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泉根
科学写作集中体现了科技、科幻、科普的育人价值,少儿科幻创作已从以前的单一向度发展到多种类型,少儿科幻理论研究也呈上升势头。

科学写作的目标是为了养成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集中体现了科技、科幻、科普的育人价值。科幻文学作为一种与培养少年儿童科学素养关联极为密切的类型文学,与科普写作往往构成一体两面之事,两者均通过传播科学精神、科技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激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培育他们的想象力与对科学美的感知,从而激励下一代热爱科学,献身科技,创造新质生产力。
近十年来,在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的推动下,少儿科幻与科普创作蓬勃发展,异军突起。据统计,自2022年科幻科普类作品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纯儿童文学以来,这一趋势依然未变。北京少儿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集合了刘慈欣、王晋康、董仁威、杨鹏、超侠、陆杨、马传思、小高鬼、姜永育等的作品;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科幻中国系列”丛书,收录了史永明、陆杨、赵华、谢鑫、小高鬼、伍剑和艾天华等的作品。热心投入少儿科幻创作的还有陈楸帆、宝树、凌晨、江波、赵海虹、李姗姗、彭柳蓉、王林柏、左文萍、张军、夏商周、赵鑫、陈茜、秦萤亮、李晓虎、武萝、霞子、周敬之,等等。董仁威《三星堆迷雾》、赵华《疯狂外星人》系列、何明瀚《恒星异客》系列、超侠《奇奇怪历史大冒险》系列、彭绪洛《宇宙冒险王》系列、彭柳蓉《我的同桌是外星人》系列、朱宇清《七界》系列,以及澳门作家朱丛迁的“恐龙人三部曲”等,都是近年少儿科幻创作的重要收获。

《三星堆迷雾》,董仁威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4月
少儿科幻创作已从以前的单一向度发展到多种类型:一是着力文学元素的文学型科幻,二是重在科学知识普及的科普型科幻,三是专注硬科幻特征的科学型科幻,四是适合低幼年龄段孩子的童趣型科幻。各种类型与题材的少儿科幻创作营造出多元化的科学写作格局,原创少儿科幻作品的出版品种,也从过去每年数部发展至每年百部以上。
非常难得的是,近年少儿科幻理论研究也呈上升势头,科幻研究人才既有专业的董仁威、姚利芬、王卫英、徐彦利等,又有儿童文学跨界的崔昕平、李利芳等。近年出版的少儿科幻理论著作有《中国少儿科幻史话》《少儿科普科幻创作论文精选》《中国少儿科幻大家谈》《中国少儿科幻文艺百家谈》等,这改变了人们对少儿科幻的认知。少儿科幻界还有一年一度的“少儿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与少儿科幻大会、“少儿科幻星云评论”等。

2023年10月的时候,我在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在每天成千上万的与会者中,百分之90%都是青春洋溢或童稚天真的脸庞。激情难抑的我,信手在手机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此时当我置身科幻现场,与思虑未来、仰望星空的科幻作家、学者和科幻迷们会聚一起,他们的脑力激荡和理性火花,立意高远和恢宏想象,童真天趣和瑰丽幻想,必定会把现代和未来对接贯通,勾画畅想人类发展的前景和种种可能。新时代的少儿科幻融合了在场的现实生活与恢宏浪漫的天际幻想,贯通了逻辑严谨的科学假设与温暖细腻的文学肌理,承载着万千人的记忆、情感、求索和追寻。新科幻,出东方,我们有理由期待少儿科幻的崛起。”
(本文原载于文艺报,已获作者授权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