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间秦腔演出和社火
(一)民间秦腔演出
建国以后,汤峪川有三个村子兴办了秦腔业余剧团,有四个村子兴建了戏楼。
石门村是汤峪川著明的戏窝子,建国以前,多人学艺于蒲城维新社,并不乏名演员,遂引动村人学戏之风。民国演员于戏班之间辗转,歇业期间于本村以教授技艺。有鉴于此,上个世纪50年代合作化期间,杨春祥主持,于圣寿寺主殿和偏殿之间,修成坐北面南两层砖木楼房用作小学之用后,又于圣寿寺正前方修建坐南面北戏楼一座,用于群众演出。后来,因戏楼三间均分,台口较小,又改面北为面南,向南增加建筑纵深用作台口。台前的广场可容千人观看。后来学校扩建,此戏楼拆除,石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戏楼,一直保存至今。
六十年代,焦定国回村,便成为村剧社台柱。七十年代,蓝田尚属于渭南属县,渭南地区文化局领导观看焦定国演出,甚为惊异:蓝田竟有如此人才!
七十年代后期,传统戏恢复以后,石门剧团也于外村演出,孙家坡曾邀石门村演出了《五典坡》、《打沙锅》、《金沙滩》、《取长沙》、《芦花荡》等剧,整整两天三晚上,演员们个个演技高超,秦腔新秀燕子和焦定国更是绝技频出,风采不减当年。
焦定国其人患哮喘,平素气喘,声音沙哑。每登台演出,精神百倍,声音洪亮,未患病也似,常为村民称道。
高堡村建国后亦有群众业余剧团,因其经过戏班专业培训者多入外地正规剧团,故村上剧团多为戏剧爱好者,故不如石门剧团有名。
高堡村建国后亦建戏楼。现存戏楼建于1987年,用于本村和村外剧团演出。
传统戏恢复后,外村剧团常于高堡演出,例如肖家坡。不过高堡村民久经熏陶,熟悉并善于品评剧目情节动作。肖家坡剧团于肖家坡演出时,因演出精彩,群众要求加演。也有的剧团因为失误,颇受笑话。
尖角村建国后亦建有业余剧团。尖角村有一民国名演杨文华,皇甫川柿园子人,三意社出科,后改名杨世东,落脚尖角村。六十年代,尖角村成立业余剧团,文华加入,邀请三意社田玉堂回村排演剧目。文华先后出演传统剧和现代剧目,如《窦娥冤》《夺印》等,另据其儿媳回忆,文华善演《周仁回府》之周仁,《悔路》一折在周围村民之间广为流传。尖角村人又云,文华饰演美国佬,活灵活现,颇为传神。文华另为本村排演《苗岭风雷》,又为小寨乡湖滩村排演现代戏,为柿园村排演《穷人恨》《分水岭》诸剧,换得柿园子木工给尖角村建造保管室。尖角村现尚保存当年演出戏装于村史馆内。
除石门和高堡村外,渠庆村和石佛寺村建国后亦建有戏楼。
渠庆村戏楼建于六十年代,用马王庙主殿的木料建设而成。1980年前后,每逢过年的灯笼会和忙罢古会,唱戏的概率极高,现闲置。
石佛寺村的戏楼建于七十年代左右,县少年文艺班之《三打白骨精》曾于此演出,轰动一时。今改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建有戏楼广场。
正如92版《蓝田县志》所言,“本县民间业余剧团于农闲季节也比较活跃,尤以焦岱、汤峪和史家寨一带为最。”汤峪川村民久经秦腔气氛熏陶,又经常观看市、县剧团赴村演出,要求颇高。八十年代皇甫川柿园子业余剧团在张坡演出,因一须生演员半路出家,加上临时搭建台子风中摇动,因而动作变形,引起台下观众起哄,人潮汹涌,竟推倒了戏台。
八十年代后,农村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渐至削弱。各村业余剧团遂解散,不复振作。艺人组班,进行龟兹表演。至今高堡子龟兹表演尚闻名于乡里。
(二)社火
汤峪川社火,同皇甫川尚包括高跷即柳木腿在内不同,一般只包括两种。
一是平头,芯子,大件等,于白天大耍时正式展示。芯子和大件上有纸紮、木工、铁艺、绘画等工艺来配合剧情展现。方队里有锣鼓队、门旗、彩旗。
另一活动,有舞狮、龙灯、大头娃、牛老爷、竹马、旱船、扇舞等杂耍节目及各种装扮神灵形象,可于晚上平地表演,也叫地游。
汤峪川社火名声最著者,为高堡村。
高堡的芯子社火,据村人说,源于清代雍正年间,期初,北社(村北)有《孙悟空盗扇》《白蛇传》诸戏;南社(村南)有《三娘教子》《八仙过海》等乡民经典曲目,相互对垒,极大地活跃、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社火必须结社。高堡村社火,分为北社、南社和西社。西社火局由高堡11小组、12小组结为联盟,南社火局以1、2、8、9、10小组组成,北社火局则包括高堡村3、4、5、6、7村民小组。结社既久,三个社形成了不同的社火风格。以地游为例,高堡民间素有“北社狮子,南社龙,西社走马”的说法。
解放前后三个社火局的策划人同属高堡村业余剧团,一同进行戏剧表演,都可以进行化妆,包头,扎靠穿莽,又懂传统戏剧的情节和内涵。于是在进行社火表演时,利用戏文隐形争斗,相互调侃,常为坊间趣谈,增加了社火的趣味。
高堡社火,南北对峙最为显著。每个时代,南北皆有策划人。清朝末年,北头以九先生,南头以郭万寅为核心。九先生秀才出身,蜗居六组张家老染坊。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未能再考,从此于民间教书为生。其人多才多艺,喜爱民间社火,装扮芯子古装戏为其特长,装扮人物栩栩如生,至今在民间传说。
民国时期,北有白佳寿,南有郭世英为核心,解放后北头由白长选,南头由白登贤领头,改革开放以后,北头以刘喜民,南头薛增福为核心。因为他们,高堡社火新意不断,妙趣横生。
高堡社火,一向大气。除两层芯子外,还经常出三层芯子、组合芯子,并能旋转。根据剧情需要,组合芯子可上五个,八个或九个小孩。另外,大件也是特色,包括彩车,彩床,假山,楼阁等造型。
据村上老人说,当年制作于老刘家院内的“劈山救母”大件,拆了围墙才能抬出。1984年制作的楼阁大件,上下两层三台戏,12个戏剧人物。当时还没有车拉条件,16个小伙子用四个大檩硬抬,走走歇歇。起行时吼一声,带打呼哨,周围观众一片掌声。
高堡社火,与时俱进,经常推陈出新。多年来,高堡社火曾推出过“两弹一星”,大型“军舰”,“神舟五号”,“天安门阅兵”,“海监船”,“战斗机巡钓鱼岛”,“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造型大件,为周围村镇所无。
2024年的社火,五组的古塔彩车,展现了高堡村的过往,三组的古镇风貌彩车,展现了高堡村如今的风貌,唤起了几代高堡人对高堡村的不同记忆。
高堡以外,其他村子的社火以锣鼓、地游为主。常于高堡大耍时,集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