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运通千年
鲁钊
一
浆声欸乃,吟诵了两千五百余年。
我站在大运河身边,站在她迈步出发的地方,崇仰的目光抚摸了她一遍又一遍。河水静流,舟船往来不息,我感慨她的古老,她应该与同年龄的斑驳的青铜器、竹简一样,站在博物馆里或典籍里安逸晚年,当然,她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却千年如一日,至今奔腾不绝,托起舟辑,托举繁荣,这东方大陆上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竟然如此年轻,如此有为,如此生机勃勃,如此接续着奉献。
是以李聃老先生早就慧目赞扬,水利万物。大运河即如此,清流千年,一河灵动,滔滔流淌着无尽的民生福祉。
我对水总是怀着神秘感,幼时在家乡,家门前是一条山间流来的得子河,我总在河畔畅想,这河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少年的脚步和视野总是局限的,除了学校、家和五里外的集镇,总傻傻地想着山外什么样,远方是怎样的景致。贫困的生活限制了想象,而得子河的水,却一时不误地前行,总是奔赴远方,她的脚步比少年的脚步要宽广辽远。当后来,知道得子河在下游,入白河进汉水流长江奔流到海,我曾多次幻想,得子河的浪花,是否就远途跋涉到了大海?长江入海的浪花中,是否就有一朵是我家门口得子河的浪花?我常为这个问题困惑着也自豪着。
水孕育生命,人须臾离不开水。人类文明基本是逐水而走、依水而居、偎水而存、靠水而兴,甚至因水而战的历史,中国人称为汉族,就因先人活跃在汉水附近创造了灿烂文化而得名。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可以利用地理地势,人为改变水流的方向,为生活生产服务,于是,就有了运河。
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称为运河,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
家乡小河的上游,曾利用山峡的狭窄,建坝成库,修了水库,分大渠、支渠、分支渠若干条,灌溉上万亩田。这大渠不能通航,充其量,是运河的雏形。
我的家乡南阳,曾有前后系连千年的两条运河,这是真正的运河。千年前繁荣的大宋王朝,曾看上了这里的水,征士卒修筑京襄运河,大宋的梦很美丽:“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达于京师……堑山湮谷……”当时已通水,但不幸白河暴发洪水冲毁,尔后金兵侵略,千年前的南水北调功亏一篑。
千载以降,时光老去,襄汉漕沟旧迹宛在,任草青草黄,喜看清水北上,大宋梦华,今偿夙愿。现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基本契合这一线路。
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10年来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700亿立方米,已成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的供水生命线,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安全效益。
淅川陶岔渠首伊始,一河甘甜,情深意长,从此大江北去,清流永续,输送分秒不止绵绵不断的南阳情。
千里长渠碧波荡漾,给华北作了心脏搭桥手术,畅通无阻,血脉旺盛,蓬勃着更加鲜活的风采,水灵灵着活泼泼的未来。
实现这个千年夙愿的,是愿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百折不挠负重前行的共产党人。
二
中华民族智慧而勤劳,非常善于挑战改造自然,敢将山河重安排,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长短形态各异的运河,就是中国先人充分利用自然、得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非凡成就。
古代人们最经济、最高效、最便捷的大规模地运送人员和物资,唯靠水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胥溪,至今仍发挥航运作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天的扬州附近开通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夫差方便地运兵运粮,雄赳赳挥师北上,打败齐国等,参与诸侯争霸,邗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以大梁即今天的开封为首都,开凿了一条郑州和商丘之间的运河,名为鸿沟,极大方便了魏国农业的灌溉和商品贸易的往来。鸿沟即是象棋上的楚河汉界。
人们多数知道秦始皇建筑了万里长城,却忽略了他还创造性地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运载粮饷。灵渠凿成,岭南迅速归化。可以说,灵渠为中国第一次大一统居功至伟。
后来,智慧的先人,利用邗沟等运河为基础,又设计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开凿规模最大、至今仍在运用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长约 1800 公里,沿途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大运河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仍然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时刻在为中国文旅产业张扬助力。
从春秋时期,大运河奔流至今,奔流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
三
大运河浩浩汤汤,径直北上,一路如梭似线,把江南密如珠网的江河溪流、湖泊淀荡串联,让东方大陆打开了任督二脉,从此内力大进,一路走向蓬勃发展。
这里让人依然领略到古老河流千年前的繁华。徜徉大运河身畔,处处体现时光悠远和文明发展,数百年的拱宸桥俊美修长,凌空安稳坐落在运河,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作为标本,体现了中国的建筑哲学和实用美学的先进。运河中现代的绿色环保的电动游船悠游,载满了欢歌笑语,更有运货航船缓缓驶过,岸上小汽车往来不息,穿越的感觉分明,让我不由感慨“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千古一瞬”等词语多么恰当和美好。运河畔,大宅院幽深,处处无声告诉你世俗的华贵和文化的精彩。耸立的高墙隔绝了嘈杂,显示威压和安全。有的砖瓦已经斑驳,乌落兔升间,抚平了多少悲欢离合。有的院落仍遗拴马桩,蹬马石,包浆见证着,代表着,铭记着,这院落的主人,有多少血海疆场厮杀征战、或书海悬梁苦读搏来的莫大荣耀。银杏树年年撒落一地金黄,淡然经历时代风霜,玉兰或是三叶梅不管不顾,准时把鲜艳送上窗棂和墙垣。爬上墙头的还有紫藤,它最知晓这深深宅院里的故事,是否要向巷子外的人们诉说?条石的青砖的路面,少年走成了老人,老人走成了馒头(坟墓),一代接一代人走过,现在更多的年轻人走过,吸引得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此走过。到处是古老,却时时很现代。隐上花园、杭州映象、西湖生活、游埠豆浆、润和祥、老杭帮、天禄小吃、冰雪蜜城、老牌创意菜、农夫好牛、星巴咖啡等,各种好吃好喝好玩的,各类创意工作室,还有很超前很个性的服装,这里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所在,当然也有年长者愿意逛赏的文物工艺品、字画装裱、茶楼、老馆子等。老旧的建筑,现代的装饰,时髦的经营,丝毫都不违和,如同孙女穿上了奶奶当年少女时的旗袍,孙子披上了爷爷当年青少时的马褂,很新颖,创意,完美,感觉也很是舒适,融洽,和谐。
这种矛盾的统一的生活哲学,就在运河身边,诱人前往,沉醉,乐不思归。
杭州人很哲学,他们说,运河是动的,动河是静的,动的是发展,静的是历史。
这话很有境界,很有意思,颇值得品味,一下子,我从中得到启迪,眼前的大运河,正流淌着一河历史,一河繁华,一河文化。
四
大运河千帆竞渡,舟楫穿梭,奔忙不息,促进了中华民族繁荣兴盛。
大运河俨然是一条丝线,缝补了古代中国的统一。大运河连结南北、联通东西的独特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太为重要,通过航运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商业、交通、防洪和农业灌溉作用,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使全国在历史上深化了统一观念。同时水陆交通和信息通信的快捷,也强化了地域间联系,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边疆地区,维系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张力。长期实施的南粮北运制度以及盐铁官营等政策,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动员和利用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治理,能够维系全国一盘棋的执政保障,实现国家稳定,加强了国家统一。为着大运河,多少人家拭泪迁移他乡,民夫们背起铺盖,拎起锅碗,离开故乡,奔赴工地,扎寨为家,日夜苦干在工地,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大爱报国、团结合作的见证,代表中华精神力量,提升了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
大运河一藤结出一串串的丰硕瓜果。百船联樯,千篙并奏,上货卸货,喧闹繁忙,将南北水道连通,形成更加科学有利的运输水网,也起到了漕运和调节运输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物资和人员的流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使沿岸的人口、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沿线一些地方农耕经济转变为商旅经济,兴起沿河集镇和城市,并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巩固了沿岸城市的地位。顺着大运河,结出了杭州、苏州、扬州、常州、无锡、徐州、淮安、济宁、宿迁、聊城、德州、沧州等硕果,连绵起一串城市的灿烂,苏、扬、杭这些名城,均得益大运河的润泽,因水而兴,千余年来都是格外繁华地。天津更是如此,一个水边集镇,发展膨胀成为繁华大都市。沿河城市,都因大运河文化积淀而底蕴深厚,因大运河流淌而生生不息,因大运河碧波荡漾而多姿多彩。
一河通,百业兴。大运河成为南北大动脉,极大地促进百业兴盛,促进了运河区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商业在运河两岸城市中尤为发达,各种市场星罗棋布数以万计。运河作为国内主要的水上运销渠道,将商品输送到各城镇的各市场,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商业销售体系。商业繁荣,助推了百业发展,市场街道中,里弄小巷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手工百戏,三教九流,无不振兴,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长足进步,很好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现在的运河两岸,建立了百余个内河港口,形成物流加工、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内河经济新廊道”,大运河可谓流淌一河产业,一河福祉,一河民生。
河运兴,人才涌。大运河从基础上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兴起。大运河的初建及后续发展、维修等贯穿2500多年,需要书面设计规划、实地踏勘、仪器检测、征集民夫施工、建筑中遇到问题解决、持续运营及维修保障等,另外建闸坝桥梁无数,施工中的挖掘、运输、工具、测试,工具的更新换代、保养维修等,不仅仅是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更要靠当时最聪明的能工巧匠心血付出。先贤们在劳动中观察揣摩,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沿途如何过江会河,怎么利用大湖小泊,都是水利史上世界性难题。南旺枢纽为保证通畅和提升运力,真切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智慧。山东济宁是整个运河中地势最高,两边落差30多米,又缺少充足的水源。明成祖时期的工部尚书宋礼,寻访到水利专家白英老人请教,围绕引水、蓄水、分水和泄洪四大环节,导入汶水,设计修建非常复杂的南旺枢纽,成功地解决水源问题,让其大部分流北,小部分导南,“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天才地解决了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难题,为明清500多年的漕运通畅奠定了基础。南旺枢纽是整个大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的最高技术成就。还有汇长江、过黄河等巧妙设计,大运河工程涌现一代代人才,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领先智慧。
千年前的张继,在运河的客舱上苦闷,久久无法入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感慨国家混乱沉沦,飘零在外,人生无常。诗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充分表达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是写愁的代表作。古渡、古寺、古城、古运河与一位逆旅远客的有缘相遇,有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的怀古诗,洞察明白了运河的巨大功绩,运河也浸润了诗词的灵动和意象。水脉与文脉交融,大运河滋养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文化的印记,每一纹波光都跃动着文学和诗意的浪花。古往今来诗人词家,关于运河的诗词歌赋数以万计,极大充实丰富了中华诗词文化。是以,运河兴,文运兴,也是诗家幸事,是风景河,也是诗词河,流淌着一部浩瀚的文明古国史。
中华民族创造新生活,促进新发展,敢于挑战自然,攻石改水,利益千秋。后人向先贤致敬,在神州大地上科学谋划和建设更多的运河,更多民生工程、绿色工程、福祉工程的运河,促进中华山水血脉畅通,健康前进,达到绿色低碳,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我们的中国,运输畅通,民心顺通,国运亨通,越来越美丽可爱。
大运河与各类运河,组成了中国大地上的琴弦,弹奏入目入心的美妙,弹奏出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作者简介:
(鲁钊,南阳作协副主席、二月河研究学会会长。中作协会员。出版《英雄竞折腰》《直面“皇叔”二月河》《二月河评传》等6部,发表千余篇300多万字。获“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散文奖、凤凰网华语创作最佳传习作品奖等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次,作品数十次入选各种年选及中小学教辅读物与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