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小学教育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全部小学,后将高堡小学名称改为蓝田县第九完全小学。
在整顿改造旧学校的同时,政府大力发展小学教育,以解决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石门小学是成立较早的小学,故当时招生范围很广,包括汤峪川的马塬、洪家寨、聚庆、王家𡎚、郭家𡎚、梁家𡎚、侯家𡎚、嘴头等村,和岱峪河川的蔡家坡、张旗寨、樊家坡、冯家沟的学生,皆于石门小学就读。后来各村陆续开办小学。石门小学的招生范围缩小,限于周围的各个村子。
当时因为条件所限,各村只能利用寺庙道观等作为教学场所。例如,石门小学,即由古石门镇圣寿寺改建而成。圣寿寺建于晋代,是汤峪川已知最早的寺庙。历朝修缮,解放初的布局尚属完整:上殿五间,座南面北,四个明柱没有柱顶石,直接置于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圣寿寺,土抱柱”,自古传承下来。上殿内有古钟,约两米高、直径1米,声闻十几里,钟上有铭文,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上殿前左右各有一株古柏,左前方有一眼井,井周围四株柏树。往北东西相对,各有庵间三间房,东边是娘娘婆殿,西边瘟神殿,皆是古建格式。用现在的观点看,圣寿寺就是历史文物。但由于条件和视野所限,圣寿寺被当做学校逐步改造,直到2004年学校盖楼房,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遗迹彻底消失。
不仅石门如此,聚庆小学和张家坡小学,都是利用当时的庙宇改造而成。
渠庆小学,在解放前后成立。利用马王庙办学。马王庙位于原聚庆三村三组小河以东,坐北面南,占地三亩左右。分南北两殿和两翼侧殿,上殿五间,供奉着马王爷、四郎神、药王爷、城隍爷、财神爷等雕像,高达四米,惟妙惟肖。其他殿堂分别供奉着黑虎爷、二郎神等的神像。寺内古柏参天,草木葱茏,铁铸古钟高达两米,声闻数里开外。门楼飞檐翘角,精雕细刻。办学过程中该庙逐步改造,最后于六十年代完全拆除,木料用来盖了戏楼。马王庙尚存的文物有四尊雕刻细腻的莲花石柱,现用作原聚三村四组土地庙、戏楼的石柱和聚庆小学的旗杆。
张家坡小学则是利用昙华寺(石佛寺)的残留条件办学。同治元年,陕甘回乱。昙华寺被烧毁。后村上郭、白两大家、聚集村人,集资在村西头土崖上重建三间殿庙,重新雕刻了石佛安放于此。解放后庙宇倒塌,木料被拆除,在原地办学。
高堡小学解放前就利用高堡北庙办学。解放前兵荒马乱,高堡北庙的柏树园,大殿和其他建筑,被人为焚毁。高堡并没有恢复古庙,而在原址上建校。解放后,到六十年代,小学的格局是:门房的五间厦房,后背墙为青砖和胡基所包土墙,中间一间有石门墩,宽门框和大木门,门脑圆拱形,两边砖腿子直通房顶。东西廊坊各为普通的三间厦房,作为教室。门房和厢房都是高堡北庙遗留的建筑物。
再往里,是土木结构两层阁楼,校舍和教师办公室,为民国所建。楼下前后两个月亮门,再向北是一个石台阶,数米高差的石台阶向下,往里两排新教室,六间大房东西各挎一间庵间房,皆为建国后陆续增加。再往北就是学校的围墙,围墙外是操场。厕所修建在校外西边桥头的野地里。
解放初,因为本地小学毕业生都很少,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学校主要是外地教师,本地老师较少。以石门小学为例, 1958年后,小学校长先后为罗耀斌(蓝关街道办人)、郭德廉(灞桥区官厅村人)、安德普(田家村人),教育主任先后为韩延寿(安村镇白村人)、程生堂(焦岱镇鲍旗寨人);外乡教师先后有段孝礼(孟村段家人)、刘志英(安村镇刘家坡人)、魏向文(县南人)、吕书宝(三里镇桥村人)、韩丙俭(安村镇白村人)、杨进发(渭南人)、武庆寿(华县人)、尤民扬(焦岱镇蔡家坡人)、孟志信(焦岱镇侯家碥人)、李宏斌(田家村人)、赵芝兰(华县人),属于汤峪川的本地教师有王俊孝(石佛寺人)、雷胜男(洪家寨人)、钱文孝(尖角人)、杨清秀(联丰人),本村教师仅有有崔永坤。
高堡小学由于民国时就开办,其老师来源,除了外地老师外,原来的小学毕业生稍加培训,就可以担任教师。前者如渭南的朱克民,汉中的肖茂林,鹿原的侯崇福,后者如当地的朱文涛,钱文孝,韩汉堂,石会民等。
汤峪川中最早兴办初中的是高堡村。早在1967年,高堡外地老师即撤出,学校靠本地工分老师支撑运行。1968年村里的两个小学教学点(刘家和戏楼下)搬移到小学后,即增设了“初中班”。
1969年,蓝田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交贫下中农管理,教师回原籍任教,打乱了川、原和山岭地区教师的合理分布。师资则靠本村的民办教师加以解决。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发表后,蓝田提出“读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全县完全小学开始兴办“戴帽”初中班,称七年制学校(即小学5年,初中2年)。聚庆村在村南建设了一座初级中学。其后,石门、张家坡、尖角、戴家寨、塘子、汤峪河,也先后兴办了带帽初中班。
这时各校教师都是本县人,其中民办为主力军。以石门为例,校长王志超为本村人,教育主任先后是朱文涛(骆驼岭人)、肖志勇(肖家坡人)、刘生利(孟村人);公办教师有汤志孝、汤满岐、汤学俭(汤家庄人)、张瑞康(高堡人)、藤生平(前卫镇藤家寨人)、王谋堂(前卫镇吴村庙人)、杨玉梅(联丰人)、黄恩会、王清铎、白可绪、白庭玮(聚庆人)、杨树森(孙家坡人)、权养田(田家村人);民办工资费栓民、尤新智,民办工分老师有胡淑芳、胡田英、胡亚茹、焦计堂、王忠义、赵玉厚、崔育民、焦世民、崔清锡、杨魁涛、崔恩科、惠云霞、汤巩利、洪菊养、杨少敏、崔汉勤、杨普仓等,占全部教师人数一半有余。
在小学教育尚未普及或巩固的情况下,普通中学盲目发展,教师逐级拔高,一再削弱了小学和初中的师资力量。全县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最低时为4.3%。
1978年,全县公民办教师统考,汤峪公社八所初中,及格者只有3人:杨少敏(语文),马田东(数学)、韩印民(理化)。
1984年左右,高堡在马场的新校区初建,只有一排教室和一排教师宿舍,学校大部分区域还是果园和菜地。初三学生至新校区。汤峪张坡初中则与高堡初中合并,初三年级混编成三个班,随后汤峪上片的初中学生也全部集中到了这里。
1985年后,初中完全并点,汤峪镇初中定点高堡、聚庆两所中学,其余戴帽初中全撤,恢复完全小学,归属县管。
2014年,高堡初中于村北又筹建新校,建校专项资金以外,高堡村每个小组(共12个村民小组)提供5亩地或者相应25万元的建校支助。2019年初步建成,占地50余亩,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建筑面积1.4万平方左右。高堡初中搬迁新址。
2021年9月聚庆初中合并到高堡,高堡小学迁至原初中。聚庆小学迁至原聚庆初中,小学设为幼儿园。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的生源,不断减少。以石门小学为例,1960年秋季,全县从民国的“四、二”分段制变为小学五年一贯制。文革前每个年级100多人,每学期在校学生600人有余,每年毕业100余人;文革初期小学五个年级,初中两个年级,每学期在校学生不少于700人;文革中后期,1981年后,初中实行三年制,每学期在校学生不少于800人;1985年回归完全小学,1989年,全县小学恢复“四、二”分段的六年制。学生由每级两个班,到两个小班,到一个班,到不足一个班。每级10余个学生。全校学生不足百人,几乎无以为继。
鉴于小学生人数的减少,汤峪川的小学也进行撤点。到2024年,全川保留的小学有石门、渠庆、张家坡、尖角、塘子、高堡、代寨七所小学,中心小学设在聚庆。从分布情况看,下片只有两所小学。
汤峪川建国的初小学教育可总结如下:解放初条件简陋,低年级无桌凳,坐土台台,窗户无玻璃,冬季用塑料纸糊窗子。大跃进到文革前,大力普及小学教育,生源充足;文革中,相当一部分升格为戴帽初中,生源达到最高,但质量下降;文革结束后,进行整顿,初中合点,小学多为完全小学,质量提高,教学设施不断改善,但生源不断减少。
至今,汤峪川中小学教育,也是以上片为侧重,以高堡为中心。同经济中心的上移一致。
注:本文参考了杨少敏老师部分资料,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