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引子)
碧潭花乡
文/天山牧者
引子
远古豫东,黄河东流。
太阳还是这个太阳,月亮还是这个月亮,树木青黄,人流更迭,黄河――中国母亲河,不知经历了多少灾难,不知暴怒决口多少回——由南到北,由北到南痛苦地挪移。
豫鲁苏皖交汇处就有一条古梁梁。
黄河古道高数丈,宽数里,弯弯曲曲――高坡老痕,沟沟壑壑,草木漫延,堤长上百里。历史犹记:此古道决口,豫东汪洋,至今古平原县纶城镇北侧,留有一潭,名曰张潭,实则是黄河水下涌,挖掘豫东泥土,黄河决口咆哮留下的壮举!
圆坑面积数顷,水面清澈,鱼儿畅游,每年三月:桃杏依堤花开,柳绿绕圆潭风摆豫东……
豫东人不知张潭好在哪里:花也开张潭,叶也绿张潭,水也美张潭……
管辖此潭的是纶城镇的张家集村。朴素的小村百余户人家,多是张姓――相传:黄河大水淹没豫东后,河南千村毁灭,男女老少数十万豫东人遭难逃亡,因此古道脚下数十年人烟稀少。
黄河古道脚下没人,潭边土地无人耕种,皆成盐碱。除了洁白,依稀可见水边芦苇与盐碱地上的数片茅草。
黄河决口咆哮留下潭后,挪移北上,老黄河死在河南与山东的交界处。
大潭堤下孤守,满坑如泪,平原凄凄……
后有明太祖朱元璋山西移民豫东,才有张姓潭边建村,因此,潭坑姓张!
过去张家集很穷:小村一色茅草房!是二十多年的解放后,小村才有了起色――虽也是土房,但上盖多已是红蓝二瓦了。
小村经过刚解放时的分田分地,又经过大集体的红旗招展――小村人二十多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硬是改造盐碱,挪移荒凉,把黄河古道、张潭建设成现今的美样。在社会主义的大建设中,张家集涌现出许多改天换地的英雄,张桃花的爹就是其中的一个。桃花爸农村中年,五十几岁,高高的个子,黑呦呦的圆脸,村人说他是活张飞――他的确圆眼常睁,但都是维护社会主义的!他为大集体拼命,谁要说个社会主义不好,谁说大集体坏,他的圆眼会与你圆到底。
一九七六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巨星陨落,豫东黄河古道一年皆白花。盈盈张潭天天全泪――桃花爹三次不吃不喝,守着周总理,朱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昼夜哭泣。有人劝他:依毛,毛主席没了咱们也得过啊,何必不吃不喝?桃花爹黑脸拄地:毛主席比俺爹还亲呐!
――那时中国向何方,豫东向哪去,张潭圆坑问天!后华叶二位继承毛泽东主席人民公社大集体三年--再小平为了使中国更快富强起来,中国实行了全面改革――
国营要变成私营;集体要变成个人;人民公社要变成乡;生产大队要变成村,生产小队要变成组;生产队的车马都要分给个人,集体的一切统统归私人所有;土地家家承包,社员人人单干,大集体不再有!
起初豫东人跟随毛主席走贯了大集体道路心里疑惑:中华旗帜究竟是黄旗,是红旗,人心动荡!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人民日报》给了答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时把一个桃花爸恨得:给土地不要,给牛儿不牵……他死活不离大集体。他不要村里也给:土地抓阄,村人抓完,就剩桃花一家――阄号剩几桃花家算几,土地照分。牛,桃花爸不要,他的份儿折合成人民币,牛钱存在村小组。
后来他家出了逆女:张桃花不干了,不仅要了地,要了钱,还把一个大张潭给承包了。那时他们父女闹得,全乡人人都知道,张依毛与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一个走老社会主义道路,一个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简介:
天山牧者;本名:朱秀章,一九五五生。曾在本地报刊发表过多篇作品,并获得过二等奖!后在《青烟威创作苑》网上发表诸多小说,散文,诗歌作品;现小说《山崖花》《又见刺槐花儿开》《我的蒲公英花儿》《爱的遗篇》……诸多中短篇小说得到国家级编辑认可成为文品精华;诗歌数百篇编辑认可,入书《中国汉语诗歌典藏》《中华诗人年选大典》,《中华精英诗人诗歌日历》《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精品集》获中国诗歌奖与十大实力诗人称号。2021年度又获中华精英文学奖,十大精英诗人称号,2023年度诗歌《说人》获新年新作一等奖,现系商丘市作协会员;是中国微刊《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诗人;《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