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晋旅途随笔(7)
作者/尕圆
随笔之十一:
王家大院
山西境内有不少“大院”,乔家大院因电视剧而扬名,也正因此,我选择了避开它而来王家大院。跟随一个团队请的导游听讲解——旅游“蹭导”,在我是常事,感觉有点“读书人偷书不算窃”的味道。听讲解知道了王家先祖在元朝仁宗皇庆年间自太原迁来,以经史传家,治家有道,英杰辈出,商贾兴隆。到明中叶,宅院已成规模。清康乾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也是筑堡建宅高峰期,规模最大。自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王家走向衰落,并开始卖祖产谋生。1949年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1995年起开始修复成现在规模。大院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两组民居古建筑群东西相对,一桥相连,依山就势,随形而建。这些建筑年代久远,规模宏大,设计精美,保存完好,确实超乎我的想象。导游说这里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有专家学者说:“王家大院属国宝,人类之宝,无价之宝”。在景区广告牌上都能看到类似的宣传,但这“广誉”“专家学者说”怕也只是自说自话的广告词。
在“桂馨书院”,有王梦鹏书法刻石引我驻足。正好又有讲解至此,继续蹭听。王梦鹏 ,字六翮,号竹林,是以“孝、义、书”三绝而闻名的王家大院王氏族人。他自幼“专心汲古,于书无所不读”。一生善行乡里,设义学、建义仓、修路桥、赈饥寒,乾隆皇帝宣旨建坊彰表,翁方纲为其牌坊题写的“孝义”二字、灵石儒学教谕赠匾“品学兼优”尚在。王梦鹏“生平好临池”,喜书法,案头“每聚晋、唐、宋、元名贤真迹”,朝夕摹书,临池不倦,深得“二王”笔法。院内有王梦鹏书法作品24块石刻,是其子孙刻石,存于宗祠,常拓出赠友。仔细看过,其中一块碑上有翁方纲评其书曰:“……亦极平淡高逸,无烟火气。即偶临古帖,亦间出己意,超越闲静,如其为人,自是书家上乘,绝去近代蹊径远矣,正不当以疏野目之。”这评价自是不低。另一个院落内有墨拓体验服务及已拓好的大院石刻拓纸出售,难辩优劣,未购。
随笔之十二
绵 山
绵山是晋文公名臣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之地,也是寒食、清明文化的源头。坐景区摆渡车转一圈,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于高山之巅远眺晋中大地,也是难得的风景。

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重耳的经历最为独特。他原本是献公之子,因受后母骊姬所害,43岁被迫逃亡,辗转于七国十九载,直到62岁才回国即位。重耳落难的那些年,介子推一直跟随着,肝脑涂地,忠心耿耿。据《韩诗外传》说,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没有饭吃,向田夫乞讨,反被农夫戏虐。眼看着快要饿死了,介子推悄悄钻到小树林里,狠下心来,割下一块自己大腿上的肉,与野菜一起,和着雪水熬成了肉汤,救活了重耳。
《吕氏春秋》有记载说,晋文公成就霸业后,论功行赏。赏遍了身边的亲信,却偏偏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本来就是一个不爱名利的人,他不屑于开口向晋文公讨个一官半职。于是,介子推带上年迈的老母亲,隐居绵山,从此不问世事。后来,晋文公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避而不见,反而躲得更远。晋文公亲自带领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不得,便下令三面烧山,逼他出山。谁料三天大火之后,才发现一棵枯柳树下紧抱在一起的介子推母子尸骨。介子推死后,晋文公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
写到这里,不仅为晋文公的一错再错和介子推母子的悲惨而慨叹。心中低呤:
重耳流沛志弥坚,介子忠心可对天。
割股奉君甘赴死,携母抱柳化风烟。
清明寒食谁家泪,峭瀑斗泉汾水湲。
岁岁鹃啼思旧事,忠魂一缕此山眠。
绵山有一斗泉,传为元始天尊用拂尘醮东海之水洒绵山解旱时,最后一滴滴落处。这斗泉细流,呜呜咽咽地流入汾河,千年万年......景区门口的广告牌上有几句话:“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自然”。我们应该记住。(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