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到死的守候
——口镇下水河村民生掠影
魏佑湖
莱芜区口镇下水河村是全国文明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确实富裕起来了,也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大家相互攀比之风盛行,铺张浪费严重,在村里形成了不良风气,一些条件相对差的村民反映强烈。支部村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一定要遏制住这股歪风邪气。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安排,决心要打好这场“移风易俗,文明乡村”的攻坚战。
2013年他们先从丧事简办入手,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工作。一个月内连续开会8次研究此项工作,专门成立治丧委员会。投资20多万元建成200多平米的告别大厅,接待室、厨房、锅碗瓢盆等一应俱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搞好服务。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老百姓还是不理解。为了把丧事简办推行下去,两委成员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最终通过努力,村里500多户,全部挨家挨户签了丧事简办协议书,下水河也就成功推行了《丧事简办十二条》。自推行以来,简办了33起丧事,为村民节省资金30多万元,村里还为每一户办丧事的村民补贴1000元。2016年4月,重新修订形成了《丧事简办六条章程》,更加简洁明了,群众普遍反映省心、省事、省钱了,更是由反对、支持、肯定变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为。丧事简办,在下水河村推行开来。
在丧事简办成功推行的基础上,我们又推行了喜事新办。2015年7月,我们投资300万元,建成1300平米婚庆礼堂,集村民集会、文艺演出、婚庆典礼于一体,配备了全数字音响设备、高清播放设备等设施,制定了《喜事新办八项规定》。村里专门成立了爱心车队,为村民们办喜事,全程提供免费录像、婚礼主持等,并补贴600元。自此,借丧事简办的东风,下水河村在全市率先刮起喜事新办的新风。老百姓都说我们做了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好事。周围几个村的村民也经常来我们村办理公事,我们也一律免费提供场地。
2017年村两委创新移风易俗工作思路方法,进一步提升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效。计划清明节开工建设农民纪念堂,作为移风易俗再提升的重要举措。将全村散葬墓穴统一迁入纪念堂,不仅方便祭祀,节约土地,更为村民们树立了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村党支部形成并完善了从生到死全过程服务为每一个年龄段的下水河村民量身打造了优惠政策,让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下水河村三十年的兴盛发展路,验证了一个道理:农村建设需要两手抓,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民生。抓好党建就是生产力,可以促发展;抓好民生就是稳定大局,可以促和谐。党组织不强,村庄不靓,村庄靠单干只能是个别人富裕,走不上共同富裕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下水河村党支部薄弱涣散,一度导致各项事业停滞不前。郑传尧上任后“赤手空拳”,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村民盖起37栋居民楼,让村民住进高楼;获得全国文明村和省首批移风易俗先进村等各类荣誉50多项。
抓实党建,架好思想与行动的桥梁
“下水河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三不靠城、四不靠大企业,靠的是不断解放思想。”这是郑传尧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讲党课时总结的一句话。
他还没被选上书记的时候,就听很多党员议论说,党员不党员,每月两毛钱。那时候党员和普通村民的区别就是那两毛钱的党费,党员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全看不到。这种状况,上任的郑传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抓班子带队伍成为郑传尧上任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首要任务。怎么样尽快统一村民的思想,要从抓党员入手。他始终认为“一个地区,一个村庄,最大的财富不是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而是人的思想状况。小富则满,不思进取,是阻碍村庄发展的大忌。”要想统一思想必须从抓党建开始,党建就是生产力。于是,上任之初,在班子建设方面,他提出了“五个一”工作法,即坚持每天一次村干部早会,每周一次“两委”班子例会,每月一次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会,每半年一次履职情况测评会。

除了开会议事、组织党员学习理论还不够,更需要知行合一,以实干为关键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下水河村实行了“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积极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打造“6+3+1”党员服务新样板。6:将党支部以功能分区创新划分了“专业户”“艺术团”等6个功能党小组;3:每个党员帮包2户困难家庭、认领1个服务岗位;1:建设党群服务站,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服务。2000年,郑传尧带头捐款,投资60多万,建起了拦河水库,彻底解决了下水河祖祖辈辈没有自主水源的问题。
逐渐的党员的观念改变了,不再是以前的党员不党员每月两毛钱,群众对党员的看法也改变了,村民们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今年,又实施了党员积分制管理,对党员每月的表现情况进行的打分公示,对于做好人好事的党员进行加分,一时间,村里的好事层出不穷,有为敬老院老人理发的、有捐款帮助贫困户的,党支部这种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带动的整个村庄都充满温暖。
为了进一步巩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们强化党员阵地建设,2017年7月,下水河村改扩建了村里原来的党员活动室,建成了集教育服务于一体的村级党群服务站。
闯出路子,让钱口袋鼓起来
“治村如治家,书记就是一个大家长,家长要照顾家庭各个成员,要有舍得吃亏的思想”。郑传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一个“闯”字,成立了香肠加工园区,组织了工会,实行统一原料进货、统一标准生产、统一网络销售。
下水河村是莱芜香肠集中产地。然而因为只靠吃老本,村集体企业纷纷破产,下水河村发展落后了,村集体背负着150多万元的贷款,3家集体企业入不敷出。郑传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充分走访座谈,郑传尧果断将挂在集体名下的第一肉联厂、玉香斋、肉食研究所等三家企业进行了拍卖,甩掉了压在集体头上的包袱。2016年党支部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成立了村办企业“金梦来”肉制品研发中心。他们打造了传统地方名吃“吐丝口”牌香肠,成了名副其实的山东省香肠加工第一村。说起抱团发展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初他自己的加工企业正处在鼎盛时期,年收入过二十万,在当时确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父亲不同意他这样做,妻子也埋怨他这样做,一度闹得家庭不和谐。他苦口婆心劝父亲,最后说服了父亲;可妻子这头又起来了,他给妻子做工作,让妻子明白自己家富,不能算富,书记就是一村人的家长,家长舍得吃亏,才能团结全村人共同富裕。无论怎么说妻子还是不满意,后来他又找来妻子娘家人来做工作,好说歹说才通过了妻子这一关。现在已有20多家企业入园进行肉食加工。每年销售肉食品2000余吨,“吐丝口”牌香肠被评为“山东名吃”。在它的辐射和影响下,发展了“美香斋”“盛香斋”“隆香斋”“郁香斋”等二十多家斋字号南肠加工厂。村民尝到了入园甜头,妻子也转变了原来的看法,现在已成了贤内助。
村党支部积极培育香肠特色小镇,建设了万顺商业街,并确定每月逢四、九为万顺商业街交易日,本村香肠加工知名度不断提升,集聚了人气,繁荣了本村经济,万顺商业街正在逐渐成为香肠特色产业集中区、商贸流通活跃区、规模发展示范区。
一业旺带起百业兴,他还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组织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建设了300多亩桑园,120亩的樱桃园,60多亩的绿化苗木园,发展社员60多户,建设了双龙泉风景区,每年吸引游客观光休闲餐饮1000多人,带动村民增收1万多元。目前,全村50%以上的村民在道路沿线有门头房,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农户占到90%以上。
建造花园,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还是老样子, 郑传尧怎么也吃不好,睡不着。他在想“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才是新农村的样子。”“发展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让村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才是一个当书记的心愿。”下水河没有统一规划,群众建房选址比较随意,村里的小街小巷七拐八弯,甚至成了断头路,车辆进出非常不方便。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村民生活非常不便。郑传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眼看着附近村建新村盖楼房,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从党员队伍开始做工作,带领他们去华西村和河南南街村参观学习。

回来以后,一个月连续开了8次会议,下决心实施旧村改造,一场新农村建设的战役打响了。没有钱,就和村里有钱的大户借。他挨家挨户作动员,干部党员带头,大家纷纷响应,最多一户出10万元,100多万元就这么借到了,两栋楼的启动资金顺利拿下。但是又遇到了“老人拒拆”的拦路虎,他的老父亲就是其中一个,因为拆迁大半年不理他,甚至连家门都不让他进,家里人都劝他,孝顺孝顺,就是要顺着老人,不要因为公家的事情伤了感情。但他知道,全村的党员群众都在看着他,如果他不坚持,那整个村的旧村改造计划就要夭折,父亲不见他,他就叫来兄弟姐妹做工作,父亲不点头,他就做通亲戚的思想工作,最后终于做通了工作,还带动了十几户老人拆迁。村里先后投资1.4亿元,建成多层居民楼33栋,配套完善了水电、有线电视、宽带网等设施,全村400多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为了让群众住的更舒心、更体面,村里加大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硬化了村内八条大街,安装路灯62盏,垒砌花池1200多米,栽植花木3万多株,自来水普及率100%。投资200万元,建成了集便民服务、休闲娱乐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让群众跑腿变为干部跑腿,让多次办变成一次办,方便了群众生活。对原来暖气管网进行改造,小区内道路实现100%硬化。在村里主要标志性建筑上都安装了彩灯,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众星拱月,百川归海。还是那句话——“千条路,万条路,不如有个好支部”,“ 甭说支部不支部,关键有个好支书”。村改期间,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饿了,就在办公室泡一包方便面,实在困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躺一下,已经成了他工作状态和一种生活习惯。在他的带动下,全体村委成员舍小家,顾大家。在建楼过程中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正当申请手续签合同的关键时刻,也是他大女儿准备结婚出嫁的日子,妻子忙里忙外,虽在孩子面前没怨言,但心里也嘀咕;孩子更不用说了,心里老埋怨“我结婚,爸爸都不过问,这算什么爸爸,看看人家……”。在婚礼的当天最应该先到场的应该是父亲,可婚礼开始时还不见他的踪迹,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在等他,看不到他的人影。婚礼快结束了,他才赶到了莱芜宾馆婚礼现场。母亲沉不住气了劈头盖脸的一阵数落“你孩子结婚是大事,哪有父亲不参加女儿婚礼的,什么事能比孩子结婚事大,你还是不是做父亲的……”他任凭母亲数落,安抚女儿。“舍小家,顾大家”,郑传尧被大众日报记者命名为“闯将书记”。
致力民生,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民生就是群众的日常生活,就是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制定了《治丧委员会章程》,同时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告别大厅一处。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由一名副书记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各生产组长任成员。截至目前已经简办丧事70余场,为村民们节省资金近100万元。进一步弘扬了勤俭节约的新风尚,移风易俗在下水河村蔚然成风。省委宣传部孙守刚部长专程到下水河村调研移风易俗工作,并要求在全省推广学习下水河村的经验,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
为更好地配合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成立了150人的下水河心连心艺术团,排练优秀传统戏曲,把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节目在元旦、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为村民们演出;同时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性演出,积极参与莱城区组织的文艺消夏晚会、千场文艺走基层等。2017年代表莱芜市参加全省广场舞大赛,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2018年元旦,他们与省水文局联合举办了迎新春联欢会。现在正组织文艺爱好者50余人,邀请专业老师,排练《鼓舞口镇》大型鼓类节目,提振下水村的知名度和精气神。

“仓廪实而知礼节。”近年来,随着下水河村经济的发展,郑传尧带领村两委成员,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为下水河村居民提供从生到老的全过程服务。对儿童,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清华幼儿园,并对居住在下水河村的幼儿园儿童每人每年补助500元。形成并完善了从生到死全过程服务为每一个年龄段的下水河村民量身打造了优惠政策。1、设立“民盟·同心为莱”学生驿站。2、对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3000元。3、为解决大龄青年婚恋困难,创办首个村级婚姻介绍所。4、为75岁老人办理银龄安康保险。5、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春节发放200元过节费。6、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九九”老人节发放祝寿金100-1000元。7、对去世村民家庭,发放补助金1400元。8、每年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
投资建设了婚庆礼堂,村民婚礼一律在礼堂办理,村民免费使用村里提供的婚庆用品,村里的艺术团为其免费提供婚庆演出和主持,大大节省了村民们的开支。 投资建设了敬老院,集中供养困难老人,并由专门人员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继续为村民补贴合作医疗,每人每年补贴80元。投资建设了敬老院,配套完善了休息室、娱乐室、餐厅等设施。对年满70周岁的老人集中供养,由专人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并在老人节为他们发放过节费,不定期邀请剧团为老人们演出,切实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农村人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郑传尧也经常到敬老院与老人们谈心,了解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需求,只要今天能为老人们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到第二天,敬老院的老人都说:“我们的书记,比自己的儿子都亲。”对70周岁以上的老人“九九”老人节发祝寿金100-1000元,7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入住村养老院,在养老院的老人各个红光满面,身体强壮。好多老人都说:“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书记”。去世村民家庭发放补助金1400元,并承担殡仪馆所有费用,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每人每年100元。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倡厚养薄葬,成立治丧委员会,由一名副书记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各生产组长任成员,负责组织人员。1、丧事一律在告别大厅办理,三天丧改为一天半,取消中午泼汤,下午两点开追悼会,结束后火化遗体;报丧以治丧委员会名义用派遣单,主家自己派人报丧,报丧时与亲戚说明丧事简办的章程。 2、幕祭、两边祭、挽联全部取消;不奠祭,不磕头,一律鞠躬;禁止亲朋好友敬献花圈,由支部村委和8个生产小组敬献花圈。3、白大褂只有儿女、儿媳穿,其他人一律取消,亲属好友悼念一律戴白。4、吃饭统一大锅菜,不成席。本村村民与所来的客人有亲戚好友关系,一律不允许请客,否则罚请客者500元。5、从2016年7月20日起取消吹鼓手,放哀乐。6、实行丧事简办后,如有个别户在家大操大办老一套,旧风俗旧观念出丧的,治丧委员会成员特别是组长不参与公事,自己办理,不能参加“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不享受合作医疗补助和支部村委为民办的人生服务全过程的待遇。
他们又投资4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覆盖了全村900户居民,排水水质达到一级A的标准,排出的水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和畜牧养殖,真正形成了绿色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将一个300多米的臭水沟进行改造,在上面建起了文化长廊,改善环境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注重文化,让村民攀上有品味的生活
为了让村民感知美好,接受文化的熏陶,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又成了郑传尧思考的新课题。
他们先从小家开始抓起,开展“美丽家庭是我家,家里不能脏乱差” 创建活动。打造居住美,卫生美,家风美的美丽家庭, “美在家庭”创建活动激活了人们向高素质有品味生活的微细胞,助推了乡村振兴。加强“硬件”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为了让文化在村民心里扎下根,打造了“十个一”工程,一品(香肠)、一街(万顺商业街)、一廊(文化长廊)、一场(文化广场)、一馆(村史馆)、一堂(文化礼堂)、一园(幼儿园)、一院(养老院)、一一厅(告别大厅)、一服务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村里建设了文明一条街、四德工程榜,组织了心连心艺术团,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为村民奉献文艺节目十余场,同时每年组织“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让榜样处处可见、模范随处可学,形成了尊老爱幼、和谐文明的村风,成为村民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他们还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群众。把起积极作用的优秀农民党员放到光荣榜上去,宣传典型、学习典型,找来电视台宣传典型,像是最近五一劳动节,村里的郑云波、陈琳同志就为老人送去了水果、面油、并为老人包了水饺。他们把这种行为拍照记录,发给电视台,报道了这种行为,弘扬正能量。对村里的保洁队、保安队、敬老院的管理人员他们也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工作认真的在大会上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点名批评教育,知错必改。追求精神生活,让村民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让其转化为村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村里出现了“五多”:讲究社区卫生的多了,关心孝敬老人的多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读书看报的多了,争做好人好事的多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如今的下水村,风清气正,民风好了、村风正了,革除了旧风俗、旧观念,群众精神面貌好了、干群关系密切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党的基层建设的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树立起了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