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琐记
作者:丁振仁
(一)客家茶亭
小亭容我息;大地任人忙。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亭构虽疏便可迎凉避雨;客途不远不妨歇足恬心。
来不迎去不送坐片刻不分你我;烟自奉茶自酌歇一会各自东西
这几副客家山道茶亭门口的对联,把茶亭的形象和作用表达得清清楚楚。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山道一头连着山里,另一头连着山外的世界,山里的农副产品沿着崎岖的山道走向城市,城里洋货或日常用品也沿着山道进入农家小户。于是客家人一脚一脚的踩出了山道,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就在这山上踩出了一条条蜿蜒细长的山道。他们走乏了要休息,渴了要喝水,于是就有乐善好施者出资在山道上建造了“茶亭”,又常叫“风雨亭”。顾名思义,茶亭是供人遮风、挡雨、避阳、休息、喝水、解困散乏的。
凡在客家大山深处或乡间田野里都可见到一种建筑简单,却古色古香的实用型风景——茶亭。茶亭大多建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崎岖的山道上或人烟稀少的乡道中。用“茶亭”命名的地名不胜枚举:如“茶亭组”“茶亭村”“古亭乡”……而叫茶亭岽、茶亭岭、茶亭坳的就更多。茶亭乃是一个地标性建筑物,承载着客家人的记忆与乡愁。诸如在茶亭等我、在茶亭约会、在茶亭送别的场景等等,茶亭成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的一个部分。现在却成了他们甜蜜或苦涩的回忆。
旧时交通不便,山多路窄,客家人常常外出做工、买卖、办事等大多是肩挑手提步行来回,历尽跋山涉水、崎岖坎坷之苦,于是一些行善好义人士,慷慨解囊建了茶亭。在这漫长的曲折崎岖的山道中,星罗棋布地建造了一座座充满人间温暖和情爱的茶亭,亭子两边靠壁砌了长长的石板凳或可移动的长条木凳,瓮缸里盛满了清香的茶水或山泉水,或者茶亭旁边建有水井,无偿地供来往行人休憩畅饮。这些山路上三里亭、五里亭、十里亭如阁似榭,不断点缀着客家山乡,每个茶亭都是一个地标性建筑,像一个指路的灯塔为百姓出行导航。
当你走进茶亭,卸下肩上重担,擦去脸上汗水,坐在那石凳上,饮上数瓢山泉水,这时山风徐来,浑身凉爽,心旷神怡,疲劳之意顿消;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当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将至走投无路的时候,旅途中突然出现这么一座茶亭,行旅者的惊喜之状和激动之情,该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难怪有茶亭联说:“遮日避雨,凉亭胜似高楼大厦;沁脾醉腑,清茶犹如玉液琼浆”。这是多么逼真的写照啊!
茶亭,不仅是供人休憩止渴之所,而且还是故旧重遇,情人邂逅,亲友送迎的悲欢离合之地。自古以来,留下多少佳话传说,给人以温馨甜蜜或者悲凉凄楚的记忆。如茶亭壁上行人留下的山歌:“老妹约哥到茶亭,泡杯浓茶会情人,劝哥莫去论茶色,入口才知味道清。”“新做茶亭两面光,那有茶亭有茶缸,那有茶亭有茶吃,哪有……”。
茶亭,这些充满乡愁的茶亭,可惜只是停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茶亭了,现实当中存在的茶亭却令人唏嘘、令人堪忧。现存的茶亭大多数已是日落西山面目全非,沦落为一片沉寂悲凉萧条破败的境地。茶亭大多已是墙面斑驳蜕皮、樑料桷子腐朽不堪、砖瓦残缺不全,亭外下大雨,亭内下小雨,亭内青苔斑斑茅草遍地阴森的可怕。还有一部分的茶亭仅剩下断砖、破瓦、残墙、断壁在那痛苦的苟延残喘的伸吟着。更为遗憾的是有的茶亭连地基都不复存在了。或许永远地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的茶亭了,或存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了。
去年端午节前夕,我去了趟梓山镇龙口村装灯。离龙口庵不远,顺便去了下多年想去又没去成的龙口庵,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拾阶而上到了山顶,在离庵不足300米的地方看到一座破败不堪行将就木的茶亭。门口长满了青草和说不出名字的树木,探着头向亭里看,长满了青苔和芦苇,里面朝湿阴森七高八低的,屋顶上还有几处漏洞透进了阳光,下雨时成了引水口。我想进去看看亭内墙壁上写着的文字等等,但始终没有决心进去睇睇,扫兴的离开了让人心痛不已的茶亭。直奔不远的龙口庵。转个弯就看到高大巍峨的龙口庵门楼,上方写着“龙溪古刹”四个大字,亮闪闪的红瓷片和黄灿灿的琉璃瓦美轮美央的。庵内的大雄宝殿、讲经堂、膳厅、佛塔等处也金碧辉煌气派非凡,崭新的建筑好像就是近几年重修的。香客信众在那虔诚的敬神,点香燃烛放鞭炮热闹的很。庵场浓浓的气氛与路边被遗忘的冷冷静静的茶亭形成巨大的反差,可怜可悲的茶亭命运真苦啊!这值得我们反思啊!茶亭也同样值得我们关爱、保护和重修。呵护茶亭刻不容缓!
当下各地大兴土木,造假景点、假古建筑物,重修祠堂、厅下、庵场、庙宇、寺观等等,重修或新建这些建筑不遗余力唯恐落后。可谓热火朝天势不可挡,却遗忘了老祖宗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古茶亭(老建筑),任其在山间小道上自生自灭,好像是被人们遗忘了或被开除了“球籍”。稀少的古茶亭值得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保护或重修;也值得社会有识之士为之奔走并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茶亭”;更值得社会各阶人士关心、修膳、保护好古茶亭。使它们能够保留下来。多留一些可观可赏的古茶亭给后人,让后辈知道先辈遗留下来的茶亭为何物做啥用的?茶亭作为一个地标性古建筑物,承载着客家人的记忆与乡愁。留住茶亭里的旧闻逸事,也留住了曾经的历史和乡愁。
(二)故乡新陂的四座茶亭
新 陂 概 况
新陂,位于于都县城的西南边陲,丘陵地带呈“布袋型”,新陂圩距县城13公里,面积仅三十六点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人口稠密有二万三千多人。小溪河和禾丰江穿境而过,新陂分三塅(上、中、下塅),水源充足和土地肥沃而盛产稻米和花生等农作物。
在新陂这片红土地上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五保公的故事(赣州非遗),诞生了共和国的二位少将丁荣昌、康林,丁盛少将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也是新陂人【老新陂】,圳背大户人家丁国翠兄弟几人身居国民党要职。改革开方后涌现出了首批名震于都的百万富豪欧阳效芳和丁良福生,他们都是新陂人民的骄傲和榜样。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开创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新陂。
新陂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新陂中心腹地是平原地带连片的农田,四周边尽是山岭丘陵,通往外乡都要通过崎岖不平的山道,在新陂周边的山道上有一道道的风景——茶亭。在新陂周边分布着四个茶亭,向东去利村方向的义屋茶亭(已全毁),向西去罗江洋坑的石鼓岩茶亭(保存完好),向南去小溪的移陂潭的风琦亭(保存最好),向北出于都的高田王角岭茶亭(损坏严重,仅有残墙断壁)。这些茶亭伴随着我的成长,也伴随着我的衰老,留下了一件件印象颇深的小故事。
1、义 屋 茶 亭
义屋茶亭位于新陂圩的东边,在去利村方向的咽喉要道上。大约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1972年新陂大桥峻工)。我妈在利村合作商店上了几年班,我姑姑在利村圩旁居住,年年会去她家做客,我也在利村中学读过一年书,在新陂到利村这条路上走了不知多少回。走困走累了会在茶亭里坐一坐,口渴了会在此喝几碗山泉水,突然遇上黑云遮天大雨将至会在茶亭躲雨,烈日炎炎时会在茶亭躲躲阴凉,所以我对义屋茶亭记忆最深、感触也最深。可谓:“独有情钟”。
今年大年初一下午,恰好有时间,七八年没有去冷水坑拜神了,这回想去看看新变化,我和老妈一起去冷水坑上、下庵敬神。到了冷水坑路口,我驻足不前左看右看就是没看见我记忆犹深的茶亭,再向前转而又向后走了一百多米,还是没有看见曾经的茶亭,连地基都不复存在了,残砖断瓦也不见半片。我记得很清楚上了康古坳陡坡再下一个长长的陡坡就到了义屋茶亭,茶亭旁边有一口水井供过路人使用,旁边还有一间平房放杂物。茶亭就是在距离冷水坑路口百米左右,任凭我怎么寻找也不见曾经的茶亭,茶亭或许几年前就已经消失了。茶亭就在百姓莫不关心之下倒塌了,我在茶亭原址附近停了停,想起在茶亭里的一件件小事,让我心酸也让我叹息,带着无限惆怅的心情离开了。我和老妈一同去了冷水坑敬神。冷水坑里上庵再步行向里进300米就到了下庵,两座庵场挨得近,香客满庭来敬神祈福,庵场香火旺旺烟雾袅袅,上、下庵都建了不少新建筑,已是今非昔比。义屋茶亭却是一年比一年破败,最终倒塌消失于大地上,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茶亭是一种古建筑同样值得保留。救救茶亭吧!让其保留下来。
曾记得1985年农历小年过后的一天,天寒地冻,乌云密布虽时会下雨。我和二妹丽华两人送猪肉鱼给利村圩傍的姑姑家,姑姑体弱多病,老公好逸恶劳,家里一贫如洗,每年春节前夕我爸会送些猪肉鱼给她过年。姑姑非常感激我爸的接济,她收下猪肉鱼,热情的款待我俩吃好午饭,没啥东西送我俩回,就随手捆了几把屋檐下的引火柴(卢箕、白毛草等)给我,我俩每人挑了一担,沿着崎岖不平而又弯弯曲曲的山路回家,一路上走走停停的艰难前行。时近午后三点,顿时乌云压天四周一片漆黑,雷电闪闪风沙俱来,暴风雨即将来临,上不及店下不及屋的该怎么办?我和二妹使出全力向前快走,转了个弯看见了一座茶亭,也看到了希望,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小雨点渐渐的散落在我身上,我俩拼尽全力的往茶亭里赶,茶亭里的两个陌生人突然向前几步帮我两御下担子往里拉,好在仅仅淋了些小雨,我俩进了茶亭如同进了避难所,躲过了一场大雨的洗劫,外面渐渐的下起了倾盆大雨,和几个陌生的过路客因躲雨在茶亭相会,寒暄了几句。古话说“百年修来同渡船,千年修来同枕席”,这时我会改口说:“百年修来同茶亭,千年修来同枕席”,在茶亭里躲雨许久,傍晚时刻雨停了才各自回家去,这回我真实的体会到“风雨亭”的含意了。
在茶亭里躲雨、休息、解渴、避风、遮阳时,我对茶亭里墙壁上一行一行的文字产生了浓浓的兴趣,那里镌刻着修茶亭序铭、诗文、修亭理事会成员、各屋场首士、奉献鸿名等等,我对着一行行文字,看看那个人奉献了最多钱,寻找我熟悉的名字,更在寻找我家人的名字。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墙上的文章、诗词、对联、打油诗、留言等等,可惜当时没有抄下保存。留下有印像的只有一丁点。我说来你听听:
高山有好树,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没钱别想她。
本打油诗一针见血回答了现实社会的最普遍真实现象。比高深的文学回答的更透彻更直白。
源沥山的丁平爷爷(我族很有文才的知识分子),选了《唐诗三百首》几首诗刊在上面,可惜我只记得一首《金缕衣》
劝 君 莫 惜 金 缕 衣, 劝 君 应 惜 少 年 时。
有 花 堪 折 直 须 折, 莫 待 无 花 空 折 枝。
本诗是说爱情、工作、事业等等都要抓住好时机,不要错过了好时机。否则会悔恨终生一事无成。
还模糊记得丁平爷爷自己创作的一首打油诗,文字不太确切,大致意思如下。
茶 亭 立 在 路 旁 边, 口 渴 此 处 有 泉 水。
疲 劳 困 乏 在 此 歇, 风 雨 烈 日 可 遮 身。
有一则用利器刻在墙壁下方歪歪斜斜的想思诗,一个很有想法的无名青年写的情诗。哥哥因相思而病,情侣才是最好的医生。
哥哥有病在床上,问他医生在哪里?在河边洗衣服。
还记得一句利村陈某某的路过此亭的留言:“过路丁平题字不顺,洋洋得意自成文章”。
父老乡亲们,你还记得茶亭里其它诗文和留言吗?我很想听的。
我们一道去挖掘茶亭文化、茶亭诗文、茶亭的旧闻遗事······。
义屋茶亭的损毁不复存在,实在太可惜了!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怜香惜玉之感的?知音在何处?我愿上下而求索。义屋茶亭值得新陂的父老乡亲们为之重修,保留这个地标性的古建筑,留住曾经的记忆和乡愁。当下国富民殷社会太平,新陂的乡贤族亲和各屋场的首士牵个头,新陂的父老乡亲立即响应乐捐好施助其成;新陂的富豪精英更是慷慨解蘘终其成。蓝图中的茶亭就会变成现实中的茶亭,让记忆中的茶亭就会突兀在我们眼前,消失的茶亭必将重见天日。届时我想和你一道去茶亭喝二碗清泉水,拉拉家常回想当年苦涩或甜蜜的故事。重建义屋茶亭刻不容缓,功德无量啊!
2、移陂潭茶亭(凤琦亭)
风琦亭在新陂南边,去小溪的咽喉要道上,移陂潭路边,在两乡的交界处,建于清朝,历史久远。是移陂村车田脑组刘姓族人捐建的,历经不间断的修善,最近一次重修是2007年(扩修公路后),保存的相当好,其它茶亭的很难有这么好的命运。
今年中秋节时,我特意驱车到移陂潭的风琦亭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进亭里面仔细看了两块碑刻内容,一块是理事会成员和奉献鸿名,另一块是重建风琦亭记,风琦为车田脑刘姓的开山先祖,以风琦为亭名纪念先祖,垂示刘姓后人不忘先祖恩情,永记此亭。碑上还镌刻着刘氏家训,也就是刘备给刘禅的临终遗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了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值得每个人牢记于心、谨遵和践行,我也把它当作自己的坐右铭,时时警示着自己。
记得在家读初中时,暑假里的一天,我好奇地跟着堂姐去小溪挑火屎碳为家用,我第一次抱着好玩的心态去小溪圩看看,不知三十里的山路上坡下岽给了我当头一棒,空手走路到小溪都累了,好后悔来了此地,但说好是来挑火屎碳的,总不能空着手回吧,于是免免强强挑了一担半。我堂姐挑了三担轻松上路,我一路走走停停蜗牛似的向家的方向靠近,堂姐在我前面时不时的回头看我也在等我,我走得又累又渴又腿脚痛,挑到移陂潭的风琦亭,卸下重担停了下来,用手掬了几把山泉水解喝,顿感久旱逢甘露很解渴,感觉泉水比糖水还甜,我半躺在茶亭里的石凳上,阵阵凉风徐来很解困乏,堂姐看我实在太困太累不想走了,叫我在茶亭等候,她回去后叫我妈来接担,我一直等到我妈来帮我挑火屎碳回家。老妈说:“为了生活,做工夫就有苦,不是闹着玩的,好好磨炼······”。我对此事记忆犹深,给我狠狠的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活课。生活真的不容易,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相当的劳动,有一首古诗说的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王 角 岭 茶 亭
王角岭茶亭在新陂的北面,新陂至于都咽喉要道上,高田村沿公路一上坡就是王角岭,岽顶上向前百米就看到了新陂加油站和破败不堪的茶亭。茶亭只剩下几堵残墙断壁,连屋顶都没有了,孤零零的在那低泣。周围被民房围得水泄不通没路了,失去了茶亭应有的功能。也失去维修的价值,倘若有必要重修,也只有另选地方重建茶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少有汽车,连自行车也不多见,出外基本靠走路。新陂到于都30华里。我爸在于都汽运公司开货车,寒暑假常去玩;上高中时,常常走路到于都再坐车去学校;年年去外公家(贡江镇罗卜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也在汽运公司上了几年班,常常在这条路来来回回,所以对这条路太熟悉了,对这个茶亭也很熟悉。
我很记得小时候,过了年的初二 ,我爸妈和兄妹几人再加上我姨夫(克荣)及姨一家人合七八人一同去外公家,浩浩荡荡的前行,我兄妹和表弟妹时而跑时而走时而坐,在王角岭山底下几人跑步抢先谁先到茶亭,几人跑得气喘吁吁的,先先后后到达茶亭,坐在石凳上等候大人的到来,我们几人在石凳上各自拿出压岁钱数一数看谁多?我表妹(金华)表弟(建华)比我兄妹多。我不经意的一抬头看到对面墙上刻着歪歪斜斜的两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当时那个“缘”字不认识,也不知啥意思。等我爸进了茶亭,我迫不及待地问了“缘”是啥字,我又穷追不舍的问了这两句诗啥意思?爸说了是“缘”字,但他没说这两句是啥意思,只说了记住这两句话,你慢慢会知道的。少年不知“缘”字意,已知“缘”味已成人。八十年代末,我去了一趟罗江太坪的杀猪坳大佰(洪发)钨砂棚里,在山顶上有一座破败的茶亭里又看到这两句诗,引起了我的联想,十年前在王角岭茶亭也有这两句诗。大千世界几十亿人能相逢的有多少?人生难得有相逢的机会,值得珍惜!大千世界里与自己无关紧要或莫不关心的人和事,就是和我们擦肩而过如同他不存在一般,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就是朝夕相见也毫无存在感。现在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已四十多年了,从豆蔻年华到已逼近花甲之年,留下了不少故事值得回忆。留住曾经的茶亭和曾经的乡愁。
4、石 鼓 岩 茶 亭(甘露亭)
石鼓岩甘露亭位于新陂西边群联村石鼓岭山脚下,去罗江的洋坑、上圩排、高滩的必经之路。茶亭隔路对着石鼓岩禅寺的正门,《新陂乡志》记载,该亭建于公元1977年。甘露亭为新陂群联村与罗江洋坑村及周边村民化缘捐建。
每年的大年初一二会去石鼓岩敬神。我堂姐(振秀)嫁给樟坑仔,离石鼓岩不远会顺便去看看。她们的朱七公生日(七月二十七)时,我常常会去她家做客,吃了午饭后,顺便会去石鼓岩禅寺敬神再回家,敬完神后会去茶亭里打几转。看一看茶亭内壁上的修亭缘由经过、碑记铭文、理事会成员名单和奉献鸿名等等,搜寻熟悉的奉献鸿名,没有发现什么诗词、对联和山歌的,连留言都没有看到。石鼓岩茶亭保存得相当的完好,得益于寺庙的呵护。美中不足的是茶亭里堆满了的寺庙做饭用的柴草,让行人无处停脚、无处可坐,失去了茶亭本来的功能,无法休息、遮风、挡雨、避阳的。按常理依常情搬离茶亭内的柴草才更好,恢复茶亭的本来的面貌和功能,让过路的父老乡亲可以在茶亭里坐坐停停、遮风挡雨的,也让拜神的香客们多一个驻足观摩欣赏的地方。
2024年国庆节前夕 丁振仁 草就
作者简介
丁振仁,男,高中文化,笔名:丁桢,网名:宝剑锋,江西于都县新陂圩人,在于都县城乐都建材市场开乐美灯饰店卖灯具卫浴。爱好文学与历史,闲暇之时喜欢在旧书店掏书、网上搜书,对机电灯具感兴趣。若读书算爱好,就只有读书了,我的业余时间几乎与书为伴。随性的兴致所在时写写打油诗、对联、少量传记散文等。
人生信条:有志者事竟成。
最爱读的书:《史记》《古文观止》 鲁迅的作品
写作心语:读十写一,有感而发。
经营之道:德义立根基,诚信赢天下。
处世法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图文供稿:丁振仁)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