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鲍参军
周 翔
偶翻闲书,在元人白珽的《湛渊静语》里,看到一则有关鲍照的笔记。感到很有意思,抄录如下:“鲍照尝有井谜曰:一八五八飞泉仰流。一八,井字八角也;五八,拆井字而四之,则为十者四,四十即五八也;飞泉仰流谓垂辫取水而上之也。”
对谜语,尤其是望之俨然而斯文的字谜,素来不敢问津,仅略知点皮毛而已。但对鲍照却不敢陌生,“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身为安东人,更多几分景仰。但即使如此,也仅了解他的坎坷人生,喜欢他的飘逸诗风,不知他与灯谜的不解之缘。
于是花点时间,灯下求教久已尘封的古籍。乃知《鲍参军集》巻六,早已收录《字谜三首》:
其一,井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
一八五八,飞泉仰流。
其二,龟
头如刀,尾如钩。
中央橫广,四角六抽。
右面负两刀,左面双属牛。
其三,土
乾之一九,纵立无偶。
坤之二六,宛然双宿。
第一首“井”字谜,就是白珽笔记的出处。第二首“龟”字谜,据已故谜人陆滋源《中华灯谜研究》解:此谜射繁体篆字“龜”,头、尾、中央、四角、左、右皆以形相扣,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实属谜中神品。
第三首采用卦象离合法,《中华灯谜研究》详释:易理,乾为阳,阳爻一九(|),呈纵向的一竖,是为“纵立无偶”。坤为阴,坤挂二六(――),是平行的两横。将两横向上下,“宛然双宿”,再与一九(|)组合,乃得一“土”字。可谓巧合之至!
于是饶有兴趣,再追究“谜”之源头。方知远古时代就有这种文化现象或者游戏活动了。那时不叫灯谜——仓颉压根儿就没造出“谜”字!更没有覆射、灯虎之雅称。周秦时代,官员劝谏君王,不敢直言,只能婉而转之,这种曲折的谏言,被称为“隐语”,就是早期的灯谜。到了汉魏,文人墨客常借诗赋、典故妙喻事物,亦擅以离合法制作字谜,东方朔、孔融等堪称个中高手。但依然称之为“隐语”、“嘲隐”。 直至南朝,鲍照以《字谜三首》为题做诗,不敢确定这是否是文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谜”字,但可以肯定这是灯谜史上首次以“谜”为名,“谜语”一词从此肇始,也从此实至名归,流传至今。
由此惊叹,鲍照与谢灵运齐名,是杜甫敬仰、李白效仿的大诗人,还是跨时代的制谜圣手,是为灯谜这一古老文化形式定名、定位的智者和师祖。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解释:古無谜字。若其意制,即伍举、東方朔谓之隐者是也。至《鲍照集》則有“井”谜矣。比鲍照稍晚出生的刘协,在《文心雕龙》里评价:“自魏代以來,颇非俳优,而君子隐化爲谜语。谜也者,迴互其辞,使昏迷也。”
行笔至此,意犹未尽。眺望窗外——淮河北岸安东大地,咂摸三首字谜诗,咂摸鲍照制作“井”“龟”“土”的情境与胸怀。诗人家境寒微,命运多舛,一生在异乡,始终在路上,在颠沛流离中。他是不是常感老之将至,功名半纸,壮志未酬,是不是常吟曹孟德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或许走得太远、太久、太累了,想回到了淮河北岸谙熟的乡井,坐下来歇一歇,抑或是掬一捧浸透淮水的故土,闻一闻它的芬芳?
夜空湛湛,淮水脉脉,天高地远,山长水阔。俊逸诗人呵谜之智者,今夜,我会念着你的“井”“龟”“土”酣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