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览胜
仇育富
景德镇的旅程计划女儿早在一个月前就已拟定,但在临行前几天老腰有点不听使唤,直到出发前一天我让小徒照着我的手法将相关腰肾的经络疏理了一遍,这才戴上腰带小心出游。
在高铁站巧遇好友夫妇,他们去苏州,我到上海转车,正好坐同一时刻的高铁。谈及旅游,他们夫妇感慨道:“还是自驾游好,自由选择,不赶时间,也不要担心出门的衣服带多带少,碰到好的景点随意可改变行程计划。”
旅游就该如此,古人寄情山水时没有现在的交通条件,他们大多是用一双脚去丈量名山大川、锦绣河山,以慢生活的节奏去细心感受自然的美妙之处。今天则不同,出门打的,外出乘高铁,一路上透过高速行驶的的车窗向外欣赏一掠而过的各地不同地貌、不同风景,下车后体验一下不同地区的不同气温,整个旅程就按着事先做好的功课按部就班地进行,你可以错过任何一个不明白的景观,只要你事后到网上去查找,就能帮你把课给补上。这就是现在与过去的不同,时代在变,一切都在往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向变化着。
下午三点多我们到了景德镇下车,给朋友发了个位置,上面显示为浮梁县,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地处确是浮梁,是景德镇下设的一个县。浮梁早在唐代便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白居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描绘出这一地区茶叶贸易的盛况。
第一站我们先去事先预定的旅店,由于旅店的门头太窄,在一排门店里并不显眼,找了好一会才看到。
进入旅店,里面充满了瓷都元素,店堂里到处陈列着破旧的陶瓷制品,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瓷都文化气息。我们的房间在四楼,木质的台阶拾级而上,房间是标准间,干净整洁,房间也只有一百多元一个晚上,我们将在这里住上3晚,然后去高铁站附近住最后一晚后离开这座城市,相比在国庆期间这样的房间已经是很便宜的了。
我们将行李放在房间里就轻装出门了,在外面吃了点当地的小食,有一种点心是油条上沾了些芝麻粉和糖,很好吃,外孙跟外婆视频,把吃的食物都拍给外婆看,说这油条真好吃,要省一根油条带回家给外婆吃。他还真的用餐巾纸包起半根油条放到我的包里。
吃好后我们去了御窑厂。远远看见御窑博物馆里面的有一座塔,据说这叫大圣宝塔,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塔只能远观,没有开放,御窑厂外面有古窑遗址,天黑后看不太清楚,只能借助灯光参观室内,古窑遗址是古代制窑的场所,每个布局都有文字说明。我们在御窑博物馆内走马观花粗略地看了一遍,近九点我们便回到房间,准备明天上午按计划参观中国陶瓷博物馆。
第二天上午九点我们来到中国陶瓷博物馆,在一楼看的时间最长,一楼人不多,只有零星的几个人。我一处处仔细观看,发现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以及景德镇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远销欧美各国的历史,这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2万余件,特别是近现代和当代景德镇陶瓷精品是景德镇陶瓷馆独有。在这里我了解到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是一条通向东欧、地中海向阿姆斯特丹不断延伸的一个贸易网络,涵盖了欧亚和北美,促成了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这个网络里输送、流转,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那些曾流传在海外多年的归来陶瓷,每一件陶瓷制品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件陶瓷的回归对研究中国陶瓷的历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隋唐以来,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日臻进步成熟,海运便捷,大量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输出海外,这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出域外的三大商品,但是丝绸和茶叶都是消耗品,瓷器虽然也因易碎有所损失,但也因材质坚实而得以大量保存,成为了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物证。与其说是海上丝绸之路,还不如说成是海上“陶瓷之路”。景德镇陶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成为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的商品,世界通过景德镇陶瓷了解了中国,中国也通过景德镇陶瓷将自己的文化输送到全世界。因此景德镇是一座“世界最早的工业城市”,这便是景德镇人引以自豪的历史缘由。
在一楼展厅我看到一只“盖涅雷斯·方特希尔瓶”,这可能是已知最早抵欧的中国瓷器了,这只影青瓷瓶数百年间辗转于贵族和皇室之间珍藏。从展厅展出的许多带有西方式色彩的陶瓷制品上我发现了一重大秘密,并为之激动不已:西方人将中国景德镇陶瓷引进之后都惊叹其是一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视之如珍宝,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有机地揉入了西方文化,这就使得东西方文化第一次得到了互补。你看那些归来的陶瓷制品,一看就知是中国的,但它的装饰却增加了许多西方元素,他们拿回去加了瓶盖、添上把手、装上底座,在陶瓷制品的周身还镶入铜质饰件。当你明白中国陶瓷给世界文化曾带来那么大的影响,你能不为自己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吗?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一幅意大利14世纪的油画《诸神之宴》,画上诸神手中的青花瓷盘体现了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的尊贵定位,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的瓷器应该是早在14世纪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了。
通过一幅幅文字和图片的介绍我由远至近了解到景德镇因何独享陶瓷之都的声名,通过了解得知景德镇原本就具有得天独厚的陶瓷生产自然条件,丰富的矿产、发达的水系、自然茂密的植被加上马尾松燃烧火焰长,成为天赐的条件,也成就了景德镇辉煌的制瓷历史,由此形成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通过“过手七十二”道工序,匠人们才将这些陶瓷精心打造出来,成为千年不朽的珍品。
景德镇,这座以单一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陶瓷博物馆第一次听到对“China”一词的解说,原来这个代表中国的英文名词竟然与景德镇瓷器紧密相关。随着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欧洲人得知是江西一个名为“昌南”的小镇上制造出来的,便惊呼“昌南”二字,由此便有了与之谐音的“China”一词。而景德镇的名字则是来自于明朝景德年间的规定,所有陶瓷制品都要标上“景德年制”字样,随之便有了景德镇的专属名字。
我们在一楼花的时间最长,同时庆幸自己所选择的时间节点正确,如果赶在国庆游人最多的时候来,可能这里早就已是人挤人了,而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地参观,随意地停留、回看。在参观了其他展馆之后我觉得只要将一楼里的展品及介绍了解了就已能把握到其精华了。
第二天下午我们去了陶瓷一条街,那里的展品一样是精美绝伦、大开眼界。整条街面上的店铺都在经营各种各样的陶瓷制品,档次不同,价位不同,只要你想要购买,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陶瓷物件。
我们在一家体验馆内让外孙体验了一把,自己制作陶瓷,然后由店家烧制成型,约一个月左右快递到家。这样的体验有意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迎合他好动的个性特征,制作成成品后让他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这样的陶瓷只属于他自己的,定会格外地珍惜。
在欣赏各种陶瓷商品的时候我们再三交代外孙:“陶瓷商品易碎,有的商品很贵,千万别用手去摸,别去碰瓷。”在一家陶瓷文创商场我们在一家店里看中一套杯子,外孙用手去拿,整套瓷杯放在包装盒中,他抽出其中的一只杯子,包装较紧,用力抽出来后把握不住,摔在了地上摔碎了,他可能是想起了我们一再交代他的话,不知道要赔多少钱,顿时吓哭起来。店家上来将碎片扫掉:“没事,不贵,就算15块钱吧。”我们也安慰他。随后我们就在这个店里淘了不少陶瓷杯子和碗,价格都挺便宜的,也觉得赔人家这点钱并没有吃亏。
在陶瓷博物馆就有开盲盒的活动,当时没在意,后来又在一家店铺看到有许多盲盒,便花了30元鼓励外孙自己选一只,结果他开了一只鸡缸杯,据介绍,世上仅存的少数真品鸡缸杯的最高拍卖价达到了2.8个亿的天价,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为了取悦年长他17岁的万贵妃着意烧造的。外孙有了这只文创鸡缸杯感到非常的骄傲,立即给爷爷奶奶视频展示。
第三天上午我们去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这里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游客都喜欢来这里,从大门进来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窑神塑像,陶工童宾投身窑池勇于献身的精神使得他被后人奉为窑神。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可以穿越时空,观历代神奇古窑,探寻“千年瓷都”的魅力所在。在这里我们可进入各种式样的窑中去观看古代窑工如何烧制陶瓷制品的,窑形有龙窑、馒头窑、马蹄窑、葫芦窑、龙缸窑等,窑有多长,烟囱就有多高,这个比例是有严格要求的。窑外用木材堆成像房屋一样的柴堆就是最适合烧窑用的马尾松,据介绍,烧窑时使用马尾松为燃料,需要烧制24-36小时,平均每立方窑内需耗费1吨松柴,一口普通的窑要消耗40吨柴火。先将土坯堆放进窑内,再将外面的门用砖头封上,烧窑的过程中是通过窑门上的两个洞观察里面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窑火的温度,有白色、有蓝色、有紫色,温度过高会炸膛,不能采取瞬间降温的办法,而是要在阁楼上的柴火堆上加水、增加湿度来降温,等炉火的颜色到了所期望的色彩就是最佳温度了,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整个陶瓷制品烧制的过程。古代烧窑都是凭着代代相传的经验,没有今天的高科技,现在烧窑早就不再用柴火来烧了,炉火仅靠一只温度表就能随时观察它的适时温度了。
这座陶瓷民俗博物馆内所陈列的珍品也很多,有民间艺人在此进行瓷绘,可根据你的需求将你的大名印在上面,当然价格也不低。也有供游人体验的场所,只是没有陶瓷制品给你带走,充其量就是让孩子们玩一把陶土,落得个大花脸供人一笑而已。但玩泥巴却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从来不会考虑泥巴会将自己脸上、身上落下的狼狈样。
江西直升机科技馆位于景德镇高新区,景德镇,这座被誉为“瓷都”的城市,不仅陶瓷闻名,还隐藏着“航天小镇”的称号,是中国直升机的摇篮。第四天上午我们打车来到直升机科技馆,这个地方知名度远不如景德镇陶瓷名气大,很小众,即使在国庆也鲜少有人来游玩,这就为我们参观带来了自由的空间。我们向来对直升机只有远观,从来没有近视过,在馆内随便都可见各色各样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直升机,各种直升机模型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感受直升机的魅力,更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驾驶直升机的乐趣。外孙到直升飞机模型上体验了一把空中逃生应急演练,从飞机上逃到像滑滑梯一样的逃生通道,滑到地面时他开心得两只小手直摇,还想再来一次,我说“这不是你玩的玩具,是让坐飞机遇到紧急状况的客人逃生的。”
听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还有直升机体验,于是花了498元让外孙一个人坐了5分钟的直升机空中飞行,下了飞机他兴奋地说:“这下子我回去能吹个大牛了。”的确,一个还只有5岁的孩子第一次坐上直升机在空中看世界那种心情该有多兴奋啊。
第四天下午我们打车50公里来到了瑶里古镇,所谓瑶里,之前是因这里烧制陶瓷的窑多,被称之为“窑里”,后来才改名为“瑶里”。刚进瑶里古镇,就看到对面一堵墙面上以景德镇特有的标志性瓷片组成的文字:“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是周杰伦唱的一句歌词,现在已被景德镇人用来做成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在瑶里这是游客打卡拍照的必选之处,我们也在这里留下了影像。
瑶里古镇山明水秀,我们沿着一千多米的明清商业街、穿越沿途的徽州古道和古老的徽派建筑随着人流向纵深处的陈毅旧居行走,右手边就是瑶河,再向前就到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塔、红军游击队驻址。瑶河逐级而上,一处处的拦河设施让这里清澈的水流更多了些灵动,水中细小的游鱼穿梭往来,有沿河居民为满足来此游玩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便做起了卖小网兜的生意。瑶河上游青山翠绿,像一把大剪将天边裁得破破烂烂。我想,这瑶河水定是从那山的深处流出,滋养着这里的居民。
听说这里的山涧有娃娃鱼,真想亲眼目睹一下。
外孙在此玩得很开心,但逢有河流上有桥、有坝处他便兴奋不已,还专门买了水枪让他在坝子上尽情玩耍,我则举起手中的手机将他兴奋的瞬间定格下来,待他长大后再让他重温此时的开心场面。
离开瑶里古镇,我们又打车来到了浮梁古县衙,这是中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这里基本保持了清代县衙的原有风貌,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我忍不住坐在古县衙的大堂上拍了张照片以示留念。
再往外走,一座古塔出现在眼前,门口的保安向我们介绍,当年朱元璋被陈友谅追杀,逃至红塔躲藏,因他是从下面爬进去的,没有破坏上面的蜘蛛网,当陈友谅追到此处看到此景,便断定朱元璋不在此处,朱元璋因此躲过了一劫。我在塔下走了一圈,有6道可供进出的通道,但就是怎么也找不到上去的楼梯,保安说这里有机关,外人是找不到的。他还跟我们介绍:当年浮梁的宋代高僧佛印和尚,曾多次来此讲经说法,泛舟昌江,与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互唱机锋,留下了许多脍叙人口的美谈。
提到佛印和尚我还是有印象的,他也曾在我们江苏的镇江呆过一些年,与住在江对岸的苏东坡经常往来,留下了许多趣谈。苏东坡写给佛印看的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更是被我时常拿来当故事讲给朋友们听。
离开浮梁古县衙我们又打车来到了景德镇名坊园,观看晚间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景德镇记忆《china》。
这里的山水实景舞台承天接地,大开大合。设立了机械转环,可移步换景,可升可降,极大地满足了剧情多空间、多场面的布局需要,甚至舞台上还出现一条河流,上面有船只往来其间,瞬间变幻的舞台时空让观众纷纷称奇不已。
整个演出场面宏大,演出围绕一个美丽凄惨的故事展开:大宋皇帝要去泰山封禅,需要精美的陶瓷去做祭祀用品,朝廷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一位老窑工,接到任务的老窑工并没有能烧制出精美的陶瓷,无法交差,被官府捉拿。老窑工有一孙女名叫影青,聪明伶俐,全身皮肤白里透青。爷爷被抓,可怜的少女影青将身投入窑中献身,她朝着爷爷被抓走的方向喊道:“爷爷,我会到泰山上去找你的。”这一喊喊哭了无数观众。影青姑娘投入窑洞后窑内便烧制出一窑青色陶瓷,青花瓷的由来就是因了这一段凄美的传说。通过老窑工和他孙女献身的故事成就了景德镇御窑的不朽名节,同时也为国泰民安的泰山封禅画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演出最后的场景令人难忘:大宋长安,万邦来朝,皇帝将美轮美奂的青花瓷器赠送给各国使者,他们相互打听其出处,得知此件来自一个叫“昌南”的小镇,便一遍又一遍地惊呼出“CHINA,CHINA”,台上台下的上千观众同声喊出“CHINA,CHINA”,喊得所有观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场景无比震撼。
景德镇的全程旅游过程也如一部情景剧,名坊园内观看实景演出就是此剧的高潮。直到这时,我才觉得此趟行程意义非凡,让人记忆深刻,非常值得。
10月2日一早我们就坐上了回上海的高铁,景德镇的山山水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忽然间感到有点不舍,因为这里的人朴实,这里的旅游没有坑,这里的陶瓷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这里的山水更美,还有许许多多还未及探究的神秘之处。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千年不熄的窑火,这些历史无不让人稀奇。我们留连于陶瓷博物馆,面对面地静观“无语佛”,把玩文创陶瓷鸡缸杯,畅游于琳琅满目的陶瓷精品前,挤在热门景点留影,去陶溪川文创街区“买买买”,再到御窑厂体验“玩泥巴”。在景德镇的4天旅程中早就被这里的历史文化所震撼,如今的“china”早已成为了大写的“CHINA”。
在回程的路上我还在想:景德镇,我还会再来的。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