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耕耘足迹
文/朱爱军(江苏)
儿时有过很多梦想,想上九天揽月,想下五洋捉鳖,为之勤奋学习;八四年大学选择专业,自己感觉应该走在科技的前沿,选择电气工程类微电脑专业;毕业后我们县城只有一家国营企业有台电脑,择业路窄,最后选择了机械制造企业工作;
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文化基础不差,自学铸造工艺、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通过几年努力,从一个外行,变成了行家里手;
我从事铸造工艺研究30多年,深入底层刻苦专研,为所在企业解决了若干项工艺技术难题,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各类专利 46件,其中授权专利36 件(发明14件,实用新型22件,受理待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行业《铸造技术》、《铸造》、《金属加工:热加工》、《机械工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在盐城多为集团公司工作中,作为主要研发人研发“汽车涡轮增压器涡壳项目”获2014年度盐城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我发明的“一种汽车铝合金减震活塞整体铸造工艺”在2016年度盐城市科技创新立功竞赛中被评为“盐城市十大操作法”;2016年,我被授予“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7月,我到扬州广润机械有限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深入生产一线,通过模具设计优化、工艺流程调整和设备技术革新等一系列性措施,解决了公司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工艺出品率和成品率不高,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利用自己研发的“发动机飞轮壳潮模砂内置功能化覆膜砂芯铸造模具”这项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为公司主要产品发动机飞轮壳铸件每吨节约成本426元;利用自己发明的“一种铸造成品砂储砂斗气动清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技术应用为公司挖潜增加产值达400多万元。2018年授权的“一种随形金属托膜覆膜砂壳型工艺”和“一种随形金属托模覆膜砂铸造模具组件”发明专利是行业的一项重大的创新;利用该创新工艺研究开发欧VI发动机缸盖项目,成功解决了发动机缸盖渗漏的行业性难题,该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给公司抢占了高端产品市场,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形金属托膜覆膜砂壳型工艺”研究开发“欧VI汽车发动机缸盖项目”获江苏省2020年度十大先进操作法奖项,2020年,我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我获得“长三角百名入盟工匠成员”荣誉称号。
作为基层技术人员,也要与时俱进,要掌握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条件,虽然年逾50,但近几年才自学模具三维设计软件以及金属充型模拟软件的应用技术,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除了科学的工艺设计方案,验证工艺的可行性离不开工艺试验,而试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是成败关键,因此,我在生产现场观察、指导、记录过程的相关参数,分析试验产品问题走向,然后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之后再进车间进行实践。为了研发产品,我和千千万万个基层科技工作者一样,在生产一线跌打滚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沧桑十指黑,跟踪现场,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所得所学来源于书本,求学于专家,依靠积累和不断钻研,在铸造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在实践中的创新和研究成果,除了申报国家专利,还撰写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及行业内专业刊物上,拿着这些专业刊物,翻到自己写的论文,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和自豪,在我们专业技术人员看来,论文能被行业刊物刊载,是对自己莫大的认可。
扬州市、仪征市政府地方领导的关心和公司领导的悉心照顾给我们基层科技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能专心搞技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然辛苦,但我的内心充盈着幸福和成就感。
我是一个工科男,除了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外,我也很热爱生活,把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心的放飞,我不是外人眼里刻板的印象。我在《牡丹》《枫叶诗刊》《东方新文学》《若水雅芳》等刊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上百首诗词和散文。从年轻时起,就是一名文学青年,我的诗作融入了自己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读者也能从我的诗词作品中看到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如,读者能从诗《寸草心》“大风起兮云飞扬,世界格局大动荡;潜心研究基础业,铸我华夏龙脊梁!”中看到我作为基层技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行为报效国家的心境;从《春色》“春天原野菜花黄,遥看桃树粉红妆;多情应是路边柳,纤枝轻拂我衣裳。”中看到我热爱生活的片段;从诗《奋发》“今天成功昨天泪,卧寝尝胆不气馁;吃尽人间苦中苦,人生才有光与辉!”中看到基层科技工作者百折不回的奋发精神;再从我的《离别》“思悠悠,情悠悠,柔情似水藏心头;身虽别,心却留,背井离乡泪湿袖;忍别意,心难受,挥手告别语塞喉!任凭泪双流!往后良宵各独守,千种风情谁领收?人比黄花瘦!”体会到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人的不舍与铁骨柔情。再读《离别》时,我又红了眼眶,谁都爱自己的“小家”,出门在外谁都想家,可为了心中这份事业,为了企业、国家这个“大家”,必须有所取舍。
半生风雨兼程,半生初心如磐。我一直为国奉献,勇攀科学高峰,恪守学风道德,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勇当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展现应有的作为。
正是因为中国有着千千万万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恪尽职守,严于律己,才有了我们国家如今的快速发展。我们应以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为榜样,他们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只有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惊人的力量,激发出不竭的动力。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和呼唤常记心间,把爱国济民的信念和情怀融入行动,不断摸索,勇于前进,敢于挑战。有志者,事竟成。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不甘平庸,立志成功,务实拼搏,乃是吾辈及青年一辈应有之态!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二十四字劳模精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都不过时,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珍惜荣誉,传承劳模精神。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强国复兴有我,创新争先自立自强,我们科技工作者人人有担当,我们的国家,就会长足进步!再创华夏辉煌不是梦想,中国已经是冉冉升起的太阳!
作者简介:
朱爱军(笔名:唯熙),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扬州广润机械有限公司;2016年度获得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2020年度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度获长三角百名入盟工匠;在牡丹杂志社、黄海文学、枫叶诗刊、若水芳雅、东方新文学等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诗词和散文近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