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浦里河图
郭应昭
淮安市清江浦域内有一条河叫清江浦,清江浦是1415年疏浚的沙河故道,它连通了淮河与运河,对繁盛明清时期的运河漕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通达长江的邗沟并称为里运河。清江浦原是河名,后做地名,地名清江浦历史上曾称袁浦,有现位于清江浦越河边的古清真寺内的记事碑为证。清江浦段的里运河被清江浦人习惯称为里河。里河的水运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全被清江浦1960年开通的大运河新河道取代。
里河曾有昔日的豪放和喧嚣,更有今天的温婉和娴静。自小在里河边长大的我虽年逾古稀,但还常信步里河两岸,流连清江大闸口,欣赏河岸旖旎的风光。里河错落有致的驳岸,葱郁蓊茂的树林,依依亲水的廊桥,林立栉比的高楼,波光粼粼的河面,清澈透明的碧水,色彩艳丽的游船,摇曳梦幻的映影……里河之美愉心悦目,令我眼前浮起了里河过往的图像。
河运图
清江浦是商旅之地,故来往于清江浦的船只很多。20世纪60年代前,我爱到清江大闸口去看船过闸。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湍急的河水从闸口翻滚而下,水流跌落的哗哗声响彻四周,清江正闸下口大塘里旋涡连连,令人头晕目眩。船下行过闸,如临大敌,险象环生;船上行过闸,需用绞关,让人揪心。两岸绞关在锣声的指挥下,协力将船拉过闸。船被拉过清江越闸西边时,船家就急忙把纤绳甩上岸,由脚穿草鞋的纤夫赶快背上纤板,弓着腰沿着北岸向西溯流拉纤。顺风时,帆船会抓紧竖桅鼓帆而行。
从现在的越秀桥向西到红卫桥的河面是来往船舶的密集区。除原淮阴地区当地及徐州、扬州、镇江等本省的船舶外,有来自山东、安徽、江西等外省的船。里河上多为平底木船,20世纪60年代出现平底水泥船,70年代有了500吨的平底钢驳,所运物资多为煤炭、油料、黄沙、石块、粮食等生产生活资料,木排或竹排则直接用轮船拖。60年前,轮船多是用烧煤的蒸汽机作动力,70年代后则逐步改为内燃机。烧煤的轮船每每通过水门桥时需提前倒下突突冒黑烟的烟囱(桥面低于烟囱,而用内燃机作动力的轮船则不然),北门桥需将中间的活动桥面拉开。设在清江大闸塘南的老客运轮船码头开行北至邳县南达镇江沿途的客班轮船,每天快班船和慢班船各一班。尽管坐船耗时长(快班到镇江几乎用一昼夜的时间),但是在当时却是原淮阴重要的出行工具,且船票便宜(比同一目的地的汽车票少一半还多),人人有座位。
在里河航行的船有摇橹划桨撑篙的,有像踩水车那样转动木质水翼前行的(需两个大人踩),有用单缸柴油机带动螺旋桨自航的(70年代后出现),有组成船队由轮船头拖拉的(当地人谓之拖风)。走在岸上的人一般都爱停下来看船队链接和断开,从轮船头连接第一条船开始,抛缆、接缆、系缆……轮船的汽笛声(或电喇叭)与指挥的哨子声就不时地前后呼应;向东过清江闸时,特别是1959年前(位于城南的新河道尚未通航),由于闸口水位落差大,船队必须断开链接。轮船头先过闸,轮船上水手们都很紧张,拿篙的,拎棕榈球的……生怕船与闸体相撞……然后,其他船再小心翼翼通过。船队由东向西逆水通过闸口时,轮船则加足马力一鼓作气,情势亦很紧张……直到汽笛一声长鸣和上一声长哨音,船队的最后一条船安然离开闸口。里河上一条自航船一般就是一个家庭。夏天,常常可以看到一后脑勺留着一根小辫、脖套银项圈、光着屁股围着红肚兜、身背丫丫葫芦的四五岁小男孩正抓住橹绳跟大人一起起劲地摇橹……
码头图
臧家码头位于里河北岸,是南船北马的重要节点。商贾在此下船上马北上或下马上船南下。臧家码头曾是“淮盐出江之口岸”,有西坝达臧家码头的清扬铁路(1928年拆毁),故臧家码头又叫铁路头。臧家码头曾有专为南方贩猪的客户提供送猪上船服务的溜猪行,生猪多运至上海。
轮船码头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每天有班船,冬天封河则停班。每逢停班,人力车则大为活跃,那时拉到扬州要七八元。
70年代前,船民常与居民共用石头台阶的水码头。清晨,靠岸船的炊烟从船尾袅袅升起,继而向河面逸去……居民挑水的空铁桶晃动的声响拾级而下,不一会儿,负重的扁担发出的吱吱声爬上了岸。
夏天赤脚在河里淘米是最为惬意的事。白色的淘米水引来一群群长不大的小鱼,它们争相吮吸淘米水中的精华,摇头摆尾,憨态可掬,在你的腿肚、脚踝和脚丫处游来转去,拱得人心里痒酥酥的。倘若你用双手去抓,它们都会倏地一下子蹿得远远的,让你近身不得,活脱脱的小鱼儿在戏弄人啊!
沿河既有草码头、油码头、煤码头、粮码头等固定码头,也有临时码头(多在河南岸的坡上),临时码头主要是堆放和转运石块和黄沙等。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水门桥和北门桥南端的两侧好长时间就是沙石场,每天有不少人在那里砸石子苦几毛工钱。
河北岸的再制盐厂码头、煤球厂码头、面粉厂码头和河南岸的航运联社、淮阴电厂、西煤场等码头的起重机在咕噜噜地响。码头上,工人们上重麻包时的拖长音 “上—那—来—哟”和行走时的“嗨—哟”声混响成一片,上下的货物有煤炭、黄沙、石头、小麦、面粉等物资。作业中,他们用一尺多长的竹筹来计数。码头工人真辛苦,他们长久风吹日晒后,皮肤呈古铜色,他们用厚实的布垫肩和罩头挡灰的蓝布披背,他们肩扛二百斤重的大麻包,俩人合抬沉甸甸的大柳筐走在颤巍巍的木跳板上……中午歇晌时,工人们大口咬着搬运工会食堂送来的大馒头,咀嚼打在大搪瓷钵里的荤素……之后,一碗温开水咕噜噜地灌下肚。休息片刻,他们又接着干活。
桥渡图
1958年前,里河上只有古清江闸上有若飞桥和1930年建的北门拉桥可通行人。闸口东500米处原还有一座由漕督松椿于光绪二十四年建的木结构的拉桥——松公桥,也叫洋桥,毁于抗战年代。北门拉桥南北为固定桥面,南低北高,中间为活动桥面,用绞盘将活动桥面拉开和合上,便于高于桥面的船通航和人们进出淮阴城。桥欲拉开时,桥两头则被栏杆挡住,但这时有性急胆大的年轻人竟敢爬过栏杆从拉开的一米多宽的桥面空隙上越过……北门桥建成前,进出北门过河时需走在多个舢板上搭的浮桥。
里河上有摆渡五六处,历史最早、影响最大的是“水渡口”,其次是清江闸西300米处的两条船对摆的双摆渡,还有石桥摆渡及北门桥旁方便拉桥后人们进城的摆渡。1958年,里河上有了木结构的水门桥, “文革”期间建造了双曲拱的红卫桥(已重建),改革开放以后,新建了华兴桥、越秀桥、八亭桥……改扩建且升高了北门桥,先后经历一次重建两次扩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水门桥于2013年底全面通车。
炎夏中,夏里运河边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下河扑腾几下,姑娘们也不例外。那时候,北门桥、水门桥、再制盐厂、石桥等附近的河面是游泳者常玩的地方。盛夏的中饭后,下河戏水的人很多,有的还带着救生圈、救生衣和充满气的汽车内胎,狗刨、侧泳、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捣猛子(潜泳)、踩水,各显神通,河面像开了锅一样,浪花四溅,人声鼎沸。
里运河让我学会了游泳。我12岁时,在那年炎夏的一个傍晚,只会“狗刨”的我大胆地随门口一名水性好的青年在水门桥东边的水码头下水,竟把里河游了个来回,从此,我不再怕水了。 每年夏天,最令人赏心悦目、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在水门桥、北门桥等处看人跳水。这时,岸边、桥栏旁会有很多人围观看热闹。其中有一位30左右的男子,个子
不高,高高的桥栏杆垂直到河面足有20多米,让人胆怵,而他一点也不害怕。他镇定自若地在栏杆上怡然自得,双脚跟还故意地多次踮起来吸引人眼球,欲跳但没跳。看的人越着急,他却故意拿劲不跳,在人们等得不耐烦时,他却冷不丁地猛力向上一跳,双臂向前,鱼跃而下,引来观赏者阵阵惊叹……看热闹的纷纷趴到桥栏处,伸长脖子往下看,只见团团大气泡从人扎下的水面冒出,半天不见人影……正当人们揪心的时候,跳水人却从落水处东面的10几米处探出头来,紧张的人们才长吁一口气。也有几个胆大的毛头少年也要逞逞能,只见他们捏住鼻子抿住嘴,并住两腿紧闭双眼,直通通地从栏杆上跳了下去……不一会儿,他们就在冒着串串水泡的地方露出了顽皮的脑袋,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向桥上人骄傲地招招手,便向岸边游去。 ……
《袁浦里河图》是忆旧,但忆旧并不是恋旧,而是为了图新。大运河世界申遗成功已10周年,世人瞩目的淮安大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成果显著,怀着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推崇,运笔描绘了袁浦里河的若干风情画面,则是为了让大运河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在此,我随吟四句以抒心怀:
袁浦里河水匆忙,
浩浩汤汤奔海洋。
回瞰既往河图景,
清江闸塘
帆船
现代清江浦楼
老轮船码头
古清江闸
臧家码头
新北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