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作者:杨新榕
我近期完成了国画小品《福建三大渔女》的创作,当画上最后一笔,仿佛一场领略福建沿海风情的漫长之旅画上了句号。这幅画凝聚的不只是墨与色彩,更是我对这片神秘而迷人土地及其独特女性群体的深深敬意与热爱。
福建的海,是孕育无数故事的浩瀚之境。海边的三大渔女,如同三颗璀璨明珠闪耀独特光芒,她们以各自的风情镶嵌于家乡海岸线,成为海洋文化中最灵动的符号。我执起画笔,宛如虔诚的记录者,试图捕捉她们在海风和阳光中的神韵,展现她们与大海的紧密联系,她们就像海边散落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民俗文化光芒。
先看湄洲女,她们如同从古老传说走来的精灵。湄洲岛籍女子以独特发型和服饰诠释对平安顺遂的祈愿。这种装扮传说是妈祖亲自设计的,“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蓝色上衣如大海般深沉广阔,似承载着无尽故事;红黑相间的裤子,上红下黑的两截蕴含平安与思念之情。她们精心盘起的头发更是别具意义,扁平发髻像船帆,波浪型发卡如船桨,圆圆的发笈仿若方向盘,红头绳似缆绳,银钗像船锚,每个发饰都是船的零件,这不仅是独特审美,更表达对一帆风顺的美好憧憬。妈祖装承载着妈祖文化,犹如生动史书诉说妈祖传说。据说妈祖海上救渔民,裤子下半截常被海水打湿呈黑色,这背后是妈祖的慈悲奉献,也成为湄洲女服饰文化独特注脚。
惠安女则是吃苦耐劳的代名词。当地男子多外出,惠安女挑起建设家乡的重担。她们无所不能,下海捕鱼、耕田种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拉板车、雕石、织网、裁衣等活计不在话下,经商、敬公婆、教子女等家庭事务也做得极为出色。无论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勤劳品质如同海边永不停歇的海浪,坚韧持久。她们的服饰很有特色,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有不同类型。斗笠大小、厚薄、轻重不同,边沿弯曲或笔直都有独特用途;头巾装饰多样,像缀着红色小花蕾的,双辫子折在头顶两侧包上头巾有梭角感觉的,加上手上提的黄色竹篮、头顶前方别着的塑料梳子、未婚女子的刘海等,这些细节都是她们生活的写照。花头巾是四方形的,有白底缀绿或蓝色小花、绿或蓝底缀小白花等样式,折成三角形包在头上,像海边的绚丽风景,防风沙、御寒冷、护发型,是生活智慧的结晶。
而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几个社区,被称为鹧鸪姨或蟳埔阿姨,有着独特习俗。她们服饰简朴宽松,上衣是布纽扣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多着黑色;裤子以黑、兰色为主,裤筒宽达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兰色,“大裾衫、阔脚裤”的搭配适应海边劳作且展现自在美感。耳饰是辈份标志,从未婚女性的丁勾耳环不加耳坠,到已婚的“丁香坠”,再到做奶奶后的“老妈丁香坠”,诉说着岁月流转和身份转变。蟳埔女爱花,自幼留长发,成年后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穿上“骨髻”,用茉莉、素馨等鲜花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脑后形成“簪花围”,那景象宛如流动画卷。这些鲜花有独特历史渊源,来自附近云麓村,曾是南宋阿拉伯人私家别墅花园,花卉从西域引进延续,带着海洋文化气息。蟳埔女的骨笄保留古代“骨针安发”本意,是全国独有的“活化石”。她们婚俗充满闽南风情,订婚到结婚都与鲜花有关,“半夜出嫁”别具一格,结婚衣服一生只穿一回,婚后压箱底,生命尽头再穿上入葬,蕴含对婚姻庄重神圣的态度。她们居住的蚝壳厝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是海边智慧建筑。蟳埔女常年从事内海养殖、捕捉鱼虾、摆摊卖海鲜,宽筒裤在海滩劳作方便,可轻松卷起,挑担行走也轻松自如,体现海边劳作实用价值。她们生于海、长于水,对妈祖信仰虔诚,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妈祖巡香”祭祀仪式盛大隆重且完整保留民俗活动,蟳埔女习俗在母教女、婆传媳中世代延续。
在福建沿海,这三位独特的渔女如同三颗璀璨星辰,以各自魅力十足的文化习俗勾勒出绚烂民俗文化风景线。她们是生活的勇者、传统美德的化身,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流淌于血液中,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品质如阳光照亮生活角落。岁月更迭、时代潮起潮落,她们始终坚守古老文化传统。在福建民俗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她们是不可或缺的瑰宝,散发迷人而温暖的光芒。
大海于福建,是生命的摇篮和文化的源泉。自远古起,大海以无尽力量润泽这片土地。福建长长的海岸线挽住大海,丰富海洋资源使渔业蓬勃发展,大海如慷慨母亲捧出众多食物,鱼类、贝类成为人们的珍馐。大海也是交通要道,往昔木船扬帆起航开启海上贸易繁荣篇章,让福建与外界建立广泛联系。这种与大海水乳交融的生存模式孕育出独特海洋文化,而三大渔女服饰文化就是海洋文化花园中的奇葩。
三大渔女服饰的每处细节都诉说着与海洋劳动的渊源。湄洲女精心梳起的妈祖髻在海风中稳固头发,像灯塔为海上劳作提供保障;蟳埔女宽松筒裤便于在滩涂采集海产;惠安女的短上衣简洁实用是海边作业的好帮手。这些服饰是渔女们在海洋劳动岁月中精心打造的,像无声史书反映她们适应海洋环境、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从服饰颜色与装饰能触摸到渔女们对大海复杂的情感,蓝色是大海深邃色,黑色如大海神秘夜,与大海相关的颜色在服饰上跳动。湄洲女发髻如帆船表达对大海敬意与平安祈愿,蟳埔女头戴鲜花承载对亲人平安归来的盼望。大海是渔女生活依靠和生命舞台,虽有危险和神秘,但敬畏与热爱交织的情感通过服饰文化代代传承。渔女们从长辈手中接过服饰制作技艺、穿着方式和文化精髓,这种传承如同家族灯火传递温暖与智慧,也是海洋文化传承的重要脉络。渔女们作为文化使者,将海洋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劳动技能传递给下一代,使海洋文化在福建像参天大树般生生不息。
三大渔女服饰是民间艺术宝藏,独特发型宛如艺术品,精美刺绣倾注心血与热爱,巧妙色彩搭配像充满生命力的画卷,这些服饰文化是福建民间艺人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为中国民间艺术星空增添独特光彩。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