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一座山脉的历史与传奇
作者:陈希文
横亘中国中部的巍巍大秦岭,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是山中之山,群峰之首,人称“父亲山。”它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中华民族的龙脉,滋润哺育着华夏民族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它是历史的经典,卷帙浩繁,记载着曾经的辉辉,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它不仅是地势独特、风光秀丽的一座青山,更是胸怀博大、赋予灵气、展示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奇山。在它漫长久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演绎着时势变迁、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众多历史故事,也使其具有更多的传奇色彩,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巍峨屹立的秦岭,峰峦叠嶂,气势磅礴,虎踞龙盘华夏大地的中央。让我们先来了解秦岭久远的历史吧。秦岭成因的说法众多,但趋于统一的说法还是板块碰撞说。据地质学家研究,秦岭的诞生与地球的地质历史密切相关,它形成于地球混沌时期。大约在7至10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开始相互作用。秦岭地区曾是海洋环境,沉积了厚厚的岩层。在地球的运转和内部力量的推动下,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发生了相向移动的俯冲和碰撞,岩层被挤压和变形,断裂下陷,海底火山灰堆积,地壳隆起,成了山脉。这一过程涉及大量的地质活动。在多板块的共同挤压下,秦岭遭受了多次陆内造山的叠加和改造,发生了岩层的褶皱和断层,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地貌特征。可见,秦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过程。涉及海侵沉积、板块碰撞、陆内造山等多个阶段,不仅是自然力量运动的结果,也是远古长时期演变的过程。秦岭地质的形成,揭示了大自然的密秘,也对中外地质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了秦岭的形成,领略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更须了解秦岭地理的独特作用及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秦岭地域上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为界,西止于嘉陵江,东西约400公里。位于陕西宝鸡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山高3771.2米。是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南的界山。广义上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丶陕南,东至鄂豫皖一一大别山,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东西长1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
中国的山脉众多,为何称秦岭为“父亲山”?与其它山脉相比,秦岭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中华文明“龙脉”的象征,是中国的“中央之山”,地圣之山,文史之山,宗圣之山,水源之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地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它不仅是中国南北的界山,还是南北地理丶气侯、资源的分割线,对南北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为界,冬天阻挡寒流南侵,夏天阻挡湿润海风北流。因而岭南多雨湿润,岭北干旱少雨,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布局。秦岭又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如渭河、汉江、嘉陵江等,通过这些支流,秦岭水源不断地流入黄河、长江。这种对国家水资源的重要贡献,使得秦岭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此外,秦岭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古代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多次阻挡了外敌的入侵,保护了中华大地的安全。如蒙古帝国攻打南宋时被秦岭所阻,日夲侵华期间秦岭的战略防御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说,秦岭就是华夏大地的保护神,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吉祥、博大、勇敢、坚強、安全和无穷的力量,护佑着天下的稳定。它又像慈祥的父亲,总是关注呵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滋养和温暖。
一座秦岭山,半部华夏史。秦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秦岭从地理上不仅是重要的天然屏障,从历史演进中也是许多朝代建都的理想之地。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中原建都,秦岭为这些王朝提供了丰富的資源和战略纵深,辅佑庇护着江山社稷稳固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像人们熟知的秦王嬴政,他认为“秦为天下之脊,南山为秦之脊”,利用秦岭的地理优势,阻隔外敌入侵,倚关中平原沃野,富农強兵,采取废分封、设郡县、崇法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一系列政策,横扫六合,实现一统,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他自封为始皇帝,死后又葬于秦岭的骊山,依偎在秦岭的怀抱之中,似乎在阴间还欲掌握天下的龙脉,得到秦岭的护佑。又譬如秦朝末年的楚汉战争。随着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项羽和刘邦成为两支反秦的主要武装力量,他们为争夺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楚汉战争。刘邦利用秦岭南麓的汉中沃野,养兵蓄锐,屯积力量,启用“初汉三杰”的高超谋略和军事才能,麻痺骄横跋扈的项羽,“明修栈道,暗渡陈仑,”率先攻入咸阳,打败了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夺取王位,建立了西汉政权。历史上借秦岭发迹成事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歧山,率兵北伐曹魏。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忠君辅汉、鞠躬尽瘁的才能和精神永流人间,死后又葬于勉县的定军山,堪称后世敬仰的万世之师。
秦岭这块风水宝地又是先贤名人的隐居之地。像人们传播的姜太公钓鱼,就在秦岭北麓的渭河南岸;太上老君李聃曾在秦岭著《道德经》,成为道教的创始人;秦末有名的隐士“商山四皓”,周术、吴实、崔广、唐秉在秦岭修炼黄老之术;被人们誉为“西汉第一谋士”的开国功臣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后隐居秦岭南麓留侯镇,后人在紫柏山建了张良庙以纪念……。这些先贤、名流纷纷来此隐居,引发了笔者的深深思索。说明此地非同一般,天时、地利、人和,既享日月之光辉,又汲天地之精华,还得人脉之宽广。是人生向往的好去处。
“龙脉”晟大,庇荫万世。考证几千年的封建史,历代帝王生前倚仗秦岭的地理优势,汲取秦岭的灵气、霸气、圣气和神气,运筹帷幄,腾云驾雾,求得天下安宁。甚至死后也看重秦岭的风水,在此修建诸多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以福泽后世。民间有“八百里秦川,十万座古墓”之传说。正象我们熟知的龙脉上埋葬的主要帝王陵有:骊山的秦始皇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唐玄宗李隆基在渭南蒲城的泰岭……。
据文史資料显示:陕西帝王陵有79座,仅关中唐帝陵就18座。还有许多流芳百世的王候将相死后也埋在秦岭,享秦岭之光,托秦岭之福,倚秦岭之佑,以求后世达官显贵。这真是“秦岭宝地风水旺,陕西地方埋皇上”的应验。
秦岭,以秦朝的建立而贯名。作为华夏的龙脉,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奇的传说。流传甚广的有秦岭十大传说,如太白山的传说、华山仙女湖、终南捷径、秦岭神树等。还有崇文塔佛像救女孩、秦岭村庄神秘消失、白化生灵污染、龙脉与盘山巨蟒、太上老君座驾等等。这些事件和传奇,既有文化韵味,又神密莫测,也无法考证,今日不必为此费神。笔者以为,这些传说也好,神话也罢,或反映着人们的精神向往,或显现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我们应以历史的、变化的、发展的、科学的态度对待之。
2024年10月17日于渭水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