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逸趣·宋俊忠《西江月·竹庐》赏读
天 琮
西江月·竹庐
宋俊忠
翠岭云烟缭绕,竹庐静谧峰巅。
鸟啼花落自悠然,风动枝摇声远。
枕月卧听泉响,披星闲看林川。
心清何患世纷烦,沉醉山居梦暖。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画卷中,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往往被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著名诗人、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先生的《西江月·竹庐》恰似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引领我们在忙碌纷扰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处心灵的栖息之地。这首词以清新雅致的文字,绘就了一幅恬淡宁静的山居生活图卷,不仅展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操,更传递出一种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
首句“翠岭云烟缭绕,竹庐静谧峰巅。”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翠绿的山峦笼罩在轻纱般的云烟之中,一座质朴的竹庐静静地坐落在峰顶,与世隔绝,宛如仙境。这里的“翠岭云烟”与“竹庐峰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原始美,另一方面突显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超脱。这与唐代“诗佛”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描绘清新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隐居氛围。
继而,“鸟啼花落自悠然,风动枝摇声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山间的日常景致。清脆的鸟鸣、飘零的花瓣,随风轻轻摇曳的树枝,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从容。这种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关注与欣赏,恰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他并非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完全融入了这个生态环境之中,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这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鹿柴》)”。这些诗句均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微妙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他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进入下阙,“枕月卧听泉响,披星闲看林川。”诗人夜宿山中,仰望星空,耳畔萦绕着泉水潺潺的声音,身侧环绕着茂密的树林与蜿蜒的溪流。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人忘却尘世烦恼,沉浸在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丽之中。这里,“枕月”、“披星”两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宇宙星辰的崇敬与向往,体现了他渴望与宇宙自然达成深层次沟通的愿望。诗中所体现的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与王维诗歌中常见的“禅意”相契合。
结尾句,“心清何患世纷烦,沉醉山居梦暖。”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所在。在诗人看来,只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安宁,即使外界风云变幻,也能做到宠辱不惊,超然物外。这种“心清”状态的达成,正是得益于山居生活的滋养与熏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切世俗杂念似乎都变得遥远而不真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源自心底的满足与幸福。诗人以此结束全词,不仅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无比向往,也寄寓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许与憧憬。
从描绘自然、情感表达、艺术追求以及精神内核等多个维度看,宋先生的《西江月·竹庐》与王维的部分诗歌所展现出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两位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敏感捕捉、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对于超脱世俗束缚的精神追求,跨越时空,产生了共鸣,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永恒的诗学典范。
综上所述,宋俊忠先生的《西江月·竹庐》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佳作。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现代文人对于古风雅韵的深情回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宁静的不懈追求。这首词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呼唤,它启示我们在忙碌之余,不妨放慢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去追寻那一份遗落在喧嚣都市之外的纯真与美好。
写于2024年10月16日/甲辰九月十四晚

作者: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现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山东老年大学燕山校区书画协会副会长,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附:原玉

西江月·竹庐
宋俊忠
翠岭云烟缭绕,竹庐静谧峰巅。鸟啼花落自悠然,风动枝摇声远。
枕月卧听泉响,披星闲看林川。心清何患世纷烦,沉醉山居梦暖。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