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织秋,弦歌传情
——宋俊忠《秋雨吟》赏读
天 琮

秋雨吟
宋俊忠
秋雨潇潇落九霄, 寒风瑟瑟舞千条。
山川黯黯蒙烟霭, 枫叶飘飘染玉桥。
独倚轩窗思旧事, 单凭沥水忆前朝。
幽怀欲寄何方去, 一片相思万里遥。
秋雨,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笔下流淌不尽的灵感源泉,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场寻常降水,更是情感与思绪的细腻载体。在著名诗人、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先生的《秋雨吟》中,秋雨不再仅仅是天气现象的一部分,它成为了一段旋律悠扬的乐章,一次心灵深处的私语。
“细雨织秋”,是秋雨连绵不绝的景象,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女,用无数细密的线缕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秋日画卷。而“弦歌传情”,则将视线从外在的景物引导至内在的情感世界。弦歌,即琴瑟之声,自古以来被视为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这里,诗人赋予秋雨以弦歌般的特质,使其成为传递心声、沟通情感的桥梁,将个人对季节变迁的感知,转化为一曲曲悠扬的思念之歌。
诗的开篇,“秋雨潇潇落九霄,寒风瑟瑟舞千条。”这里的“九霄”与“千条”是运用夸张手法,渲染出秋雨覆盖广阔大地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刻心境的广阔与深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一个秋雨连绵、寒风摇曳的画面,还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与李商隐身处异乡、夜雨听风的感受异曲同工。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有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两者皆通过秋雨的背景,渲染出浓厚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山川黯黯蒙烟霭,枫叶飘飘染玉桥。”紧随其后的这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使整首诗更具视觉冲击力。烟霭缭绕的山川,与被雨水打湿、泛着光泽的枫叶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谱。
接下来,“独倚轩窗思旧事,单凭沥水忆前朝。”诗人由外转向内,由景转入情,细腻的情感流露。这里,“独倚”二字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而“思旧事”、“忆前朝”则表明诗人正沉浸在对往昔时光的美好回忆中。秋雨往往容易触发人们的怀旧情绪,也许是因为它的凉意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流逝,也许是它那连绵不断的滴答声唤醒了潜藏在心底的某种感觉。诗人在秋雨中的思绪,与过去时光的深深怀念交织在一起,这与李商隐在《无题》系列中表达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颇为类似,两者都善于借助自然景象,引出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波动。
最后,“幽怀欲寄何方去,一片相思万里遥。”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情感高潮所在。诗人想要将这份深埋心底的思念传达给远方的人,却发现自己只能通过想象与文字来完成这场心灵上的旅行。在这里,“一片相思万里遥”不仅表达了距离上的阻隔,也反映了情感上的牵绊。这种情感的投射与李商隐《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在表达一种无法实现的愿望,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
总的来说,《秋雨吟》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严格遵守了传统汉语诗歌的格律要求,即所谓的"近体诗"规范。不仅在形式上做到了严谨规整,更重要的是,它以秋雨为线索,串联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遥远亲人的深切思念,充分展现了七言律诗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细致入微的景物描绘与深刻细腻的心理刻画,该诗成功营造出一种既悲凉又温暖的双重情感氛围,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体会那份跨越千年的秋雨情怀。
写于2024年10月18日/甲辰九月十六晚


作者: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现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山东老年大学燕山校区书画协会副会长,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