好友面前第617次当众诋毁我了,我似一只在街头赤裸着身子被当众涂红的老鼠,是过街老鼠,需要人人喊打吗?母亲激昂的指责,让亲朋好友的街头人声鼎沸。或许通过当众指责我、贬低我,能让母亲的坏心情在“演讲”中变得好一些。拥有母亲好心情的日子是短暂的,也是我撕开生活的口子,大口呼吸氧气的宝贵时光。或许那句话是对的,父母如果不生孩子,父母在自己的再生家庭里应该就不用那么努力了。”
男孩这一段的话语,始终让我记忆犹新,近几年教育工作的回忆车轮不由地转动起来。一件件我曾经梳理过的家庭案例,又一次浮现于我的脑海间。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一类的母亲们昂着骄傲的面容,自信的在“舞台”上搬石头砸自己孩子的脚呢?自家孩子的脚受伤后,亲朋好友们真的会热心“治疗”吗?
“617”不是一个寻常容易记忆的数字,但男孩仿佛把617这串数字刻在自己的心头。孩子们在经历失败后,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所谓的最亲近的血脉亲情里,遭受一次又一次特殊的无情否认。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21世纪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环境下,需要培养出缺乏自我价值体系,叛逆原生家庭的皇子们吗?其实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挫折与失败,在失败里也会不断犯错。试问天底下,哪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们总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望见成功。每当孩子出现失败或者不堪时,身边应该积极传来鼓励的回应,而不是家长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盲目攀比后,继续积极地向孩子落井下石。 “冯老师,如果世间真的有魔法,我希望小马宝莉可以转变为陪伴我的家人。”我终于明白阿雅(化名)同学与小马宝莉黑背卡、紫背卡形影不离的原因了。不是小马宝莉卡片的画风有多么美轮美奂 ,让人无法割舍。是小马宝莉卡的存在陪伴,给予了阿雅内心的虚拟安全感,帮助阿雅的内心建立了虚拟自我满足感。“我爸爸几乎整月都出差,我妈妈最在乎的是她的工作,其次是她的重要大客户,再其次是………我在妈妈的心里,可能会排到第七或第八位吧!我真的挺羡慕有父母做有效陪伴的孩子们。”
同样作为父母的我,忘却不了儿子出生时,前前后后排了三次胎便,第一次做父亲的我,在亲自处理孩子胎便时,恍然大悟的明白原来父亲的责任也会为自己带来幸福感,那是一种难以忘怀的紧张与激动。父母真的是通过教育自己的孩子,来不断提升作为家长自己一生的修为。
我很能理解匿名来信息的男孩和阿雅同学当时糟糕的情绪和状态,其实孩子们并没有向自己的家长讨要太多,他们太希望自己的家长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孩子们希望能有一场带有互相尊重、互相角色换位思考、没有成年人急功近利的功利心,是一场有原则的亲子平等对话交流。新时代的教育,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有效陪伴,少一份盲目对比内卷,就会少一份担忧焦虑。
我和妻子是儿子原生家庭的重要构成核心,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是孙子原生家庭的重要构成核心。我不曾想象未来我的儿子,如何去行使父亲的角色责任。随着孩子的长大,我愿意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做父亲的能力。
我想用30年学会怎么做父亲,再用30年学会怎么做爷爷。人生不过百年,我愿以身作则,渡人不如渡己,多和自己对抗,生活其实处处充满意义。作者简介:冯广兵,笔名陆水马,热爱写作,热爱教育事业,也是幸福花开家庭俱乐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