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到工作的父亲
作者:王子昆
一、荡秋千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科技落后儿童玩具少,父亲和小伙伴们最爱玩的是荡秋千,当时没有现成的秋千,只能自己做,大伙儿带上剪刀、绳子、帆布袋,来到树林里。
夏天,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变成了碧绿的叶子,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在天上吐火的太阳,形成了树荫。透过枝叶,有阳光射下来,就像星星点缀天空一样。树林里满是知了在叫,声音清脆悦耳,听的让人陶醉。这景致真是荡秋千的绝佳之地。父亲和小伙伴们先找好足有五六米距离远、又高又粗的两株树木,然后做起了秋千。父亲特会做秋千,只见他用一根绳子捆住帆布袋的一头,绳子的另一头捆在树上。同样如此,再用另一根绳子捆住帆布袋的另一头,绳子的另一头捆在另一棵树上。秋千做成后,父亲骄傲地说:“你们看,我做得多快,看我荡给你看。”说完便坐在帆布袋上,开始荡了起来。
如果帆布袋子离地面不高,用脚尖踮一踮地,就能让秋千荡了起来,如果帆布袋子离地面高,脚尖够不着地,就只能让人推着荡了,推的力度越大,荡的越高,荡的时间越长。反之,推的力度小,荡的就低,荡的时间也短。几个小伙伴儿轮流着荡,我荡了你荡,你荡了他荡,一边荡一边嘴里念着童谣:荡啊荡,荡秋千,摇啊摇,摇秋千。荡得娃娃乐开花,摇得娃娃飞上天。荡啊荡,荡秋千,摇啊摇,摇秋千。荡得爷爷笑掉牙,摇得奶奶露笑脸。
有一次,父亲和几个小伙伴儿没有去树林里荡秋千,而是来到了离村不远的一条马路上,马路上铺着石板。小伙伴们把秋千捆在了马路两边的大树上,荡了起来。轮到父亲荡秋千了,只见他坐在帆布袋上,脚尖一踮便荡起来了,荡着荡着,当速度慢下来的时候,不知是那个小伙伴儿使出浑身力气推了一把,结果秋千飞得老高老高,正当父亲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得“啪嗒”一声巨响,原来是绳子断了,父亲面朝地摔了下来。“唉哟、唉哟,救命呀”父亲叫个不停。“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父亲哼哼个不停。当小伙伴儿们把父亲扶起来一看,鼻血流了一脸,鼻梁骨塌陷下去了,几乎跟脸成了一个平面。
小伙伴儿们看到碰得严重,赶紧把父亲送回家,爷爷又把父亲送到了医院。医生给拍了片子,说是鼻梁骨已经跌断了,断了的鼻梁骨是不能扶起来接好的,只能在两个鼻孔里塞上棉花,让他自然痊愈,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鼻子是好了,鼻子也比刚摔着高了一点,可高鼻梁变成扁平的鼻子了,所好的一点是鼻孔畅通,呼吸没问题。
因为父亲是扁平鼻子,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塌鼻子”,“鼻子比脸大”也可用在父亲身上。
二、念小学
九岁那年父亲上学了,初小是在本村上的,高小是在渡口堡上的。父亲聪明好学,上进性強,小学六年中,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
父亲从来都不旷课、不缺课,上课时专心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下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教室前边就是操场,课间、课外活动,同学们在那里异常活跃。
“同学们都出去了,咱们也出去玩一会儿吧。”一向爱玩的同学姜玉拉着父亲的手说。
“你先出去,我这儿还有一道题没做完呢。”父亲说罢,姜玉便自己走出了教室。
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同学们的喧闹声,都没有撼动父亲,他像一块巨石一样稳稳的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的在学习。在校的时侯,几乎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初小开设了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到了高小因为日本占领了华北,又开设了一门日语课程,这些课程父亲学的都相当好,考试成绩非常优秀。
父亲是一位能够抓住时间骏马缰绳的高手,他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清晨的朝阳下,有父亲站在院子里的身影,他在练习日语入门五十音的发音,记忆日常用语二十五条“早上好、晚上好、晚安、您还好吧、多少钱、不好意思、麻烦你、对不起……”和简单的日语词汇;背诵语文课上学的古诗词和古文,那清朗而流畅的背书声,像鸟儿一样欢快的鸣唱,在晨风中荡漾。傍晚,“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色很美,可父亲却没有闲心去观赏,夜深了,累了一天的人们大多都休息了,可父亲还在油灯下继续学习一些日语语法,完成着数学中最难做的“鸡兔同笼”题。
“灼文儿,给妈往灶中添点柴,妈给你们炒菜。”正在做饭的祖母说。
“行。”父亲说罢,便坐在小板凳上往灶中添起了柴。他一边添柴,一边用烧黑的木柴棍儿在地上写字。玩耍的时候,学着欧阳修用小木棍子在沙地上书写古诗词,写了擦,擦了写,写写擦擦,反反复复,直到写会为止。家中有七十多亩薄田,爷爷在乡政府当水利协助员,常年不在家,农活儿全都是顾人和祖母干。父亲若有闲暇,也去地里干一些农活儿。
“灼文儿,你今天有空儿,就往地里送几担大粪吧,咱们种菜吃。”奶奶吩咐父亲说。
“行。”说罢,父亲就挑着担子,手里捧着书,在缕缕的轻雾中,一边干活儿,一边看书,干活儿、看书两不误。那活儿干得利落、轻快,那书读得津津有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被父亲仔细地品味着,反复地咀嚼着,阳光从头顶上斜射下来,投下一片光晕,泛出五彩光芒,父亲的心中得到了满足,知识充盈了他的心田。
父亲不仅爱学习,字也写的好。写硬笔,特别注意方块汉字的间架结构,每每写字都是一笔一画,横平竖直地去写,写出来的字都是仿宋体。毛笔字模仿颜真卿的笔体去写。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因为写得极其认真,因此写出来的字美观大方,刚劲有力,人见了人夸,人见了人爱。
“埋头苦干于名种题海中,熬过来就是繁华。”高小毕业去北京考初中,九中、十中都被父亲考中了,其中日语成绩最好,都是满分。我的九姥爷吕德功,跟父亲是同学,也一起去考了九中、十中,他一所都没考上,回去当了一位农民种地去了。
三、上初中
北京九中、十中父亲都考上了,九中是英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叫汇文中学,是北京最好的中学,父亲的堂三哥王炤文(解放后天津大港油田负责人)就在九中读高中,父亲就选了九中。
“三哥,暑假结束我要到九中上学了,到时你到车站接我一下。”父亲给在九中的堂三哥写了一封信。
“行。”堂三哥回信说。
开学的那天,父亲乘坐火车来到了北京站,父亲刚刚走出车站,就被早已等候的堂三哥接上了。堂三哥帮父亲拿着行李,父亲拿着洗刷用具和纸墨笔砚,相跟着来到了九中。堂三哥领着父亲来到了宿舍,把行李铺好,然后又领着父亲来到了教室和吃饭的食堂,自己便回去了。
父亲刚刚步入九中人生地不熟,学校的一切都比较陌生,过了一段时间也就适应了。他除了上课外,星期六、日休息的时候经常到堂三哥的宿舍去。堂三哥的宿舍不仅有本宿舍的同学,还有外宿舍的进步学生,其中就有本县康家庄的、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这些进步学生成立了读书会,组织了“时事研究会”和“笔会”,通过开放阅览室,出版壁报,举办演讲会、辩论会和各种文艺形式,宣传马列主义,唤起人们抗日救国的意识,他们阅读的书籍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跟堂三哥及他的同学接触多了,父亲也耳濡目染地接受了许多先进思想,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就在父亲念完了初一放假要回家的时候(1942年),堂三哥找到了父亲。
“灼文弟,我和我的同学,要到延安去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你替我把行李及一些物品拿回去吧,并且告诉我的家人,我一切都好,不必挂念。”
“三哥,我也想跟着你一块儿去,为国家做点贡献。”
“不行,你还太小,等你念完了初中,我回来接你。”
就这样堂三哥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去了延安。父亲把堂三哥的行李物品拿了回来,交给了二伯父、二伯母,完成了堂三哥交给的任务。
父亲虽然没去成延安,可他在校里的表现还是很好的。父亲虽然家庭比较富裕,但他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每花一分钱,他都衡量一下值不值得,从不奢侈浪费。一直都是过着简朴、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生活造就了他勤劳踏实的品质,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他与同学和舍友的关系都很好、很融洽。
他知道家人送他上学不容易,他肩负着家人的所有期待,所以他更要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把握好自己人生方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是用在玩耍、吃喝上。他的生活总是那么忙碌,就像一只蜜蜂一样忙在书丛中,很多同学听懂了老师讲课,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再用功学习了,而父亲还要寻找更多的题去做,力争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除了学习课内的知识外,还要学习课外的知识,如去图书室阅读一些文学类书籍,以此巩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认真努力,每个学期都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周密地安排时间,因此每学期他都会取得骄人的成绩,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其中一次名列全年级的第一,一次名列第二。每学期都能获得学校的“学习标兵”佳奖。
就在父亲为学习大展宏图,学习前景无限美好时,华北的战事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不断的战乱竟然把交通都给中断了,没了交通,父亲自然就不能到北京上学了,只好回到了张家口考了察哈尔师范,在那儿上学了。
四、去来源
一九四六年,解放军要从刚刚解放的察哈尔进行战略大转移,而且要带察哈尔师范将要毕业的学生一块走,父亲那时正在察哈尔师范三年级读书,于是就跟随解放军到来源老根据地了。
从张家口到来源194.38公里,当时没有汽车,也没有马车,全是步行走,因为战争年代,平坦的马路不能走,只能走小路、山路。从学校出来,走在坎坷曲折的乡间小路上,小路两边鲜花烂漫,草长鹰飞,树木郁郁葱葱,呼吸着暗香浮动的清新空气,观赏着阳光照耀下的美景,聆听着林间百鸟婉转的吟唱,使同学们心旷神怡,心情格外舒畅。这正是:
“唱人唱水唱小路,路有九十九道弯,道道弯弯有美景,等着我这行路人。”
后来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辛苦不言而喻。当走在山路上的时候,天上下起了大雨,行李衣服都被淋湿了,有的同学被大雨淋得感冒了,发着高烧,吃了药,在别人的搀扶下继续赶路。道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同学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时刻得保持身体的平衡,不然会被摔倒。这正是:
“世上苦难万般多,最苦就是行路人,山高路远都不怕,就怕病来路上倒。”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大家发扬了团结友爱的精神,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前进。大同学帮助小同学,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差的,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终于走出了困境。这正是:
“山靠水来水连水,都是同路人很熟,困难时期心连心,鱼水相连永不分。”
还有一次,他们晚上正在树林里休息,放哨的人突然传来了信息,说有一小股土匪正向他们袭来,离他们已经很近了。大家赶紧起来,又出发了,向着安全的地方转移,由于天黑,什么也看不清楚,父亲的一只脚不小心沿着沟边踩了下去,多亏了同学们把他拉住,不然他就掉到沟底了。当同学们把他拽上来时,他的一只鞋却没了,脚趾头碰到石头上,大拇指的指甲盖当下被碰掉了,鲜血直流,经过简单的包扎,脚上缠了厚厚的绷带,才止住了血,勉强走完了所有的路程到达了目的地。后来脚好了,但长出了一个很厚的、很难看的指甲。这次幸亏了他们转移及时,不然非让土匪洗劫一空不可,那就惨了!这正是:
“月亮出来照山坡,照见山坡白石头,要学石头千年在,不学半路丢草鞋。”
到了来源,同学们睡牛棚、马圈,住庙宇。有的被分到了行政单位,帮助建立地方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有的被分到了教育部门,帮助村里办学校,招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父亲和两位同学来到了一个村子里,帮助村里建起了学校,又动员了许多适龄儿童入学,父亲和另外两位同学自编教材,当起了老师,一直到解放后的一九五二年才回到了本县。
作者介绍:王子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二中语文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写作,作品集有《散文》、《小小说》、《当年往事》、《参悟文》、《游记》、《征稿文》、《日记》、为父亲撰稿文。曾在《快乐老人报》、《张家口悦读》、《七十年师范,育桃李满天》(柴师七十年征文)、“纸刊《白鹭文刊》[名家精选特刊号]散文专栏、小说港”、《现代作家》等发表过数十篇,偶有获奖。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