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举人庄经典传唱人的故事
李冬梅
金秋十月,国庆七十五周年,回到家乡,看到庄里街道晒满了金灿灿的棒子,个人家门口也是粮囤矗立,更可喜的是南坡里那金黄的玉米长城,处处充满着现代化农村丰收的场景,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生产章丘大葱、龙山小米、厚植龙山文化的村庄,文武举人庄——西李。

家乡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老街胡同打开了我儿时的记忆。西李村不大,五六十户人家,原有两条街,一条前街(关帝庙街),一条后街(举人街),现在,有住家将家盖到了临公路,这无形又多了一条沿公路的街。我去后街,看到举人的家已经安装了体育器材,变成了健身广场。关帝庙后来扩展为西李小学,现在是住家。邻里的大门有些改变了朝向,但是邻里相依相伴相守相帮一家亲。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禁让我想起胡同里那些经典传唱人。流水有源、树木有根。

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从山西迁民于山东,举人庄的始迁祖从河北冀州直隶枣强分发迁来,历经24代,枝繁叶茂,人繁丁盛。明朝大移民,朱元璋把有文化有技能的人,迁到遍无人烟的山东各地,为当地的繁荣发展实现了新质变化。能文能武的始迁祖,在此定居栖息,初到异地,人地生疏,万事皆难,日出垦荒耕田,日落宿于茅屋,艰难辛苦,勤劳度日,发奋多年,子孙成人,人丁兴旺,聚财置业,逐年壮大,遂立庄李家庄。始迁祖为了续接前宗,让子子孙孙知道前后脉络,不忘从那里来,尊祖敬宗,代代相传,为他的子孙立下了24字辈谱,在他十四代子孙之前,清朝末年出了个文武举人,有说是李振刚的,有说李士祜的,也不知道名和字是不是一个人,只有从族谱或国家档案馆查对。从此李家庄的村名就响亮了起来,外人走到这里,就喜欢说文武举人庄了。作为李家庄的后代,也不忘举人庄带给李家的荣耀,也向前辈学习,发愤图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的后人中出了许多能人轶事。但是,今天咱就说说在解放前后的两个拉呱讲故事的人,讲的不管是演义还是神话还是小说,都是经典故事。
顺便说一下,在举人庄这个50多户人家的庄子里,就有20多人做过教师,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也有在解放前做私塾先生的,也有夫妻是老师的,也有姊妹是老师的,也有一家出过四五位老师的,李恒玉(私塾先生)、李绍财、李绍娥、李恒学、杨凤华、李绍典、李绍娟、李绍信、李召(知道大名的记在这里)……以及后起之秀,三尺讲台上,演绎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人生美好,步步都是精彩故事。举人庄有着尊师重教、虚心向学的优良传统。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再说一说庄里的私塾。我的曾爷爷李凤河是个木匠出身(兼泥瓦匠),聪明好学,家里房子都是他和高祖爷爷建的,房屋不大,房梁卯榫结构,都是我曾爷爷的技艺,家里的大车、织布机、纺车、出豆腐家什、烧火做饭拉的的风嵌等木器,都是曾爷爷所做,传到我奶奶使用到老(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说是最得手的,透出老爷爷一手的好木匠活。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曾爷爷给后人留下一本论语,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个识文解字的文化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奶奶师顺成不管生活多么坚难,都供父亲读书,而且萌生建学校的想法。奶奶娘家临街做水食,她嫁给爷爷后,看一家人没有挣钱的门路,便带动家人开了个“双盛永”馍馍店,卖馍馍绿豆丸子,爷爷李景武呢,会做鞋,出远门在曲阜泰安济南一线做鞋瓠子。加上奶奶纺线织布,日子渐渐富裕,1927年,就在庄东头的园子里盖了五间北屋,做了私塾房,有先生教书。后来日本鬼子侵略,扫荡战乱不断,来回拉锯的兵爷多,又大旱,吃的多不给钱的多,也就做不成了,私塾的老师也走了。奶奶既孝顺又懂礼仪,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纺棉花织布第一能手,做的一手好饭食。奶奶虽不识字,背论语、知礼数,讲究家教,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时,奶奶说,拜拜孔圣人,才能上好校。奶奶讲的故事,都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文圣人的论语,武圣人关公的忠义仁勇,李闯王的故事。做买卖讲究实诚、童叟无欺。奶奶很是善良,老实本分,安分守己,宁愿自己吃亏,也礼让他人,教育后代做人遵规守矩,好好念书,好好做事。
拉呱讲故事,就不得不说一说我家对门的李景义爷爷(1922年11月—1969年8月),烈士。牺牲前为沈阳市交通局党委书记。1969年8月18日,沈阳市新城子拉塔湖抢救生命财产牺牲。 景义爷爷出生在中华民国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军阀割据混战,1926年——1928年发生了北伐战争。等他长大点,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四五里地、七八里地就是一个日本鬼子据点,鬼子经常进行扫荡,无恶不作,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百姓生存状况十分恶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觉醒的中国人民开始奋起反抗,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读了很多书,看到庄里苦瓜爷爷这些革命志士的英勇无畏,接受了许多先进思想,更受军官哥哥李景仁革命进步的影响,弃笔从戎,参军救国。
据村里老人们回忆,景义爷爷自幼聪明好学,记忆力超强。在上校时,老师还没讲,他先会了。老师讲课他睡觉,老师讲错了,他就醒了。以前听说这样的天才都是从书上看到的,不料想,在我们举人庄,就有好几个爷爷是天才,只是生于乱世。据说他家里好多书,他早看早学早知道了。有一次他去给马彭村富人家打工,就在地里跟长工、短工们拉呱,长工们本都认了命,大都是文盲、不识字,这个爷爷就给他们讲《水浒传》梁山好汉108将的英雄事迹,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反抗压迫、起义造反,讲的绘声绘色,打工的人们都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听英俊少年讲,沉浸在故事里,活也不干了,好像自己也腰杆直了起来。东家一看后,也不想得罪举人庄的人,多给了他一些钱,我这里用不了这么些人,去别处看看吧。就是这个爷爷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后来解放了,在东北于家屯航空司令部工作,保家卫国。1960年我父亲去沈阳中央第一民警干校学习时,曾去看过景义爷爷。他严格纪律,工作认真,从不松懈马虎,当时正在防范美国毒气战。国家安全、人民安全是第一位的。后来这个爷爷就转业沈阳地方工作了。再后来救人牺牲了,成为革命烈士。
这也许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夏纳凉时节,胡同里的四兴(李景英爷爷)奶奶每晚都会给我们这些小孩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或者一些劝人的方,教育人要善良或要有出息,理想的追求,用德化人,诠释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奶奶眼睛不好,身材中等,略显瘦高,缠着小脚,穿着整洁,为人和善,没有闲言碎语,满脑子都是故事,会讲牛郎织女、樊梨花等许多故事。那披着牛皮的牛郎挑着一对儿女,上天上追织女的画面又呈现在眼前,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一条银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向往,只有农历7月7的晚上才能会面,就有了听故事的小孩子,7月7的晚上不睡觉,等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樊梨花是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文武全才、美貌绝伦的大唐奇女子,归顺大唐,登坛挂帅,南征北战,助丈夫薛丁山平定西番叛乱,相助薛刚复唐。记忆深刻的就是《三休三请樊梨花》,一霎腾云驾雾来了,一霎腾云驾雾走了。让听她故事的小孩都梦想有腾云驾雾的好武功,也去报效国家。有一回,我睡过了头,赶紧跑着去屋后听四兴奶奶讲故事,没有看见地上躺着一只狗,便一脚踩在了狗肚子上,立马脚腕上鲜血直流,狗的主人,剪下狗毛,烧焦后,敷在流血的狗印处止血。直到现在,深深的狗牙印,清晰可见。那时候,被狗咬后,没有防疫针打,都是土方子。四兴奶奶讲过很多经典故事,这或许就是多少年来,在民间普遍传承的无形精神遗产,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这次国庆回家,本家的哥哥记得四兴奶奶讲的故事:大刮风、二福楼、三铁脖子、四毛头、五长腿……九撅嘴、十补天。可能说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不足吧。我们已经记不住故事的全部了,只是在那缺少书籍的乡下,业余就是搂柴火、抓拃子、拔猪草、喂兔子、干农活,听四星奶奶讲故事,数着天上的星星,不知不觉在她怀里进入了梦乡。
在文武举人庄,会拉呱讲故事的人,数一数,真不少呢? 一代代文武举人庄人,产生着一代代故事。或口口相传,或文字记录,无处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自信。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