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假期要来赣州,一定要先读读《人文赣县》,一部穿越千年的历史画卷
杨富娥
前言:我与龚文瑞老师相识于2000年,细数下来竟然有24年了,时光恍如昨日,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如今蜕变成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那时候还是赣县中学的学生,偶然在校图书馆被文瑞老师的散文《落英缤纷》吸引,看到作者介绍更觉亲切,我从小有一个文学梦想,于是大着胆子给文瑞老师写书信,妥妥的一枚小粉丝。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还收到了回信,一来一回,我们成了忘年之交,后来文瑞老师给我赠送了他这本散文的亲笔签名版,让我受宠若惊。
我人生中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文瑞老师鼓励我写的,并推荐发表,那时他在报社工作。
2005年,我大学毕业后虽然忙于工作,但一直从未放弃对学文的创作和热爱,20年来,文瑞老师是我文学路上的一盏灯塔,我无以为谢,唯有多读书,多写作,在文学路上创造佳绩。
如今,老师年过60岁还笔耕不辍,捧读着老师出版的新书《人文赣县》,特别感慨和震撼,老师书写的不仅仅是赣县人文,还是一本赣县几千年来的历史演变,老师承担的是一个历史记录者和赣县文化的使者。
人生短短几十载,当我们回归尘土以后,老师的这本书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瑰宝。
《人文赣县》是作为江西赣州赣县人了解家乡、了解千年文化历史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人文赣县》简单感悟和解读,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海涵我的才疏学浅。
赣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
那时,这里属古扬州,春秋时处于吴、楚边域,战国时归入楚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赣县历经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更迭。
西汉高祖六年,赣县正式建县,因《山海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
隋开皇九年又把赣县改名“虔州“”,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三年,觉得“虔”字有个虎头,含有杀意。
原因是当时隆祐太后被金人追杀,一路南下在赣州避难的时候,物资匮乏,吃住困难,还把老百姓赶走空置房屋给太后一百多后宫人员居住,引发老百姓强烈不满和谴责,太后对此耿耿于怀,回到宫中之后派秘旨让岳飞屠城,岳飞来到赣州了解真相后,三道上书撤旨,最终留下了一城百姓。
因此,又把虔州改成赣州,赣县作为赣州下属县存在至今,共有2200年的历史。
1969 年 7 月,赣县县城由赣州市迁徙到梅林镇---新饭店。
2016 年 12 月 28 日,赣县撤县设区,成为赣州市赣县区。
赣县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如,南北朝时期的第一学者邓德明,唐朝时期第一位宰相钟绍京,南宋时期的杨万里,文天祥,明朝时期的王阳明等。
其中,重点介绍一下白鹭古村的一位王太夫人,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女性人物。
她生于清乾隆十五年,殁于清道光二年。王太夫人是太学士、布政司理问钟愈昌之副室,浙江嘉兴府知府钟崇俨之生母。
她一生贤淑,相夫教子、持家有方。王太夫人决心完成家公和丈夫创办义仓的志向,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和养老钱五千金尽行付出,购置田租捐为义田。
临终前,她还叮嘱儿子要继续完成义仓的储粮,儿子钟崇俨遵承遗志凑足田租 1000 石,完成了她的遗愿。此后,遇荒年义仓的粮食就平价卖给穷人,救济了不少贫民。
王太夫人还重视教育,在义仓一楼开办了义学,免费接纳贫民子弟入学。她的乐善好施、济贫助学的行为深受族人的爱戴和敬重。
为纪念王太夫人的功德,族人为她立祠,将义仓立名“王太夫人祠”。
这在封建社会中为女性建祠是极为罕见的。
再说说王阳明。
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 年),45 岁的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开始主政赣南、汀漳、粤北等处。到任后,他主持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山区的防剿之事,历史记载,王阳明在赣州干了四年。
王阳明来到了赣州赣县,那时,这里匪患猖獗,山区又多,藏得深,百姓苦不堪言。
王阳明没有畏惧,他深入了解情况后,想出了十家牌法,就是将十家编为一牌,登记各户信息并互相监督,目的是加强基层管理,应对匪患,维护社会治安。他要求每日轮流察纠,遇纠纷劝解,有违法则连坐,在当时的南赣地区取得一定成效。
这一办法让土匪们无处藏身。接着,他又带领士兵勇敢作战,成功平定了匪患。
除了打仗厉害,王阳明还心系百姓,他在赣县兴办学校,亲自传授心学。《王阳明心学》流传千古。
百姓们在他的教导下,明白了道德礼仪。
渐渐地,赣县的局势稳定了下来,经济也开始恢复发展,百姓们对他充满了敬仰。
赣县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大宝光塔位于赣县区田村镇宝华禅寺内,始建于唐咸通五年,是整个赣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表建筑。
其仿木斗拱结构独特,雕工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还有两株与塔同龄的 1200 年古柏,它们见证了宝光塔的沧桑岁月,也见证了赣县的历史变迁。
白鹭古村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
早在唐朝,这里就开始有人聚居。古村历经岁月洗礼,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这里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一栋栋古宅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古村中的祠堂尤其多,彰显着客家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走在古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气息。白鹭古村还曾是商贸繁荣之地,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故事。这里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如东河戏等传统戏曲,代代相传。如今,白鹭古村依然静静地伫立着,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让人们领略到上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福寿沟是宋代伟大的水利工程。
在北宋时期,为了解决赣州城常遭洪涝的问题,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了福寿沟。它由“福沟”和“寿沟”组成,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福寿沟是地下砖石排水管沟系统,沟顶有铜钱状排水口,能阻挡垃圾进入。每隔一段还有沉井,可沉淀泥沙垃圾便于清理。在城墙脚下出水口处有水窗,能根据江水水位自动启闭,防止江水倒灌。它还与城内水塘相通,可蓄水、调蓄。
福寿沟的工作原理包括通、集、运、滤、蓄、排等,让赣州古城即使遭遇暴雨也不涝。历经千年,福寿沟至今仍部分保留着古代形制,是赣州历史的见证,也为现代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先人的智慧让我们叹为观止。
赣州宋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墙。
它始建于北宋年间,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加固。
城墙全长约 3600 多米,高大而坚固。城墙上有垛口、城楼等设施,充满历史感。走在城墙上,可以俯瞰赣州城的美景,章江和贡江在城墙下交汇。城墙由砖石砌成,很多城砖上还有不同年代的铭文,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它不仅是一道防御工事,还兼具防洪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守护着赣州人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如今,赣州宋城墙成为了赣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人们在这里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了解赣州的历史文化,它是赣州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
江口贸易分局交易处旧址位于赣县江口镇江口塘,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
1933 年,为打破敌人对中共苏区的经济封锁,这里建立了进出口贸易点,被誉为“苏区第一海关”,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赣县客家文化城位于赣县城区东南面,南依贡江,对望杨仙岭,远眺峰山。这里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客家文化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赣县也是文人墨客们喜爱的地方。
南宋辛弃疾在赣州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赣州任职期间,路过郁孤台时触景生情所写。他借郁孤台的景色,抒发了对国家沦陷、故土难归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为赣州的八境台题诗。“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苏轼的这首诗描绘了赣州的山水景色,将八境台的美景与郁孤台的历史韵味相结合,展现了赣州的独特魅力。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赣江竹枝词》。“八境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江头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三月储潭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危滩十八前头近,伐鼓摐金赛水神。”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赣江边上八境台附近的景色、码头的繁忙景象以及江面上的行船等,充满了生活气息。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写有《通天岩》。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王阳明在诗中表达了对赣州山水的喜爱之情,认为只要身心闲适,此地便如同仙境一般。
北魏时期的诗人陆凯,往岭南而去翻越梅岭时,留下了《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诗是陆凯在梅关古道时所作,他折下一枝梅花送给远方的友人范晔,以梅花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诗句简洁而富有情趣。
赣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它是一座历史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它是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示着过去的辉煌,描绘着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一起走进赣县,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它的风采。
乡土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无论游子漂泊在外还是一生偎依在家园,我们终归要落叶归根,魂牵故里。
感谢先人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描绘历史,感谢这片土地,两千多年来孕育出无数子子孙孙后代。
最后,再次感谢文瑞老师,以孜孜不倦的热情书写了《人文赣县》这本拥有厚重文化历史的文字。
2024年10月18日 深圳
作者简介:杨富娥,网络笔名:飘扬,江西赣县人,80后,现定居深圳,深圳市作协会员,著有出版小说《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擅长大时代背景下都市题材小说创作,擅长写新媒体爆文,公众号阅读量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