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优秀儿子:再记蓝志祥先生
文/韦恩祥(广西大化)
在广西连绵起伏的苍翠大山中,赏梅村如同一颗被世人遗忘的独立明珠,隐藏在群山的怀抱里。这里是瑶族人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我和蓝志祥先生成长的摇篮。我们都是大山的儿子,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瑶族人民坚韧不拔和勤劳勇敢的基因。
一九七八年秋,在赏梅小学的朗朗书声中,蓝志祥先生的故事悄然开启。他,一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儿童,用他永不疲惫的笔融,书写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梦想。在当年简陋的教室里,他的名字总是与“三好”这两个字紧密相连,每一张奖状,每一份荣誉,都是他智慧和勤奋的见证。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一同踏入了都安瑶中的校园。在那里,他的智慧和勤奋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蓝志祥先生就象一位不知疲惫的探险者,勇往直前,积极向上攀登知识的高峰。一九八五年秋,蓝志祥先生遭遇了一段最为灰暗的日子,一直深爱着他的母亲突然因病永远离开了人世,这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以后,他还是急匆匆地返回学校,顽强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将这份悲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那个物质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经,而蓝志祥先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的故事,是一首奋斗的诗篇,是一个激励人心的画面。他的身影成为都安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的书桌前,总有一盏煤油灯亮到深夜,那是他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未来的憧憬。
蓝志祥先生的韧劲和毅力,是他成功的关键。在八十年代,高考曾被形象地比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场考试对每一个学子来说,是关乎到未来的命运,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蓝志祥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在参加高考的角逐中杀出重围,以优异的成绩被广西师范学院录取,进入了这个万人仰慕的殿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这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他是赏梅村瑶族人中,第一个从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受到村民们的啧啧称赞。他在大学期间继续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他的学科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母校增添了光彩。大学毕业后,蓝志祥先生被分配到广西维尼仑厂职工子弟中学教书。在这里,他不断地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不断地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他的教学,有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他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象是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壮成长,最后在各自的领域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广西维尼仑厂职工子弟中学,蓝志祥先生担任地理老师,他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启示,和人文的认知能力,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做好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中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及生存之道。他抓住了该科的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文理科之间的协调性,如地理与语政、数理、化生等学科的交叉运用,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重点,化解和突破难点,使他们在考试中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000年,蓝志祥先生又以另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广东省阳江一中的校园,成为那里的一名老师。阳江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高中,座落在中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望瞭山麓边,学校被广东省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年为“985”和“211”大学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在阳江一中,蓝志祥先生继续他的地理科教学,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体育竞赛、艺术表演、社会实践等,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蓝志祥先生的教学方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效果显著,因此被学校委以重任,担当年级组长,继续为阳江一中创造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
蓝志祥先生的一生,是对知识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生,也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作出贡献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成长上,更体现在他对后辈的培养和对社会的奉献上,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认识他的人,让他们相信,只要有理想,有追求,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他的名字,将永远住进我的心里,成为我的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