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秋韵
文/雁过蓝天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以为秋天是最富有色彩的季节,或者说是最有韵味的季节。春季繁华,色彩过于艳丽,夏季浓绿,色彩过于喧嚣,冬季萧瑟,色彩过单调,唯有秋季,硕果累累,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大雁南飞,这秋韵即丰盈又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秋天的傍晚,在小河边徘徊。夕阳从远处的山顶上斜照过来,那微红的柔软的光线,洒在红叶上,洒在小草上,洒在水面上。看到夕阳在秋水里泛光,静静的涟漪,这时想起白居易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如血,苍山如海,一说到残阳,总会和伤感,残酷,艰险连在一起,画面感是凄美的冷漠的。但此时我心中的残阳,却是美好的温馨的,那一丝丝的阳光,脱离了诗人的概念,回归了它作为一种自然事物的天性,它传达着秋色秋韵秋美,印象在我心里。
信马由缰的走着,转过一个小湾,又有风景。在河湾北岸,有一个月牙形的小池塘。古语讲“山南水北叫做阳,山北水南叫做阴。”这个小池塘,在小河北岸,在地理位置上是向阳而居。人类喜欢向阳而居,池塘也不例外,大自然造化时,或许是偏爱吧。
有一个成语,窥一斑而知全豹,还有一成语是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事物的某一点特征,可以反映事物的全貌。在这里,一个小池塘,依然可以折射出秋天的众多信息,那秋色秋水秋韵秋思,都凝聚在池塘里。池塘岸上有垂柳,岸边有荻花,水中有残荷,下面有清澈的流水。正是:
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正是中秋,或者稍晚一点的重阳时节,池塘的秋色正浓,但荷叶正在衰败,从亭亭玉立,到枯黄折断,疏影横斜。就像一个女人,正从少女中年走向暮年。就像唐诗,从初唐盛唐中唐走向晚唐。就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其内涵丰富,阅历练达,有风花雪月的故事,有诗意纵横的韵律。我是来欣赏残荷的,它是秋天的风景。
伫立在池塘边,我会想到《荷塘月色》,朱自清引用西州曲里面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当时对南塘的秋天特向往,一幅江南水乡画面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荷塘,是甜甜的荷叶,叶子下面是潺潺的流水。从远处荷叶丛中,撑出一叶扁舟,一少女站立于船头,竹篮里装满了莲蓬,莲子的清香,随着荷叶的颤动,飘向远方。
眼前的荷塘,隐藏了夏天的喧嚣,正是展现静美的时候。就像一曲长歌,高音过后进入到舒缓的低音阶段,就像一条大河穿越峡谷流淌到宽敞的草原。诗人都称赞秋之静美,我认为静美一词就是从池塘秋色中提炼出来,贴切而恰到好处,是秋天池塘的标签。
池塘的秋色,是从荷叶边缘开始的,秋风的侵袭,不知不觉,慢慢的渗透。就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先是碧绿的荷叶,突然间觉得那边缘有了参差不齐黄色,就像南方老人的毡帽,有一种陈旧感。荷叶的中间,凝聚了晶莹的水珠,微风吹过,一粒一粒向中心滚落。这是秋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天的来了。
莲蓬是荷花的果实,荷花是池塘的精灵。如冰山之雪莲,又如碧天里星星(朱自清语)。人们赏荷,就是看荷花,它高洁清雅,如亭亭玉立,如出污泥而不染,如濯清涟而不妖,如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秋天的莲蓬,枯萎变黑,但依然高高的盎然的向上,彰显它的不屈不挠品质。虽然我错过了采莲的季节,但心里依然温馨的盼望着的,伸手摸着那不屈的莲蓬,就像摸着一个战士的脸颊,传递着坚强与执着。
秋天的荷叶,从青绿向泛黄过渡,越是高大的荷叶,变黄的速度越快,这`和它接触更多的空气阳光有关,你最先得天独厚,苍桑就极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时应该反过来思考。那些低矮的,娇小的荷叶,它匍匐在水面,却依然青绿,缓缓的变黄。远远的望去,那荷塘就是一个绿色,浅黄,枯叶交织的世界。曾经的蛙声,远去的蝉鸣,赏荷的女孩子,不知踪迹,留下了一个寂寞的宁静的晚秋。
秋天的池塘,你真是这样静吗?荷叶枯,荷枝斜,柳叶黄,这此都是静态,就像画家笔下的素描,那些黑色黄色灰色的线条,恣意的在池塘渲染,看似没有筋骨,没有力量,没有生气的枝叶,却给人以愁绪万千,静雅致远之美。
静是相对的,枯叶之下那潺潺的脉脉的流水,却是动态的,欢快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样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岸边荻花偶尔也会打破池塘的宁静,在萧萧秋风中起舞,它追随鸿雁的足迹,飘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