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触及到吕建德先生《我与竹子的情缘》这篇文章,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由竹子编织而成的诗意世界。作者吕建德先生对竹子的热爱,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读者的心田,带来无尽的感动与思索。
自幼喜竹的吕建德先生,与竹子之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缘分。见到生长的竹子便要凑上前观赏抚摸,这份对竹子的亲近之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敬畏。家中常养盆竹,不仅是为了赏阅,更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在喧嚣的尘世中,竹子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一种宁静与高洁的象征。
竹子的形状和颜色固然令人喜爱,但更让作者赏识的是其高洁正直、不畏风霜的品质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气节。这种品质和气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美德。竹子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保持坚韧的姿态,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吕建德先生
吕建德先生六岁习书法,十二岁学笛子,笔杆和笛子均由竹子制成。竹君将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艺术之路的重要伙伴。书法与笛子,一静一动,皆与竹子有着紧密的联系。书法中的笔势如竹之挺拔,笛子中的音韵如竹之悠扬。整日里笔不离手,笛不离口,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人敬佩不已。
在绘画方面,作者对竹子也有着独特的感悟。起初喜欢郑板桥等人画竹,后见到董寿平先生笔下的竹子,激动不已,有了想抺上几笔的情怀。“能于同处求不同”,作者画竹的特点是以碑入竹,印证了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的说法。这种创新的绘画方法,体现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探索。竹子千姿百态,作者认为能抓住竹子的神韵,也就抓到了其灵魂。这种对神韵的追求,超越了对表面形式的描摹,使作品更具内涵和深度。
兴来写上几笔竹,再以大篇幅题上咏竹的词句,诗竹合壁,交相辉映。这种创作方式,将诗歌与绘画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咏竹的词句,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学价值,更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赞美之情。诗与画相互映衬,共同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爽气和满足感。
《我与竹子的情缘》不仅仅是一篇个人的感悟,更是对竹子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坚韧的精神和优雅的气质。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绘画,到现代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竹子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琐碎的事务,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滋养。而作者与竹子的情缘,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之美,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韧的精神。竹子的品质和气节,能够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同时,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书法、笛子还是绘画,作者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探索和创新。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不仅丰富了作者的人生,也为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抽出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艺术之美,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我与竹子的情缘》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深度的文章。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对竹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竹子”,与之结下深厚的情缘,从中汲取力量,追求美好的人生。
(清风)2024.10.17于穆如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