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后用”的三个尴尬:
一、学后难用;
二、学后不用;
三、学后不会用。
2
做中学,学中做;
学中教,教中学;
用中学,学中用;
创中学,学中创。
3
做就是最好的学,用就是最好的学,
创就是最好的学,教就是最好的学。
4
边做边学,边用边学,
边创边学,边教边学。
5
做中学与教别人,
立即运用和讨论,
学生主动是根本,
老师千万别忘本。
6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斗中学会战斗,
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在教学中学会教学。
7
毛泽东没有上过黄埔军校,而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毛泽东之所以赢,法宝是“做中学;做即学”;蒋介石之所以输,败笔是“学后做”。
8
因特网、机器狗、AI人工智能、无线充电、月球着陆……对于研发者来说,哪一项不是被人创造出来后,我们才知道的?
9
教新驾驶员一大堆的交通规则,还不如带他直接上路,边走边教。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于这句话少了“做”,少了“用”,少了“创”,少了“教”,学思就成了镜花水月,学而难用,学而无用。应该完善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不做则废”。
11
用项目化来实现做中学。譬如说,装修一间屋子,哪儿要用并联电路,哪儿要用串联电路,要用人工开关还是声控开关,要用什么涂料,要用什么壁画,若不懂,自己学。实践证明,做中学,不仅学得快,效率还很高。
12
“做中学”是一种通过实验、实践、动手操作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方法。教你一辈子的游泳理论,不如趁你一阵子的不备把你推下水(做好必要的防护工作),最多呛几口水,但凭着求生的本能,你很快就有了水性,并琢磨出向前(后)游的本事。游泳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做中学”。
13
教你三年骑自行车的理论:如何平衡,如何握龙头,如何蹬,如何刹车……还不如三小时的骑自行车训练平衡、刹车……只要通过自己调整座椅高度、体会平衡、调整方向和反复练习,甚至不用教,便可无师自会。这也是典型的“做中学”。
14
在陶行知之前或之后的若干年,大家都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甚至片面地认为就是“教”,但陶行知学习“教学”后认为,仅有“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做”,才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于是,他在“教学”后加上了“做”,并提出“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依着学的法子;学的法子,依着做的法子。”
15
陶行知的原名叫“陶文濬”。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影响,改为“陶知行”,强调的是“先学后用”,但他发现这里面有个问题,许多发明创造的成果都是先做(创)后知的,于是,他毅然决然改名为“陶行知”。这一下子就成了“行在前,知在后”,比如说各种电器啊,电冰箱啊,电视啊,电话呀,都是先发明出来,才有这个知识的,你才来学习的!
16
传统学习倡导:先学后用。但孔子、陶行知却没有这样做,他们都是“学后反”的“造反派”。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终成一代大家。
17
孔子作为老子的学生,一定是学了老师“出世思想”的,但孔子学后,却没有了出世的念头。他认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是不能“一出了事“的。于是积极入世,义无反顾地周游列国,做出了彪炳青史的伟大言行,成为一代圣人!
18
陶行知的美国导师是著名的大教育家杜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两条论断,陶行知一定是学了的,但他没有认可,更没有先学后用,而是学后就把它们反了,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于是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中国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19
创,就是最好的学。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和电学家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一定是没有学过多少学校教给的知识的,是“创造(创新)”给他带去了无穷的灵感。他一生发明了近两千项新东西,如电灯、留声机、电话、电报、电影等,由此可见,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0
新课标指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新课标特别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的论断用到了极致,需要师生躬身践行,但是也别忘了“学中做”“学中用”“学中创”的策略,以及“学后做”“学后用”“学后创”,尤其是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掌握了某些知识之后的运用、实践、创新、教学。
21
听过看过,不算学过;
思过讲过,才算学过;
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
22
学用学用,要学要用,只学不用,会变笨虫。
运用运用,要运要用;只运不用,难以成功。
学创学创,要学要创,只学不创,没有希望。
23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知识的升华。真正的学习是创新。学习是做人的基础,做人是学习的大厦。先做人,还是先做事(学问)?我再一次强调,做事(做学问)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连事情(学问)都做不好的人,也是做不好人的。若把做人与做事(做学问)分个谁先谁后,往往会造成认知的偏差、人生的错乱。

孟国泰简介
“三湖教育论坛”主要创办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创始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奠基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者、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被誉为“教育创新英雄”“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中国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部课程中心网站》《中国文化报》《德育报》《新教育》等50余家新闻媒体均对孟国泰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做过系统报道。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