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77)
李东川
李在永和他的三条秘密交通线
1942年2月7日,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简称战邮总局)在沂南县双泉峪子村成立。同时要求鲁南、滨海、鲁中、清河、胶东区及各县也要相应建立“战时邮局,”以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衔接的邮政组织体系。
山东总局对各区、县邮局的要求是: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原有各抗日根据地秘密交通站和党内交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推动邮政工作。战时邮局不仅要担负起党政军的交通任务,而且要开始面向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开办邮政业务,还要把山东战邮总局发行的16种党报党刊、年发行量达上万份的任务,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和激励山东人民参加抗日精神的精神食粮发行到各地。

1942年2月山东战时邮务总局颁布的《山东省战时邮局建设方案》
1942年4月,中共淄川县政府成立淄川县战时邮局,隶属泰山区领导。孙仲鲁任局长,李伯华、张成效分别任交通、发行干事,王建华任会计兼收发员。战时邮局人员配备长、短武器,主要任务是传递党和政府文件、传递情报、担任向导、护送过往干部。
1941年日伪军“九一八”大扫荡,开始推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和“保甲制,”清查户口,实行“良民证”、身份证、旅行证管制后,原来益临工委和“四联办”设立的东、西、南、北四条地下交通线, 只剩下淄西一条尚能勉强运转。
这样,泰山、渤海、胶东三大根据地的情报信息、党政会议、人员往来、物资财政输送的绝大部分任务,都集中到了淄西这条交通线上。
由于1941年秋至1942年春,日伪军及顽军高松坡部在淄西这块方圆不足200里的地方,相继进行了20余次扫荡。同时还加强了在张店、淄川、博山等据点的驻防队伍。常驻鬼子兵和汉奸队近五百人,加上顽军高松坡部共约1500余人。
残酷的斗争形势下,中共淄川县抗日武装仅剩下不足50人,县直各部门干部不足20人,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只得暂时撤离,转移到莱芜法山、茶业口和章丘、白秋、冯家宅以西地域坚持斗争。
敌人占据抗日根据地,建立起47个据点。淄西抗日根据地,仅剩“一沟之宽 十里之长”的十几个村庄。淄川战时邮局成立时,淄西秘密交通线也一度中断。
如何突破淄西交通被阻的困境,尝试开辟新的秘密交通线,成为淄川战时邮局面临的紧迫任务。
时任淄川战时邮局武装交通股长的李在永老前辈,在回忆起那段艰苦抗战的岁月时说道:

李在永老前辈叙述当年开辟秘密交通线时的情景
我们淄川战时邮局成立后,常住在莱芜茶叶南王庄一带。战时邮局刚成立时,省党政军机关发往鲁北(那时叫清河区)区的指令、信件等一大批文件都由淄川邮局经转,因交通线被阻断,胶济铁路以北情况又不明,这批文件一直积压着传不过去。
正在领导发愁时,我们得知一个消息,南王庄有一姓蔡和一姓郑的两个商人,他们夜间偷过做人封锁线,运来了两挑棉花。既然他们都能通过,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局长和我商量,又征得蔡、郑两位商人的同意,我们一同前往。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带着十余斤的信件和一颗手榴弹,从北边出滴水石屋村、长光地村,在王村以东敌碉堡下穿过铁路和公路,又从周村西向北直奔索镇方向,到索镇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
他们两位赶集购棉,我就打听桓台县政府,与当地交通取得了联系,交下文件完成了任务。第三天我们三人沿原路平安返回。
交通线打通后,我们决定,凡向北传送的文件分两条路线走:西路交长山邮局,地址马家峪;东路交桓台邮局,地址田庄、索镇一带。
根据形势的发展,我党重建了淄西工委和胶济大队。游击区已深入到淄川城以西、王村以东、周村、张店以南的三角地带,即接近白热化的敌占区。我们县邮局也响应建立了武装交通队,设两个交通班,共20余人,队长是王加永同志,这时我也调到武交队工作。这期间,我们配合胶济大队,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把敌人以胶济大队为点线分割的鲁南、鲁北的大批信件,武装押送过铁路,送达转接站北去。
二是护送干部过敌封锁线。我们先后护送往返的各级干部200多人次,其中就有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同志。
三是沿途大量分发、张贴报纸(主要是大众日报),从而使这一带的广大人民了解抗日斗争形势,同时也把整个战场上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捷报、战报、号外等。

山东战邮发行的《大众日报》
我们武交队常走的路线分东路、中路、西路三条。
西路是从南山里到马棚,从滴水泉出山,绕过敌据点磁村以北的河洼子、岔河,再往西北方向,从大临池车站以北越过铁路,进入长山地带,而后到长山邮局所在地马家峪村。
中路是从周村以东,涯庄车站以西过铁路。
东路是从马尚车站以西的张楼、大套过铁路。

战邮人员正在运送邮件
这三条路线都是视其环境和形势而定,但多数都是走西路(茶叶口、马棚、滴水泉这条钱)。

当年李在永老前辈手绘的交通图
(本图保存在淄博市邮电局档案馆,由李圣喜同志提供)
不管是哪条路,如当夜过铁路封锁线,拐弯抹角躲过敌据点,都得走一百余里。而且除自带武器外,每人每次都要背上信件、报纸二十余斤以上。如环境允许,有时也在敌占区住上一天,而且多半都是配合胶济大队驻防。
走西路、中路多半是住南北唐、南马、张家庄一带,因这些村我们的军属多,群众基础好。
从东路一般是住孙村、张冉、营子等村,这一带的群众基础比唐家一带还要好。
淄西通道秘密交通线的打通了,保证了鲁中、清河、胶东三大根据地党政军文件、物资运送以及部队人员的护送、转防。
到了1943年秋时,由于敌人连续实施残酷扫荡、清剿、蚕食、封锁,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联系相当困难。原来保持联系的淄西通道三路秘密交通线,此时就只剩下经过马棚村、滴水泉村这唯一交通线路。泰安地委又在淄川西部地区建立了由中共淄川县委领导的中共淄西工委、淄西办事处。这样,在淄西工委、胶济大队和战时邮局的共同配合下,淄西秘密交通线一直保持到抗战全面胜利。

李在永老前辈在“走向大西南表彰大会”上的留影
李在永同志简介
李在永,1922年生于莱芜茶叶口卧云铺村,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武装交通员、淄川邮政局邮政股长、淄东邮政局局长、洪山区委主持工作的副书记、淄川金寨区区长。后担任支前第五大队政委和西南服务团妇女中队队长。
1950年作为重庆军管会派出合川邮政局代表,出任合川邮政局第一任局长。1953年任宜宾地区中心邮局党委书记,1954年任宜宾地区专署机关工委书记。
1958年错划为右派,同年被下放珙县,先后担任珙县钢铁厂、商业局、供销社、县委财贸部主要领导,文革后期出任县革委副主任。
离休后担任县政府顾问。
注:本文节选自《李在永同志回忆录》,由李东川同志供稿,特此致谢!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