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先生祠堂记》
光武子陵千古事,
德同山水比高长。
晚辞一日授学累,
秋夜乐中读典章。
序:
昔日读史,阅古诗一首:"好个严子陵,可叹汉光武。子陵有钓台,光武无寸土。"读此诗时甚觉子陵高士,有古人许由之风,全不以权势利禄为念,乃真隐士之独立人格。今读范文正公《严先生祠堂记》,又觉光武之雅量。二人一朝一野,相辅相成也。先看原文。
严先生祠堂记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
此文乃范文正公守睦洲时,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建祠后所撰。
全文将子陵同光武对照来写,以显示子陵的高洁人格和卓尔不群。
文之始,不称名而直呼先生,将自己置于后辈小子位置,以示崇敬之情。下来叙述子陵与光武的关系,二人乃旧年同学,互以道交。这是为后文叙述光武之雅量和子陵高洁作铺垫。光武珍惜昔年同窗情谊,不以帝王之尊为难子陵,是光武雅量。子陵不因昔年同学之故以近光武,是子陵高洁。二人以道交,是二人并而不俗。下来叙述光武为九五之尊,天下还有谁高于他?可是子陵就以高洁的人格盖过了光武。子陵同光武同床论道,二人亲近到了将腿放在光武身上的地步,子陵还要归隐,达到了圣人清静无为的地步,把功名当作污泥一般,又有谁胜过子陵?也只有光武才会礼敬(容忍)于他啊。这里的高和下都是形容词活用成动词,"节高于之"和"以礼下之”就是"高之以节"和"礼下于之"之意。网上当成了使动用法,不妥。
文正公下来再用周易八卦中的两段爻词来描述子陵和光武。他说,《盅》卦的“上九”爻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就是这样。《屯》卦“初九”爻辞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而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非先生难显示出光武帝之气量宏大;非光武帝,又怎能显示先生品质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文正公这样说,目的还是一个,以光武的雅明来显示子陵的高洁。因为按一般常情,高士归隐于乱势,归隐于君昏政暗之时,而光武一统天下,政治清明,为人雅量,这个时候正是隐士出山奋发有为之时,而子陵还要归隐,这是不为任何名利所累的高士行为啊。 没有先生的行为,显不出光武的雅量,而光武的雅量,才显出先生的真隐啊,这才是那些贪婪和懦弱之人的境子啊。 文正公这是夸贊子陵不贪图名利和不屈于权贵,在兴武有生杀予夺大权时仍能淡然置之的高尚人格啊。
在同光武互对中贊扬了严子陵的高洁人格后,范文正公简述了为先生建祠堂的经过,并且赞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但先生高尚品德,比山还高,比水还长。
(二)
胸有天下,积极入世的文正公,为什么要高度贊美避世隐居的严子陵,他们似乎是跑在两条不同道上的车啊。这里除了文正公崇敬严子陵不向帝威折腰的独立人格外,还体现了他对明君良臣,清明政治的想往。严子陵非无才识之人,否则汉光武不会三次催他下山相助。严子陵为何不留京襄助光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光武政治清明,子陵何必行此锦上添花之举?正象明代谢肃《题严子陵图 》所说的那样:
帝揽英雄巳中兴,我何勋业树朝廷。
欲令多士持风节,暂使微垣有客星。
士持风节是个典故,乃指尧时许由巢父之事。尧遍访天下贤人,时许由隐于颖水,尧知其大贤,欲拜为九州之长,以治天下,许由以其污耳,洗耳于溪水之中。巢父饮驴于下游,问之,许由言云云,巢父言许由之言亦污其水,牵驴于上游饮之。古之士高风如此。光武招请子陵、子陵入京会光武都提及此事。
光武二请子陵不至,与其书曰:"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此书中箕山颖水指的是许由巢父之事。光武虽云不敢以子陵为臣,然以帝业新创为由,催子陵出山。言商山四皓年纪高迈却不小视汉高祖,子陵如何少视光武其人?光武明言他不期望子陵亦为许由巢父。书尾言辞决断,似有不耐之气。
据后汉书,子陵入京后,"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子陵也提到许由巢父之事。尧为古圣,巢父大贤,同理,光武清雅,子陵高洁。子陵其隐,适得其所。
若范文正公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若天下清平无事,百姓皆乐,其必离朝而归隐,是另一子陵也。天下有事,故事于仁宗,仁则仁矣,政未尽善。文正公庆历变法,亦半途而终,文正公又三迁于地方。天下未清平,文正公心忧天下,又安得隐,以追子陵?故尽忠职守,以尽人事,然难免有未遇之感也。赞子陵,许光武,乃微叹已之未遇时也。
古人有云:大医医国,小医医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非惟医如此,文章亦然。佳文者,良药也,使人心胸开阔,眼明耳聪,岂只赏心悦目也哉?
范文正者,大医也。此文,良药也。在朝当如范文正,归野应学严子陵。人虽隔代,千古亦有知音。
首撰于二一年十月十二日晚,修于二四年十月十六日晚
附:赞范文正公
碧云天,黄叶地①,
浊酒化作征夫泪②,
胸中有天下,
心里无己悲③。
出将入相,
提笔写文章④。
岂止两宋第一人⑤,
千古第一文正公⑥。
①范词《苏幕遮·怀旧》句,词有婉约风格。
②范词《渔家傲·秋思》句,词开边塞风格。
③《岳阳楼记》句。
④范有将相之才,兼能文章。
⑤明旷钟语。此为公论。
⑥谥号文正,文臣最高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