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诗二首
读《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
一部诗集,并非唐诗宋词
为什么牵出一串龙吟,海啸
作者不是艾青、郭小川、贺敬之
为什么惊醒秦岭叠雪的云涛
诗,在曾经丰饶,曾经贫瘠的单元里
经过火,像龙泉青瓷,终于出窑
它没有死,带着《诗经》《楚辞》的血色
带着唐诗、宋词的红艳,嵌进今天的裸体
七十八年渴望,众多诗人期盼的年轮
在长安暖暖的唐诗里,一笔勾销
沧桑或无奈构成的愁,被相遇的诗意覆盖
金秋复活的亮度,被李杜们深吻又深吻
诗,有时会被轻视与空话埋没
这不应成为认知与时间的常态
诗歌的那片风景,是文化的晴空
回望朝代,哪个能够与国风比重
哪位皇帝,能高过唐诗宋词的山峰
诗是文化的灵魂
谁无视诗的价值,谁收割的便是虚空
谁挽住诗的衣钵,谁就同历史一起颤动
金口河
那年的一月一日,是这支部队的终点
四海为家,四海没给它一段铭文
志在四方,四方没给它身后的彩虹押韵
不会忘记,是自己为自己吐出的词根
不朽的功绩,一道蓝关却跨不过去
跨过去的是一支歌,是怀旧的心语
风雨、豪情,一万里征程
苦与累,血与命,怎丈量思念的直径
家在哪里啊?它不该是天上飘洒的冷雨
不姓铁的金口河,在时光里跋涉,在山水间蹉跎
用一座博物馆的炫耀,切除了一支部队的疼
我们有家了,回家的梦,找到了最深的梦
金口河,长在大渡河的嘴巴上
一河波浪,是一河铁道兵的文脉闪光
水流的方向,就是兵魂奔去的方向
金口河的金口,述说修路人精神不尽的辉煌
两岸青山相扶,一河碧水滋润
立在山顶的丰碑,永远不会沉沦
照片由参会战友拍摄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