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淄博文化 抒写时代华章
——《泱泱齐风 人文淄博》编著有感
□ 王新平 荣先锋
市委宣传部编著的《泱泱齐风 人文淄博》一书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发行,它是当前建设文化淄博、激发内在创新活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泱泱齐风 人文淄博》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齐风韶韵 淄博文化”“光照古今 淄博人物”和“传世著述 淄博典籍”。
在“光照古今 淄博人物”中,近代的有王尽美、邓恩铭、马耀南,现代的是焦裕禄和朱彦夫,其余十五位都是古代人。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领导者。书中所列的人物都是在淄博的历史上,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组织领导者或者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代表人物。他们对历史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在当时的思想决策、理论创新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引领着一个世代的变革与发展。
在“传世著述 淄博典籍”中,有北魏的《齐民要术》、唐代的《酉阳杂俎》、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谱》,还有清代的《历学会通》《颜山杂记》《渔洋山人精华录》《聊斋志异》《谈龙录》和《乡园忆旧录》,除此以外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这些典籍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文明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的资料,它们是时代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形成、发展、变化的历程。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挖掘保护历史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力。淄博是一座有着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沉淀的齐文化、聊斋文化、蹴鞠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风貌。“齐风韶韵 淄博文化”正是按照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脉,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从古至今的一串明亮的珠链,在中华文明的宝库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淄博是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齐文化承载着古代齐国的光辉历程和文化内涵。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看齐文化,才能看到齐文化的重要价值。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和文化融合,齐文化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齐文化以“变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的精神,在政治上主张德法互补、共同为治;经济上坚持农工商并举、全面发展;文化上倡异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史上的齐国成为春秋首霸与战国七雄,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等贤君名相,产生了《管子》《孙子兵法》《考工记》《齐民要术》等传世典籍。这些数不胜数的风光人物,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宝贵的经典,是淄博大地上永恒的城市记忆,它已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实力。齐文化映照着淄博的历史,引领、延续着历史文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见证。

聊斋文化以蒲松龄及其著作《聊斋志异》为主要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眼光,成为我市特有的文化名片。流传于民间的奇幻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鬼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蒲松龄一生在科举的道路上奔波,但作为一个文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自幼酷爱文学,于清代末年开始聊斋故事的创作,《聊斋志异》以描写众多的神怪、鬼魅、仙缘等故事而闻名,它以离奇的内容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秘。聊斋文化作为淄博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传统之美和现代价值,对我市的文旅产业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探寻聊斋故事中神秘世界里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欣赏我市独特的文化风光,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聊斋文化作为淄博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市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我们要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积极努力,将聊斋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使这一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我们有传世的淄博三宝
陶瓷、琉璃、丝绸是淄博百年辉煌工业文化园地里的参天古木,是淄博深厚历史底蕴的折射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展现。历经世事的沧桑,成为今天的当代国窑 陶瓷文化、明清官炉 琉璃文化、丝路起点 丝绸文化。
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就开始烤制陶器,在远古的历史时空中,火与土的艺术代代相传,形成了淄博陶瓷发展的主线。今天的淄博陶瓷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国窖,是闪亮世界的国家名片。
博山琉璃的烧造在齐地青铜冶炼的发达地区派生发展,在明清时期是全国重要的、有时是唯一的琉璃生产基地,担负着传承发展的重任。琉璃是淄博最具有特色的历史名片,博山是从古至今远近闻名的琉璃产地,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博山琉璃因中国而发展,中国琉璃因博山而增辉。
早在东夷时期,齐地人就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植桑养柞蚕。姜太公封齐建国后“劝其女工,极技巧”,使齐国“冠带衣履天下”。汉代临淄、周村丝绸踏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最东端的源头。从那时起周村丝绸飘舞天下,带动了通达天下的商埠文化,荣获中国丝绸名城称号,多项指标、多个品牌在全国丝绸业处于领先地位。

陶瓷、琉璃、丝绸是淄博人的骄傲,是自古至今在淄博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智慧的见证。今天它们依然在这里孕育着,蕴积着,并继续创造和书写着中国陶瓷、琉璃、丝绸的传奇。陶瓷、琉璃、丝绸奥妙无穷,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201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之光 淄博三宝》一书作为当年陶博会礼品书赠送中外来宾。它们是光与影的结合,也是诗、书、画的统一。陶瓷有一种由内向外的华美,琉璃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而丝绸既有一种高贵典雅的从容,也有一种清朗飘逸的温柔。淄博陶瓷当代国窖的历史演进,淄博琉璃明清官炉的昔日辉煌以及淄博丝绸在丝绸之路上的风光意境,是淄博的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家产,也是我们世世代代永远也享用不尽的宝藏。人们说到陶瓷会想到景德镇,说到丝绸会想到苏杭,但同时拥有三张名片并享誉海内外的只有淄博。

我们有美好的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它们具有独特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角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顺德文姜 孝文化和牛郎织女 爱情文化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景观关系密切,属于人们世代传承的历史记忆,它们是淄博文化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孝道是人类维系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强调对长辈祖先的尊重和敬仰,对人之生命的敬畏和感恩,是一种注重责任和良知的伦理文化。孝道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元素,它既关系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影响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前途命运,它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支柱和力量。颜文姜以德报怨、孝敬公婆的传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它既是当地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人们的地域认同意识。在博山的凤凰山下,有一片透露着悠久历史气息,瓦檐翘角、造型优美的古典建筑群,这些古朴典雅的庙宇建筑承载着人们对颜文姜的敬仰和怀念。它们不仅是她孝感天下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国孝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历史见证。每当讲述颜文姜的故事,人们都被她的勤劳和善良深深打动,她的事迹成为鲁中地区独特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诚实、向善、勤劳。无论是潺潺的孝妇河水还是颜文姜广场的庙宇,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孝文化对鲁中地区民风、民俗的深远影响。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们常说的人间三大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深情厚爱、情感共鸣、含蓄内敛、长久专一。牛郎织女的爱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爱情婚姻理念,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中属于首位,它在爱情文化的发祥地淄博,有着世界上唯一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牛郎织女文化遗存。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动人的美好传说,也是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流行最为广泛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内容,把爱情主题演绎得凄美动人、令人神往。牛郎织女的传说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向游客和民众奉献的一场丰富多彩的爱情文化大餐。一个扣人心弦的传说往往可以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游客和民众产生浓厚的兴趣。近年来通过宣传牛郎织女的爱情文化,讲解爱情故事,为沂源牛郎织女景区赋予了神秘而奇幻的色彩。众多的游客和民众前来追寻那段千古流传的爱情传奇,他们渴望亲身领略,感受牛郎织女在鹊桥上幸福相聚的浪漫气氛,感受他们心中那份对真爱的追求和守候。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然演绎成一个美好的文化意象,蕴含着美好、幸福和对未来生活的梦想。
我们有诗意的生活方式

淄博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能够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享受。广大居民在参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升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人们基于一种共同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义务和责任,使得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以感恩之心面对大千社会,以包容之心对待自然万物,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理念和自觉的行动。人们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愉悦,使幸福成为心灵深处真真切切的感受,这是在世俗生活中对生命理念的超越,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他们真正了解人生的真谛,注重情趣、欣赏神韵、活得开心、玩得高雅,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领悟到无限的生命意义,在世俗的生活中超越世俗,享受诗意般的栖居生活。
城市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体现,休闲文化是高效的社会生活和优质的个人生活的明显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淄博的休闲文化内容日趋多元、多姿多彩。遍布城乡的博物馆、展览馆、收藏馆、音乐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文化享受和娱乐选择,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特色节目以及陶瓷、琉璃、丝绸、饮食、曲艺、文玩等内容,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化娱乐的需求。各种“玩”的方式,帮助人们调节身心、放松心情、恢复体能与智能,满足了人们精神的愉悦,成为一种心灵的体验。
鲁菜之源 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齐鲁饮食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博山菜文化底蕴深厚,烹饪技术独到,特色风味天成,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博山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煤炭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古代煤炭业的开发兴盛,带动了以煤炭为能源的陶瓷、琉璃、饮食文化的发展。这里的人们勤劳聪慧,有着崇尚饮食文化的传统,其中的“四四席”是在百年研思中不断改进,又在达成共识后不断发展的规制宴席,它是齐地烹饪技法与儒家文化礼仪规制融合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饮食文化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淄博市的地方戏剧有聊斋俚曲和五音戏,聊斋俚曲是用地方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而五音戏则以洪亮的音调和丰富的剧情著称。它的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传承并展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
在南端北淄 淄砚文化中,讲述的是产自于淄川区一带的淄砚,它起始于隋唐,盛行于宋,随着北宋末期文化中心南移一度沉默,明清以后重获发展。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它由纯粹的实用书写工具逐步变得文人化,成为艺术品。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代传承,表现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
我们有独特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个性的标志。不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使每座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淄博,当年“尊贤尚功,兼容并包”的齐文化内涵,与今天淄博的城市风貌、城市精神完美契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历史发展的变迁,促进了淄博组群城市的形成,五区三县,城乡统筹,各自分立,融合发展。这一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应和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和而不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现在的淄博,多种文化交相辉映,古今文明兼收并蓄。历史文化的影响已经塑造出独特的城市形象品牌,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广大市民在淄博文化、城市发展的影响下,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不断提高,大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脚下的土地,积极维护城市的形象,愿意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淄博火爆出圈,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淄博厚重的文化底蕴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演绎出让人陶醉其中的一场盛宴。外地游客只所以能在淄博吃得放心、玩得开心,是因为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精准到位,我市人民的热情友善令人感动。在这场烧烤的盛宴中,淄博整个社会达成高度共识,上下同心、目标一致,每个人既是主人翁也是参与者,他们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喜迎八方来客,以大气谦和的处事风格,打造了一个真情有爱的城市标识。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城市是文化的结晶,没有文化的城市就缺乏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一个城市的今天与过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要进一步保护传承好淄博的历史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借《泱泱齐风 人文淄博》发行之机,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淄博文化的宣传,使全体市民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弘扬淄博文化,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让更多的中外宾客熟悉了解淄博文化,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崭新的有着厚重历史文脉的淄博。
(作者系《泱泱齐风 人文淄博》编审组组长)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