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霞尚满天——访新中国的同龄人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郑仁安先生(一)
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与著名画家郑仁安先生因为合影事宜再次约见,望着郑先生被岁月雕蚀得有些沧桑的面容,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
与新中国的同龄人、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郑仁安先生在笔会现场合影
可当我深入与郑仁安先生交流的时候,进一步确认郑仁安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至今已七十有五了。
采访郑仁安先生是我几年前就有过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如愿,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想法逐渐被淡化。
但有两个时间节点令我难以忘怀,也正因为这样,我的视野中,我的内心深处,再次出现了他的身影。一是2021年共和国72华诞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与北大兰亭书画研究院、刘炳森艺术研究会等共同举办了《喜迎共和国72华诞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暨颁奖典礼》活动,一幅类似于开国大典毛主席光辉形象的画作,呈现在我面前,呈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了众多人的驻足围观;二是我和我的团队于2021年12月26日与北大兰亭书画研究院、刘炳森艺术研究会等共同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及颁奖典礼》活动,悬挂于主席台正中位置的一幅国画作品《伟人毛泽东》,再次吸引了众人的驻足围观。两次活动,两幅伟人毛泽东的光辉形象,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不仅如此,两次重要活动,两幅伟人毛泽东光辉形象的画作,都获得了金奖。
不仅如此,在2022年、2023年先后3次我和我的团队与北大兰亭书画研究院、刘炳森艺术研究会等多个机构共同组织的《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暨颁奖典礼》活动中,郑仁安先生又先后获得了金奖的荣誉称号。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的《青波访谈》,自从2020年3月推出《青波携程 抗击疫情》《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青波携程 少数民族行》等系列板块以来,直到今天,郑仁安先生一直参与其中,密切配合,并且向广大读者和观众呈现了众多精美的画作,无疑,这更是令我刮目相看,并为之肃然起敬。
(二)
1949年,郑仁安先生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谈到在自己艺术生涯中的启蒙教育,和最初对自己影响较深的人时,郑先生直言不讳地说,当时是受在文化馆工作的哥哥影响特别深,可以说哥哥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哥哥是自己走在这条路上的最初领路人。
是的,受哥哥的影响,郑仁安先生从小就爱画画,在小学的时候,受到一个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老师的指导,更好地奠定了他的美术基础。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时间到了1969年的4月,从小就向往那身橄榄绿色的军装,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的郑仁安,从辽宁省海城县应征入伍,来到了当时在大兴安岭修建森林铁路的铁道兵第三师。郑仁安满怀热望地开始了军旅生涯,开始了他盼望已久的军营生活。
广泛的爱好,有一定程度的美术功底,多才多艺的郑仁安成了香饽饽,他的美好心愿和现实逐渐的在拉近,他的理想和追求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他的爱好和特长也在逐步地变成了美好的现实。郑仁安被领导安排到部队宣传科负责专职摄影,后又负责摄像。这令郑仁安欣喜不已,因为这更加靠近了他曾经的梦想,曾经的爱好。摄影、摄像又都会更加接近和反应现实生活,更加接地气,特别是对于更好地接近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摄影、摄像与美术创作密切相连,密不可分,而且还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令郑仁安先生最难忘的是,在大兴安岭服役期间,他经常利用下基层采访的机会,不辞辛苦,深入到林海雪原中体验生活,拍摄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画面,也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美术作品。
郑仁安先生告诉我,当时部队住在林区,生活十分的艰苦,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到施工一线劳动,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