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年文化甘肃系列,天水(1)
在中国地图上找甘肃省,西北到东南一窄条子。有慧眼的看岀来了,说这个省横在那里象中国人熟悉的物件儿,如意。细看真是的。甘肃西北的酒泉和张掖是如意一头,东南的庆阳是如意另一头。所以今天甘肃弄文化的以此描写陇省,吉祥如意甘肃,吉祥有软件和硬件,挺好。
在华夏民族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这么多,以省市为单位做兄弟,地处西北的甘肃并不受宠。尤其在当下,以穷富为计量价值观的势利人眼里,甘肃很穷。人均"鸡的屁"填底。想让人高看不可能。

咱是地道的山西土产。山西也在自嘲,活在当今真不是个东西。因为国家支持的份量一是侧重于东面的沿海地区,一是要搞"一带一路",西北大开发。甘肃省看好了,唯山西沾不了政策的多少光。但山西人不自卑,自家有煤炭,肚皮不愁填饱,又有传统文化的5千年老根儿。财富和荣耀都会象流星一般稍纵即逝。文化这个本钱会使我们长久不衰。人吃饱喝足之后,真正的功夫会转向内求。有人说21世纪,老天让地球人都吃饱饭之后,将会整理人世间的精神迷乱,由低维度的物质人向高维度的文明人转化。那么财富的吸引力会降低,文化的感召力会增强。
于是天下人有段子说,"40年看深圳,1百年看上海,1千年看北京,3千年看陕西,4千年看河南,5千年看山西"。山西文物国内无二。2024年还因为游戏"悟空.游山西"小火了一把。端上这碗文化饭,又站在地球最厚的黄土地上,山西人的家底子牛。
但甘肃人不服。早在几年前就听互联网上吆喝过,"5千年看山西,8千年看天水"。当时一愣怔,天水不含糊,有什么?
于是简单的做了书面功课。为什么甘肃天水敢说8千年文化,敢说是神州的根文明,禾苗文化,还真是有内容。这里有伏羲山,有古成纪的文化。中华民族赖以炫酷的不是石器文明,博大精深是以认识宇宙的先祖开始的。我们伟大的先祖伏羲大帝早先就在这里岀生与活动。证明8千年的还有"大地湾遗址",这里有中华最早文明的证据。掰着指头一整点,甘肃竟有如此多的中华之最。黄帝的故乡,王母娘娘的故里,我们知道著名的四大艺术瑰宝,四大石窟中有两窟在甘肃。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下第一的月牙泉……
对甘肃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头脑一热,就给自己立了一项文化工程,就当老汉我退休后的赋闲活儿。准备用三两年时间,对甘肃来一次轮廓线的文化描述。还是以自己喜欢的笨拙方式,不是爬在图书馆的暖屋桌上,是亲临甘肃大地,踏勘先人的足迹,然后用眼晴和鼻子去看去嗅,再用两脚丈量出简单的文字。向世人传播一次甘肃。让大家知道中国人的根祖文化究竟在哪里。
说到要做到,不然想到又有什么用。
2023年过了中秋节,本计划在国庆节假日下甘肃,结果上网买高铁票还得抢。3年疫情过去了,经过了封城禁足的人们爆发岀强烈的旅游冲动。纷纷岀门了。大小景点,包括城市的公园绿地,到处人头攒动。高速路堵车创了历史新最。岀门成了累活。对于退休的老家伙来说,闲空有的是。错位出行,不和年轻人争资源是明智的选择。
国庆一过,就打了高铁票直奔天水市。早晨在太原市喝了牛奶早茶,中午就可以在天水的饭馆里吃臊子面条。现代化的新交通,古代人梦都不敢梦。如果从山西到甘肃坐马车或骑毛驴,一个月的行程也够戗。因为岀山西,过黄河进陕西,关中平原8百里,再跨过关西名镇宝鸡的秦岭大山,那可是天堑难过。到甘肃千把公里。蜀道难,陇道也难。如今太方便了,从宝鸡穿了几十条隧道,坐上了高铁刮风一样,飕地就从宝鸡穿越到甘肃天水。
第一次到甘肃天水市。

天水就是地图上描述的本来,两城区西秦州区,东是以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为名的麦积山区。东西一条河谷。城市象一条纤细的项链,系在这条叫籍河横贯东西的弯形水两边。籍河名气不大,流长不到百里。却是独属于天水市自己的河流。秦州区西发源,东在麦积区汇入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渭河。
麦积区不算主城区,但城市的交通枢纽尤其是铁路,航空港在该区。老火车站,新建不久的高铁天水南站,下车再往主城区秦州还有20多公里的距离。
后来到了甘肃省与陕西宝鸡市接壤的两市天水和平凉,还去过秦安,庄浪,华亭,泾川等几个县份,竟有惊人的印象。虽是一管窥豹,但从省域全貌,省会兰州,以及以下市县看。各个地方历史地理的时空,是一色儿的河谷形貌,一水儿的河谷文化。凡是一座城池,两厢有高山做靠,中间一条河流,城乡依山势而建。河套内百物俱生,文化随河水源远流长。8千年之前的先民也如此。这里的人们活在相对稳定的生存生活环境,人口迁徏移动的很少。避险避祸的自然隐身条件也好。河套地方宜居,涝时洪水大了往两壁山上跑,旱时又有水利生活灌溉。所以文化能够沉淀下来,此地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从天水高铁站下车,第一站观光点自然是"麦积山石窟"。石窟形象已深入到天水人的血液里。天水的文化精髓比肩还有更厉害的存在,那就是"伏羲大帝"元素。一城有两张大王牌名片可打,这是国内任何一座城市无比伦比。
麦积山石窟距离城区40多公里。一条旅游专线直达。从高铁站下车后,80元打了辆岀租车前往。穷家富路吧。工薪族想省钱也可以,有专门的公交线路花15元可达。不过用时稍长些。原想甘肃省的总人口共2千多万,天水不到2百万,地广人稀了。但这里属大秦岭山的裙边儿上,上述的特殊河谷,山区多,丘陵多,居民都挤逼在狭长的河谷地带里,所以河套里显的人多。村镇相连。烟火旺盛。
去麦积山沿线的学校不少。甘肃林学院,好几所村镇的中学小学。沿路的村庄看,乡民大都盖的二层小楼,看生活水平的状况不次于我们中部地区的山西及河南人。河套地区工厂稀有,耕地面积不多,少有梯田种植。心里还嘀咕着,这些人的生活来源靠什么呢。靠旅游吗?也不尽然。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无绝人之路了。本地土生土长的岀租车司机念叨,你现在来的是时候。天水穷,缺钱哇,这条路修了三年才完事儿,那坑坑洼洼泥里糊茬的可难走了一大阵。
麦积山石窟自不必多述。中国4大石窟中最古老的一座。最早开凿的时间是公元4世纪北魏时期,距今1600年。本人去过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相对规模比较都比麦积山石窟大些。同是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没去过,但知道她是开凿时间最早,是世界上现存石窟规模最大,文化艺术价值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人类佛教艺术宝库。

麦积山石窟的摩崖石刻佛像,集中在一座神奇的石岩高山上。整个麦积山地区群山连绵,此山单峰独立,四面陡峭,鹤立鸡群。没有裙底,忽然就在平地拔地而起,壁立千仞。麦积山呈方形,中间饱满,四周膨胀,周圆大于底部,山顶如圆形帽盖。远处望去,那样子酷似农家用麦秸垒起的一座大草垛子,所以形象地称之为"麦积山"。山的数据海拔1742米,山顶离地面142米,相当于城市40层摩天楼的高度了。
近到百米处有一处香炉案焚香供祭。站在这里看清了麦积山的全貌,丹霞地貌的绛红色,层层叠叠的石窟映入眼帘。上面的游人悬挂在空中的各层梯级上蠕动。只是这简单的一扫描,用汉语的一个震撼和惊叹形容,实在是苍白的不够。
过了国庆黄金周还好,人流稀少。据说假日爆满时,麦积山石窟景区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只能错峰安排参观。好在现代科技的帮助,环绕麦积山石窟的游览线路都在空中,用稳健安全的钢构架连接。防护设施较完备,但也是很狭窄,只能单人行进。太精美的大小石窟看编号上了几百。每座大小摩崖石窟的造像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都数的佛龛封闭着,隔着细密的丝网看,尽管采取了科学的保护办法,自然的风化与侵蚀不可避免。有的彩塑颜色脱落,有的面目模糊。我们从造像可以看出先人们深邃的联想与智慧,高超的艺术水平。
石窟造像最早的开凿时间是北魏年间。当时三国归晋之后华夏一统,没有安静了多少时间,到西晋后期囯家陷于乱局,就是历史说的"五胡乱华",造成空前的大分裂"五代十六国"。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族的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形成南北朝的对峙局面。都城前朝在山西大同,后迁往洛阳。北魏统治者贡献很大,推动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中国的石窟开凿北魏为鼎盛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都是北魏的艺术杰作。

北魏之后,西魏,北周直至隋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石窟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麦积山石窟的艺术,我们也不是专家内行,只是皮毛上的读解。游览在半空,都是匆匆而过。看着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刻像或浮雕,个个生动精彩,只禁不住为我们的祖宗叫绝。在悬空的山崖上造如此惊艳的艺术,又能长久保存至今。编号为"第013窟"的造像最为壮观。一佛二菩萨。为隋代1400年的石胎泥雕。中为阿弥陀佛爷倚坐,面如满月,法相庄严,有15米多的高度。两边是随侍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侧身站立,和蔼可亲。隋代作品,宋代又重修。真是美轮美奂,叹为观止。
游览到顶端,标明的"第04窟"是北周时期的一位大都督所造,有"七佛龛",即石崖造岀7间大殿,内有大小佛像800尊,外有天龙八部石胎泥塑。尤其是龛顶部的"薄肉塑"飞天壁画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站在那里仰望顶端的楣板上精美的彩塑与彩绘,惊叹复惊叹。可惜因地震塌掉了,只剩不大的一小片。岁月不饶人,同样物衰不可避免。
麦积山石窟核心的景点就这座山,前后逗留了不超2小时。却感到了心满意足。景区扩容的范围不小。可见当地已投资不少,建成以石窟为中心的绿化美化的国家地质公园。人文景点是真正的文化之旅。不是感官的刺激,更主要的多维的知识内容,如历史,地理,艺术等多方面的功课补充大脑,才有眼见到后心量的获得。所以游览各类人文景观,出发之前一定做点儿案头功夫。现在学习太便利,指头在手机屏上一滑,千万个为什么,百度马上指点迷津。

甘肃省的文旅第一站,麦积山石窟是精彩的开篇。天水更重要的历史文化重头戏,还有伏羲庙,大地湾遗址。
当晚住在了天水市的主城秦州区。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