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玉蟾寺将于10月21日(农历九月十九日)举办观音法会(又称烧香会),欢迎参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文/叶志权
01
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是在母亲的老家――四川一个边远的山区度过的。那个时候,父亲在千里之遥的贵州铁路从事养路工作。每月,父亲总会按时从他65元的工资中挤出50元钱寄回家,这就是我们家当时惟一的生活来源了。后来,我和姐姐还有妹妹先后上了学,囊中羞涩的母亲只好找些临时工作,挣些钱贴补家用。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每天放学后,会主动背上背兜割猪草,然后卖给区里食品站,挣上一、二角钱交给母亲。我们那地方上学都在早上9点钟,每天我和姐姐的首要任务就是早上上山砍一捆柴,然后吃完早饭去上课;下午5点钟放学再上山,直到天完全黑了下来才回到家吃饭休息。
我8岁那年,姐姐因病住进了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母亲背着最小的弟弟去陪护,我和妹妹开始了独立生活,每天重复着本不该我们这个年龄段所从事的生火、煮饭、炒菜、打猪草、砍柴等。好在一个多月后,放心不下我们的母亲将姐姐托付给医院,背着弟弟风尘仆仆回到了家。
那个时候,我们区里的供销社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商店,需要人力将砖直接从半山上窑里搬往山下建筑工地,运价每块一分钱,运输距离往返有三公里多,所经过地多是泥泞的乡间田坎。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我不愿再让母亲过多操劳,萌生了帮母亲背砖的念头,开始母亲怎么也不同意我去,后来见我将家中煮饭的柴垒得高高的,足可以烧个把月,而且学校也放了暑假,母亲才买来一个小背兜,用许多旧布条编了两条好看的背绳,终于,一个漂亮的小背兜与我为伴了。就这样,我加入了背砖的行列,每次背上六块砖,行进的脚下全都是稀泥和积水,背负三十斤左右的砖,就像一座大山压着我,让我像患上哮喘病一般,拉风箱一样喘气,满脸的汗水伴着无奈的泪水一同落下来,好不容易熬到下午六点钟,我和母亲仍然没有完成一千块砖的搬运目标,所幸好心的家乡人为我们补足了。回家的路上,脚上有如被灌了铅一样沉重,双肩火辣辣的,好在当天挣了十元钱,我们全家好一阵子乐呵。
第二天天没亮,母亲就已经做好了早餐,不忍心地叫醒了我,起来后,我们胡乱吃了些东西出发了。这一天不知怎么了,眼皮老跳,心也怦怦的横冲直闯得很厉害,似乎要从胸膛里蹦出来。好不容易说服母亲给我加到了十块砖,可刚走出了一段路,也不知道是下山没有掌握好平衡,还是太重加上劳累的原因,一阵眩晕我连人带背兜滚下了一米多高的田坎,好一阵子,我才忍住了钻心的疼痛站立起来,脸上、手上、脚上被蹭出一道道血痕,栽了这一跤,我的倔强性格反而上来了,我慢慢将砖一块块拣进背兜,咬着牙艰难地向建筑工地走去。没走多远,来到一个可以放背兜歇脚的土坎边坐了下来。这一歇下,再想撑起已是相当困难了。我舍不得背兜中的砖少一块,硬是咬着牙将十块砖背到了目的地。
童年磨砺了我的毅力和意志,我在家乡背砖的一个来月,光背兜就背烂了三个,肩上稚嫩的肌肉从当初的被磨得血肉模糊变成了最后厚厚的一层茧皮。这件事一直激励我在困难面前,只有保持意志坚定,有积极的心态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大无畏的精神风貌,才能战胜困难。
02
小站咏叹
到底是光阴似箭,钢轨人生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工作的我,那时还热血沸腾朝气蓬勃,如今却已退休颐养天年。一路走来,亲历了太多的小站故事,也目睹了太多小站沧桑巨变。
今天,小站职工惬意、怡然。每当夜幕降临,紧张工作一天的职工,或在风景优美的庭院内打牌下棋;或在满园的葡萄架下读书看报;或围坐在学习室的电视机旁,收看丰富多彩的节目;或独自走进卧室,敲打键盘激扬文字;或在月光下尽情聊天――好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象。
时针拨回到湘黔线运营初期,那时,沿线小站多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多数职工住的是工棚式平房,雨从屋顶漏下来,风从四壁钻进来,蛇虫从缝隙爬进来。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每当夜幕降临,小站人不是围坐在火炉边抽闷烟,就是早早睡觉。大家心里想的是上满全勤,一个月挣足几十元工资,婆娘娃娃生活、学习才有着落。
有这样两件事,一直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件事发生在小站水花。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职工,弥留之际,向守候在身边的老伴、孩子说:“工作了一辈子,没有住过楼房、没坐过卧铺车,还不知道电视是个啥样子,里面的人是怎么进去的?”这第二件事发生在大石板。80年代初期,社会上流行手提式收录机,有一位职工,好不容易积攒了300元钱,趁周末休息赶到玉屏,买好机子,高高兴兴来到火车站,准备返回小站。候车时,遭遇小偷,剩下的钱和工作证没了。由于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没能够坐上慢车。囊中空空的他只能提着机子,暴走60多公里,第二天下午,他才饥肠辘辘地回到工区。
地区俱乐部巡回放映的露天电影是那时小站文化的大事件。每遇这一天,便是小站最闹热的一天,大家早早把饭吃好,搬上板凳,喜滋滋来到站台,小孩忙着占位子,坐在那里,遥望天空等天黑。那个时候,许多小站不通公路,山路泥泞,又滑又陡。但凡有电影,邻站的职工却是携妻带子,爬山涉水,步行10来公里,也要一饱眼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站段采取群众集资、投劳的办法,第一个庭院化样板工区建成。紧接着,这条线上又有24个小站工区进行了绿化、美化。进入2000年后,路局谋篇布局,大刀阔斧对小站进行改造。后来,小站职工生活环境明显改变,许多小站都有了公路,坐车进城变得方便起来。
富起来的职工,不愿再为看电影吃苦头,他们进城买回电视机,影碟机。如今,电视机、音响、冰箱、微波炉、消毒柜,也都在小站安了家。或许这在城里算不了什么新闻,但于小站而言,却是让人惊喜的大事!
新的时代,小站以不同的身姿,走进不同的历史,我期待,小站身姿未来更靓丽!
03
走进小站
2006年那个炎热的7月,我调任凯里桥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一天,车间主任与我一道去半路工区马田检查工作。我们顶着厚厚的晨雾,向20多公里外的马田走去。一路上,主任给我介绍管内一座座桥梁、隧道、一个个边坡和防洪看守点情况。
到了工区,刚一落坐,工长就讲开了,他重点介绍了马田桥隧工区完成任务情况,还告诉我们:“像浆砌片石、勾缝、抹面、除锈油漆等活,小站职工干起来都蛮熟练的。”随后,他还介绍了工区的一系列变化和职工队伍情况等。午饭后,他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了小站人开垦的菜地、修建的鱼池、还有工区院内一盆盆鲜艳夺目的花卉以及四周风景秀美的绿化带。
那天本来是艳阳高照,哪料临近吃晚饭时,突然雷鸣电闪,瓢泼大雨倾盆而至。才十来分钟光景,雨量就超过了警戒值。主任和工长带着3个职工向东,我与班长领着2名女职工奔西出巡去了。大伙都穿着雨衣,有的扛铁锹、锄头;有的背着防护用品。在大雨中,我们艰难地向前迈进。一路上,遇到能够及时处理的倒树、落石、淤泥等,立即现场进行处理,保持线路安全畅通。我们巡查完线路,在确认安全后,立即用对讲机与六个鸡车站联系线路开通。4个小时后,当我们终于返回工区时,一个个早成了“落汤鸡”。不久,工长带着东头出巡的职工也回来了。一进门,他一边脱雨衣,一边央求我和主任允许兄弟们喝上两杯。说完,便坐在板凳上,把腿一盘,大大咧咧地喊炊事员上酒。
我严肃地对他说:“工长,像今天这样的天气,雨一时半会停不了。我们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随时准备再次冒雨巡查……”
“啊?对了,可不能因酒误了大事……”他脱口而出。随即拍拍盘着的腿笑了,他看看大伙儿,又看看我和主任,很感慨地一晃脑袋说:“嘿嘿,这些年来,我们身边喝酒误事的事故确实不少,血的教训该当牢记……
这顿晚饭,我们品尝着“干火锅”,铁锅里虽然是简单的各种小炒组合,可是,吃起来比山珍海味还美,大伙吃得津津有味。两碗饭下肚,我已是全身热乎乎的了。整个晚上,小站人诙谐的语言,欢快的笑声,使雨夜的小站充满了热烈的气氛,驱走了小站人一天的劳累,驱走了酷暑的无情,表现了小站人以苦为乐、扎根深山、干好本职工作的宽广襟怀,也映照了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生活现实。
雨仍在不停地下着,地上汇聚成小溪,流向工区门前的水沟。我抬眼望去,墨色的大山在迷茫的雨夜中像一个熟睡中的巨兽。小站安静极了,只有不远处巡道工巡查线路的灯光在雨夜中依稀可见。在这静谧的夜里,小站人欢快的笑声,透过工区灯火通明的窗子,在大山的怀中穿梭回荡……
04
樱桃醉人
云贵高原。乌蒙磅礴,连峰际天。盘旋而上的铁路把小站悬悬地挂到了半山腰。
2012年春天,在樱桃成熟的季节里,我来到了那个小站韦家庄,红的黄的青的樱桃压满枝头,诱人伸手。我还是第一次在小站发现这么多的樱桃树,自己已管不住自己的手了。树上的樱桃挂满枝头,随行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告诉我:“樱桃好吃树难栽,这些树都是沪昆线湘黔段开通时老一辈养路工种下的,见证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点了点头,心儿却早已想着树上累累的果实。熟透了的樱桃香甜而爽滑,吃在嘴边,甜在心里。
从远处看,这一片樱桃树的数量并不多,大约就几十株,把小站工区包围在林子中,我身在其中感到万分惬意,四周都是皮革般的绿叶衬托着的红彤彤的果实。当列车疾驰而过卷起的一阵阵大风,一遍红绿组成了一道道的树浪。
樱桃吃起来香甜迷人,同行的几人流连往返,沉醉在樱桃浓烈的香味里。
线路工小张站在树下自言自语:“多好的景色啊,年复一年就这样过去,我们却没有留下一张值得回忆的照片”。我这时才想起了自己有相机,小张手握一枝挂满果子的树枝,十分炫耀地拍了照。职工们下班后在林中嘻嘻哈哈的玩笑也被我记了下来。
到工区联系大修施工的老罗,一边品尝,一边腾出洗漱袋不停地装着樱桃,见汽车要开了。他急忙招呼:“工长,你们工区生活环境太巴实了,过几天我带施工队伍来,一定爬上树去美美饱餐一顿。”听到声音,工长对我们说:“这个老罗,小站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樱桃,你可要抓紧时间来哦,晚了樱桃就过季了。”我们与工长离开樱桃树林,老罗见又有人去采摘樱桃,他再次进去,使我们一再耽误回程时间。
小站工区的樱桃果大、肉肥、爽滑、香甜、醉人,几十棵樱桃树不知要醉倒多少贪吃者。这里是沪昆线湘黔段唯一生长着大片樱桃树的小站工区,难怪无论哪里来人,都会驻足,架梯或上树,美美吃上一阵子,不醉行吗?
作者简要情况
叶志权,四川成都人,铁路政工师,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1986年开始爬格子,相继在《人民铁道网》《西南铁道报》《中国散文网》《散文随笔》《秘境黔东南》及铁路文学《贵州铁道文艺》《苗岭彩虹》发表新闻以及报告文学、杂文、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数千篇。《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2013年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小站,我心中那些抹不去的印记》在2023年“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全国铁路优秀文艺作品展暨技能比赛文学征文活动中获得散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