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养老(散文)
作者:季志林
拙作《重阳时节说养老》在《世界文学》公众号刊发后,引发了广大文友的热切关注,连日来,有人打电话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也有人发微信谈自己的切身感受,还有人对农村办敬老院提出具体建议。总体上看,朋友们对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非常关心,其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深入透彻的分析,不仅使我受益菲浅,同时也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写《重阳时节说养老》时,我并没有想到更多,只是在老年节到来之际表达了对农村老人生活的关切,当然包括对其养老的担忧。因为篇幅所限,没有讲到养老问题的全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之所以着重强调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是因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这些40后、50后乃至60后们,曾经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年龄大了,有的行动不便,有的体弱多病,还有的甚至生活难以自理,假如生病,身边无人照管,更是倍加凄凉。去年,我们村有一个72岁的老人,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老伴帮他们带孩子,撇下他独自在家。一天晚上12点左右,他突感不适,立即给儿子打电话,说他脑子发胀胸部难受,话没说完人就不行了。儿子在电话那头预感不好,急忙给村上人打电话,立即有几位邻居迅速赶到,但是家门关着别人进不去,大家又是找梯子又是用锯条锯门闩,几经折腾,失去了抢救机会,等人们进去,他已停止了呼吸,一个曾经对生活寄予了无限希望的人就这样不声不息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临了,邻居们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几件像样的衣服,只好连夜到赵镇街道敲开寿衣店的门给他买了一套寿衣。幸亏他临终前给儿子打过电话,否则谁能知道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所以,我这篇文章作为引玉之砖,希望能把各级政府领导敲醒敲明白,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了,否则,这样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重演。
关于养老的主体,我在前文中提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坚持居家养老和抱团养老相结合。凡是身边有子女的老人,无论从道义上讲还是从法律角度讲,其子女都应自觉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有文化有头脑的年轻人都进城工作了,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者,他们都会逐渐老去,对于身边无子女的“空巢老人” 来说,儿女们肯定无法长期陪伴他们,能进入敬老院应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否则,今后的生活无疑会十分困难。
为什么提出由政府安排建没农村敬老院?其一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符合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其二是中央反复强调要通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而解决养老问题本身就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工作。其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落实农村振兴大政方针的具体措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不是空喊几句口号,如果连养老问题都解决不好,必然会让农村广大群众感到失望。其四,各地政府有这个能力。近年来,不少地方为了出政绩,树形象,添亮点,不惜投入重金搞了一批形象工程,但对民生问题则关注很少,对此,广大群众是有意见的。如果我们把搞面子工程的钱用来保障民生,譬如在各村兴办敬老院,以解“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岂不是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实这项工作由政府组织实施并不是很难,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的体制优势决定了这一点。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他们负有教育引导村民依法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对各家各户的情况十分清楚,完全可以厘清哪些人可以居家养老,哪些人应进入敬老院,这样,敬老院建多大,怎么建就比较清楚了。如今不少村因农民进城务工空置着许多房屋,或买或租,因地制宜,稍加改造即可成为敬老院住址,当前许多年轻人发愁就业难,如果从中选拔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尊敬老人的同志进入敬老院工作,岂不一举两得?
至于我在文中提到防止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机构,也是出于对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考虑,需要入住敬老院的人基本都是弱势群体,要拿出足够的资金支付较高的养老费用肯定有难度。所以农村养老院应办成公益性机构,采取本人自愿,主动申请,村委会同意并上报,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方式,所需经费可由个人缴纳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比较切合实际,既能让老百姓住得起,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企业中的有识之士若愿意慷慨解囊支持公益事业,我们当然欢迎。然而一旦敬老院成为经营性机构,资本的趋利性很容易改变我们的初衷。这些年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收费高的问题已经让许多人不堪重负。据我了解,近期农产品价格低迷,粮价已下滑到二十多年前的水平,种粮农民增收困难,农村老年人大都经济拮据,入不敷出,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入住费用。我们不能再让农民受作难了,所以农村敬老院应该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由政府统筹安排。
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许多地方称为康养中心)在城市社区却完全有可能。一则40后、50后及60后的退休人员中,独生子女较多,一对夫妻既要赡养四个老人,又要上班工作,还要管教自己的子女,他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因此,他们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将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入康养中心。如果康养中心能和医院联合的话,担负起临终关怀的义务也很有可能,这样做,老人少受折腾,对其亲属也是一种解脱。二则城市退休人员有养老金,多数子女都有稳定的收入,完全能够住得起。即便是经营性机构,也必须强化其服务功能,强化对康养中心的监管,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强化尊老意识,规范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让老人们住得舒适,过得开心。
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既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坚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认真抓,用心管,这项工作一定能成为得民心,暖民意的幸福工程。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