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魏台平,男,1956年8月生,中共党员,系中国金融作协、广东侨作联、岭南诗社、羊城诗社、江门作协等协会会员,台山市文评协会副秘书长,台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台山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在《金融文坛》《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时报》《岭南诗歌》《羊城晚报》等媒体发表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词曲赋联等作品,有经济杂谈发表于《南方日报》,曾获全国、省、地市级各类征文比赛奖项20多次,其中有七绝诗获全国征诗大赛优秀奖,2023年参加广东省老年文化协会春联征集活动荣获一等奖,2023、2024连续两年参加江门市散文大赛荣获一等奖等等,有散文作品发表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有中调词发表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华辞赋》。)
散文:
家中最后一本粮簿
作者:魏台平
去年,我告别了已居住30年之久的老房子,搬进了新居。搬家前夕,我在清理抽屉里的杂物时,发现一本尘封已久、保存仍好、1999年由台山市台城粮食管理局发放给居民的“台城居民粮食供应证”(简称“粮簿”)。考虑到杂物太多,粮簿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着这本过时的粮簿也是多余、无用了,真想把它当作垃圾清理掉。在留与扔之间,我思索再三,最后还是选择把它保留了下来,带到新居放在新衣柜的抽屉里继续保存,以作为历史与社会变迁的有力见证。
笔者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从懂事的孩提时代起,就知道家中有一本粮簿,需要凭粮簿购粮食才有饭吃!那时妈妈时常背着还不会行走的弟弟,我和妹妹两人则屁颠屁颠地跟在挑着桶子的妈妈后面,到当地圩镇的粮管所门市部购粮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家面临千疮百孔、百废待兴、需归还外债等重重困难,这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不充裕,不仅粮食紧缺,其它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同样紧缺,是中华民族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因此,国家对全民食与用等物质消费实行计划供应,粮簿(票)、肉票、鱼票、布票、肥皂票、牙膏票、单车票、煤票等五花八门的票证就应运而生,没有票证,购东西就是空谈。
生活上最重要的是粮食,缺任何东西都不能缺粮食!那年代,我国水稻产量低,随着全国人口的逐步增长,粮食供需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上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凭粮部或粮票到当地粮管所购粮食。笔者当时正是学生时代,印象中每月不足10公斤的粮食指标,且这些粮食指标不全是供应大米,而是要搭配相应比例的面粉、高粱粉、黄豆等五谷杂粮。缺粮、吃不饱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家庭只能自己想办法购买些番薯、芋头或开荒僻野山地种植一些木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作为辅粮,以解决主粮大米不足的矛盾,伴着国家度过那个艰辛的岁月、艰苦的时期!
那年代的粮簿,每户一本,内有12个月的购粮记录,按人口、按岁数大小、按劳动工种和岗位配粮,若当月有未购完的粮食指标,可积存到下月购买。每年初,各家各户需到粮管所门市部更换粮簿,收旧换新。学生时代,我经常利用放寒假的时机,替父母承担家庭更换新粮簿这项重要任务,因此,对粮簿的情结尤深,觉得它是我们一家五口人的命根子、生活的保障,对其格外的珍惜、挚爱,谨慎地保管。
粮簿,一年又一年地更换,时刻伴着我家的生活,记录我们成长的经历。八十年代中,我结婚一年后女儿也出生了,因工作需要,1987年,我从乡镇基层营业所调上了农业银行县支行工作,我们一小家三口人的粮簿就从大家庭的粮簿中分割出来。在此10年间,我每年初都到台城粮所更换新的粮簿,三口人的核定粮食供应数每月共40.5公斤,其中我和妻子各15公斤,女儿是中学生供应10.5公斤。直至1999年更换了这本粮簿后,此后粮食管理局再也没有张贴告示通知居民前去更换粮簿了,于是,这本粮簿就成了家中最后的一本粮簿,弥足珍贵。
那年代粮食紧缺,国家对全民实行计划供应,皆因水稻低产。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饱饭问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当时的农业专家袁隆平就承担起重任,研制出杂交水稻,并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并使之逐年高产、丰产。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东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户政策在农村大地广泛推行,各种限制与束缚生产发展的障碍被排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热潮高涨,放开手脚大量种植杂交水稻,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大量增加社会各类商品供应,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好转,全国粮食实现稳产、高产,各类商品也日益充裕,基本扭转了缺粮的局面。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兴旺发达,经济持续向好,粮食多年来继续实现稳产、高产、丰产的局面,国家粮食储备已充裕,社会各类物质也充裕,供需平衡了,于是粮食市场逐步放开,城乡大街小巷的米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城乡居民可自由选购粮食,再也没有必要对各类生活物资、消费用品实行计划供应。因此,包括粮簿(票)、肉票、布票等在内的几十种票证,也就销声匿迹了。
取消粮簿,全国人民是最大的收益者!这标志着全国人民从此进入吃饱饭的新时代。每当我们一日三餐吃饱、吃好、变着花样吃出特色饭菜的时候,总会想起国家英明的改革开放政策及时出台,如春风吹拂人间,似春雨滋润华夏大地;总会怀念“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为使全国人民能吃饱饭,他为粮食增产而呕心沥血、无私奉献、长年累月屈身田间地头搞水稻研究的高尚情操!
家中最后一本粮簿,成了我人生的记忆、家中的宝贝、暖心的收藏、幸福的源泉、教育后代的传家宝!
家中最后一本粮簿,也是时代进步、历史滚滚向前发展、华夏日益繁荣昌盛、国运昌隆、国强民富、安居乐业的有力见证!
家中最后一本粮簿,更是城乡人们获得感增强、幸福感持续、安全感提高的新时代最显著标志!
我愿永远、暖暖、珍爱保存这最后一本粮簿,让它长久陪伴我的终生,真情演绎时代的变迁,时刻书写家国的情怀!(2000字)
版面设计: 君君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致谢!)
编辑寄语: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作品,您的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欢迎投稿,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与我们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分享生活的点滴。请将您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故事创作成诗文发送至微信wxid_cefqlfgd8gj022,本平台阅读后将筛选优秀作品发表,让更多读者分享拜读。期待您的精彩来稿,期待与您共享思想的火花!让我们一起创造更多的文学价值!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好友,并点击关注本平台,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