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兵部尚书德缘传奇(连载七)
作者: 戴嘉臣
引言:老子《道德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六十三章),“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自古以来,德者行善,善者积德,善者好报,德者奇缘。
十 八 举 不 抵 二 联 登(灯)
十二岁那年,戴才参加了州里的府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任知州的浙江余姚吴成礼,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当着众官员嘉许戴才说:“这可是三公、宰相之类的人才啊!”(45)从此,戴才名声大振,成了州城里家喻户晓的人物。
明朝的科第考试,分为: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府试在各州城举行,考中的为秀才;乡试在各省城举行,考中的为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考中的为贡士;殿试在紫禁城内举行,由天子主持决定一二三甲的名次。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样就是,学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贡士,贡士考进士。如果头年乡试中了举人,次年接着一连气又会试中贡士,殿试中进士的,称为“联捷进士”。要是一呵气考个联捷进士,可不是件容易事。
为了能考好,得高中,戴才攒足了劲,做了多方面的充分准备。嘉靖二十二年,他从容不迫地去省城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他更加满怀信心地去京城参加会试,中式贡士。紧接着,他又以壮志凌云的心态参加了殿试,高中三甲进士。不仅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而又可望不可及的联捷进士,并且被授为行人司行人。
戴才高中联捷进士的喜讯,早有朝廷派出的快马加急飞奔沧州,报知了沧州知州和家乡父老。戴才的父母、老师和刘员外都乐得合不上嘴,重重赏了报喜差官。接着,着手准备宴席,张灯结彩,但等戴才回来,为他接风洗尘,庆贺一番。
与此同时,朝廷和各地官府,也正在派遣人员,护送考上功名的学子们返乡归里。返乡时,或骑马、坐轿,或驱车、乘船,披红挂彩,标志高悬,甚至锣鼓喧天,借以宣扬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和威棱。
戴才辞别京师,乘坐官船,沿御河缓缓南行返沧。官船上插着各色彩旗,桅杆上高悬着两盏御赐的大红灯笼,上书:“贡士晋级”、“联捷进士”;官船舱门两边张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癸卯举人连中式”,下联是“联捷进士授行人”。随行的仪仗队吹吹打打,呐喊喝彩,好不风光。沿岸县镇,每到一处,都有官员迎送。前来看热闹的人前呼后拥,摩肩接踵。
这一天,戴才一行来到滨海形胜之地天津码头。远远望见前方有一艘官船,彩旗招展,唢呐齐鸣;高高的桅杆上从头到尾挂着大小一般、色彩一样的十八盏红灯笼,上书:“甲辰举子;天下奇闻。”舱门两侧的对联写着“任丘新第十八举;都督隆情五百程”。
原来,这年任丘县一次就考中了十八个举人,真是开天辟地,天下奇闻啊!那河两边看热闹的人哦,人山人海,就连未出嫁的大姑娘们也都手挽手的来了。正在人们欢呼雀跃,仰颈举踵之时,有人喊道:“联捷进士大人的船来啦,快去迎接啊!”
原来是,前来迎接戴才一行的官员们,已经在码头上恭候多时了。一听到联捷进士的船来了,这十八举人的船就主动避让,十八盏红灯笼也往下降了一大截。十八位新科举人从船舱中走出来,毕恭毕敬的站在船舷上,见“二联灯”驶近了,一起鞠躬作揖,齐声道贺:“恭贺联捷进士大人,大人一路辛苦了。”
戴才肃立船头,满面春风,微笑着彬彬还礼道:“各位也辛苦了。”同时也和前来迎接的地方官员们见了礼。
见此光景,看热闹的人们纷纷议论开了。这个说:“哎呀,原来这十八盏灯笼,抵不上那俩灯笼呀!”
那个说:“说的是啊,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另个说:“啊?真是怪了,十八盏灯笼要给两盏灯笼行礼,也不知道是什么讲究?”
又一个说:“官场上,一级是一级,别看那两盏灯笼比这十八盏少,人家可是一口气考了好几级的联捷进士啊!比这十八盏高两级呢。别说十八盏,就是一万八千盏也抵不上啊,就得先给人家行礼。”
还有的说:“这就是,任丘十八举,抵不上一个沧州二联登(灯)啊!”
从此,“十八举不抵二联灯”的佳话便流传开来。
戴才回到家乡,祭拜了祖宗,跪拜了父母,又叩拜了刘员外和刘先生。刘员外早就筹备好盛宴,请来了亲友和一些名流人物,一起庆贺了一番。
本来,自从戴才到刘员外家上学以来,戴才父母就没断过月月供柴,还时常弄些瓜果蔬菜等土特产来尝鲜。这回,为了筹备宴席,又拉来一大车上好的柴禾和土特产。刘员外对戴臣夫妇省吃俭用,供这供那,也总是心存感激,一向礼尚往来。两家子你来我往,走的比亲戚还近乎。
这会儿,戴才成了联捷进士,功成名就,不但是为老戴家光宗耀祖,也为刘家扬了名,添了彩。这一家,对人家感激不尽,一心琢磨着怎样报恩报德;那一家,看人家德才双馨,总寻思着如何回敬回礼。于是乎,两家往来更加密切了,形同一家。
为了永世不忘刘家恩德,后来,戴才出资在刘家门前修了感恩路和报德桥,辈辈相与,世代相好,两家成了莫逆之交,通家之好。
嘉靖二十八年,戴才由行人司行人升任户部给事中;三十一年,擢升吏部给事中;三十二年,转吏部左给事中;三十五年,起补工部左给事中,荣升兵部给事;三十六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四十年,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四十四年,因抗敌安边,沙窝之役大捷,受到重赏;四十五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隆庆元年,戴才巡抚河南;二年,改任大理寺卿;三年,一月任刑部右侍郎,三月转任左侍郎;四年,十月转任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饷事;十二月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督陕西三边军务;六年,升任兵部尚书,加赐金帛。万历元年,戴才以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二年,一月因安边互市,休兵省费有功,再受重赏;六月任南京刑部尚书,旋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为官期间,戴才曾多次上疏,自陈乞罢,辞官归里,皇帝不允。万历十一年,终获皇帝恩准,回乡颐养天年。从嘉靖二十三年起,到万历十一年止,历经三朝天子,没有一个皇帝不满意的,受赏无数。历时四十年,礼、户、吏、工、刑、兵六部的官都做过了,再加上这巡抚那巡抚,这寺卿那寺卿,这侍郎那侍郎,这御史那御史,没有一个职务不称职的。真算得上有口皆碑,成了一位名副其实,令朝野上下无不敬仰的三朝元老。
(45)吴成礼嘉许戴才语
,见于康熙十三年《沧州新志》卷十三《艺文志》和乾隆八年《沧州志》卷九《人物·名臣》中《乡贤戴才列传》:“年十二,试于郡,郡守姚江吴公大奇之,曰:此公辅器也,声籍籍起。”又见《沧州新志》卷六《官师志·州牧》:“吴成礼,浙江余姚人,嘉靖八年举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