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左为团长王友德,右为团参谋长李启峰】
难忘岁月:金戈铁马滇东南
——忆老山轮战三十周年
文/王友德 李启峰
2016年4月
1985年8月,我团接到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命令,1986年3月,开赴老山前线,参战官兵1073名。1987年4月,奉命撤回青海原防。在历时一年的作战中,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1个连队被授予“老山筑城英雄连”荣誉称号,24个营、连、排、班,376名官兵荣立战功,108人被云南前指、陆军第四十七集团军树为各类战地标兵模范;100多名同志火线入党,6位战友为国捐躯,50余人负伤。我们,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智慧、鲜血和生命,履行了共和国军人的神圣职责,在工兵十四团的历史上写下了最为鲜亮的一页!
回想当年,参战令下,全团官兵群情激奋,一张张请战书、决心书送到了连部、营部、团部。上演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悲壮的情节虽然引发了随军和来队探亲家属们一片啼泣之声,但却激发了官兵们为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而战的光荣情怀。一封封来自远方的信件,满载着父母、妻子的鼓励和嘱托,有15位女青年来部队与我们的战士成婚。所有的亲人,都坚决支持我们“放心走,莫悲伤,义无反顾保边疆”。年仅十七八岁的新兵刚刚穿上军装,就同我们一起走向了血与火的战场。我们,是微笑着与亲人和留守的战友告别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有可能永远定格在那个瞬间。但,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神圣使命让我们没有畏惧,没有彷徨,毅然而往。
作为兰州军区第一批接防部队,我们从青海驻地出发,乘火车经甘肃,过陕西,下四川,到昆明,又马不停蹄,直接开往老山前线。训练有素的营连干部,准确、安全地将部队带入生疏的配置地域,军事素质优良的战士们,第二天就有效的遂行自身的任务。
我团的3个营部,9个工兵连队以及团机关、特务连、修理所、卫生队部分人员,均部署在楼梯至交址城一线以南的浅纵深地带,汽车连也经常往前沿运送物资。敌我双方天天炮战,敌人的炮火随时都威胁着官兵们的生命安全。一营各连,三营八连大部分时间,二营五连、三营九连后期的工程任务更是在老山主峰地域,三营七连要通过敌火封锁线往老山运送石料,都直接处于越军前沿炮火的覆盖之下,一年中,累计遇敌炮击100多次。前沿地带地雷密布,险象丛生。先后造成一人牺牲,多人受伤,多部机械车辆受损。面对这些,官兵们以“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勇敢地保障着一条条道路的畅通,完成了一个个防御工事的构筑。
老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雨季,才值骄阳似火,须臾大雨滂沱,官兵们经常是刚刚一身汗,又成一身泥。位于盘龙江河谷的曼棍一带,气温高,湿度大。官兵在施工中,一动一身汗,在单薄的帐篷中,忍受着40多度高温的折磨和蚊虫叮咬。蔬菜要从几十公里以外的麻栗坡县城采购,且不易保存,常常吃“白”米饭、“白”面条。艰苦的生活条件,从未消减官兵们卫国戍边的锐气,以“野餐沁肺腑,炮声伴香眠”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
我团工程保障任务最为艰辛的,是几个大的永备筑城项目。老山交通壕长160多米,所需的几千方石料,水泥砂浆全靠人力运送,一营三连和配合施工的四十七集团军高炮旅官兵,人人的肩头都被石头磨破,手掌落下了厚厚的茧子。前沿阵地坑道地质构造很差,发生塌方,三营八连的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了险情。浇筑的几千方混凝土,是战士们用化纤袋一点点背上去的,在高温下,每个人的肩背,都被水泥浆腐蚀得脱皮流血。九连施工的拉那口子坑道渗漏严重,掘进期间,大家经常带着安全帽,光着膀子打风钻、出石渣。那里湿热异常,在封闭的坑道中,浑身汗渍,导致烂档,官兵们索性脱下长裤,用化纤袋做成围裙。四肢经常被尖利的石块划破,汗水和着血水流淌在作业面上。今天,那些仍然矗立在国防线上防御工事,就是我团官兵付出生命、心血和汗水的历史见证。
最为悲壮的,是1986年7月23日至8月2日的抗洪抢通。连续几天的暴雨,造成战区道路交通全部瘫痪。我团的9个工兵连队,分散在正面、纵深都达十几公里的范围。不待前指下令,我们组部队各自为战,多方向对进,清除塌方,填沟埋壑。二连在牺牲4名战友的悲情中,党支部号召全连官兵化悲痛为力量,夜以继日,疏通通往老山主峰的道路。二营四连在断粮的窘境中,饿着肚子向楼梯和那谢两个方向突击。团营连排各级干部身先士卒,熟悉机械操作的与战士轮班作业,其他干部在做好指挥、保障工作的同时,和部属一起挥锹抡镐,奋战在雨水中,泥淖里。后方的机关、直属连队人员,在团领导的带领下,身背肩扛,为一线部队送去油料和生活物资。连续十个昼夜,疏通了前沿道路38公里,浅纵深道路36公里。楼梯以北的15公里水毁公路,本不属于我团维护的范围,但我们从大局出发,向前指请缨,奋战五昼夜,将其疏通。战区主要方向的交通恢复,保证了部队机动、粮弹前送,赢得了兄弟部队“工兵万岁”的欢呼。同时,我们又奉成都军区前指指令,由团领导亲自指挥二营六连,架设了两座装配式公路钢桥。位于猫猫跳的盘龙江钢桥架设十分困难,装配和推桥场地仅有十几米,大大小于规定距离,我们采取多层配重边推边配的方法,将引桥一米一米的移向桥墩。下面,暴涨的江水激流滚滚,我们的官兵用绳子把自己系在引桥上到达安装点。短短十几天,度过的危难和艰辛,对所有的经历者而言,都堪为空前绝后。我们的功绩,得到了军区前指通令表彰,用电报转发全军。徐泽骏副参谋长赞扬我团:“积极主动,连续作战,恢复交通,是一支过得硬的部队。”
金(竹坪垭口)曼(棍)公路的恢复,又一次体现了我团官兵心系老山战场,为稳定防御多做奉献的高尚情操。那条7.2公里的道路,在洪灾期间几乎完全损毁。前指囿于我团承担着繁重的工程任务,已经非常疲累,洪灾期间机械损坏较多,安排我们完成前期任务后进入休整,计划从后方调来部队或来年由新接防的工兵团修复。得知这一信息,我们专程去前指请战,表示:一定要在撤出战区前把金曼公路恢复如初!组织了金曼公路大会战。逐次投入了二营、三营的6个连队,苦战三个多月,为老山战区奉上了一份厚重的“告别礼”。
追忆当年,老山、新街、磨山、坡角、茅草坪、曼棍、高桥、下垮土、小响水、小坪寨、南榔、金竹坪垭口,那些熟悉的地名,又跃出脑海,浮现在眼前。因为,在那里,留下了我们坚毅的身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追忆当年,十分怀念同我们生死与共的弟兄们。更难忘的,是王选民、王耀平、李其川、文启华、郑建范、李海玉六位魂留老山的烈士。在这里,代表全团官兵,向他们和他们的遗属致以崇高的敬礼!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就是三十年前的工兵十四团!
赤子之心,美在无暇,壮士之心,美在无畏,团队的旗帜,美在血染的风采!作为这面光荣旗帜下的一名战士,我们骄傲,我们无悔,因为我们,曾经是拼搏疆场的共和国卫士!


2018年清明
重返战场祭奠英烈老山行感言
文/李启峰
别梦如昨光阴短,边关三十二年前。
西北劲旅大秦风,金戈铁马滇东南。
号令三军落水洞,将士决眦镇两山。
那拉壁垒锁盘龙,枪炮怒火惩越蛮。
漫步当年征战地,峰峦雾里觅硝烟。
堑壕坑道猫耳洞,容颜沧桑待我还。
酹酒英烈献身处,悲情豪气薄云天。
军人忠勇奉天职,无悔生死报轩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