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花娘"忆"亲娘″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前程似锦——成秀玲 老同学,前几天没得闲,重阳节才看到你写的"花娘",亲情乡情,情深意浓,真挚朴实。"花娘"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有你这个闺女为她写书传世而高兴自豪,现代媒体发达了,普通老百姓,布衣草民都可以登录网络平台,流芳传世。你的"花娘"也为我写"亲娘″提供了样板。
世上无独有偶,大凡人间事物总有相似相近与雷同的地方。虽然,哲学上有个命题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能在同一时间踏进两条河流。人和事总会有差异,这是个性,然而,个性也体现蕴涵着共性与规律性。很早,我就想以"亲娘″为题写篇纪实小说,但直至现在仍未动笔付诸实施,也深感对不起"亲娘"与大哥,二哥,现今她们都已辞世了。但"亲娘″的往事,记忆犹新,永不忘怀。
我说的"亲娘"实际上是大伯母,即我们的大娘。旧社会,成婚早,因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生产力条件等所限,女孩子十多岁就要出嫁过门,且男女相差五岁左右。大伯母出嫁时才十七岁,大伯父十二岁。大伯父成年后远离家乡去西安经商,卓有成就,为家庭提供了重要经济来源,爷爷以他为荣,经常拿他寄家的大洋(银元),向村邻炫富。可惜,好景不长,大伯父不幸染上肺结核(那时是不治之症,若现在,己不是致命的病),二十八岁便不幸去世。大伯父留有两子,大哥十岁,二哥还在襁褓中不足两岁(堂兄弟排行,我为老十,与大哥整相差二十四岁),父辈兄弟姐妹六人,男孩中父亲排行老四,最小。还有两个姑姑,大姑比父亲大,二姑比父亲小。
然而,更不幸的是大伯父去世后,大伯母还未走出万分悲痛的心理阴影,奶奶、爷爷又不幸染病,相隔三天,双双去世。奶奶的丧事尚未办完,爷爷又命丧黄泉。真是家门不幸,祸不单行。大伯父去世后,二伯父接替大伯父的事业去了西安。当时家中的男丁三伯父年仅十七岁,父亲十四岁,大哥(大伯父长子)十二岁,大伯母带领他们处理了奶奶爷爷的丧事后,带领着一大家人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大伯母精明能干,心灵手巧,乐善好施,熟知农村的风俗习惯,针线饭食,婚丧嫁娶,孩生日娘满月什么事都会办,而且办得光面光彩,在大家庭中她是当家人,在四邻八舍中她是德高望重的能人,乡亲的主心骨。
从二伯母生下大姐(堂姐妹排行)二伯母在大姐还伊呀学语时,为了感恩大伯母对大家庭的坚守与奉献,就让大姐叫大伯母"亲娘",自此,二伯母,三伯母,母亲所生之子女,现在统计二十余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亲娘"。
我的幼年是在济南度过的,一九五八年,干部家属还乡后,与大伯母同住一个院子,自然,跟着哥哥姐姐叫"亲娘",才开始村里有人不理解,怎么把"大娘"叫"亲娘",你们的亲娘呢?其实我们几家的生母也只是叫"娘","亲娘",为了维系大家庭,终身守寡,三伯父,父亲,二姑,大哥,二哥的婚事都是她老人家亲手操办的。
俗话说,老嫂比母,特别是对父亲和二姑她更象是母亲,起到了奶奶也起不到的作用。父亲十五岁时"亲娘"托娘家人带他去徐州学徒当店员。他写家信,总以嫂母大人台鉴,称呼伯母为嫂母。爷爷奶奶去世时,二姑年仅九岁,比大哥还小三岁。旧社会,人早婚,小叔大侄子,小姑大侄子,比比皆是。二姑年龄小只好跟着她的大嫂,我们的"亲娘"生活。"亲娘"不但操办了二姑的婚事,二姑婚后生了四个孩子,每一个都是"亲娘"(二姑的大嫂)去伺候产期,照看抚育婴儿。二姑走娘家,也是到"亲娘"家。多年后,新凤(我二姑家大表妹)与我谈到时说,表哥,小时侯总以为大妗子就是我们的"姥娘"呢?我告诉表妹,要说单从年龄看,大妗子从你母亲九岁时就抚养着她到出嫁,到照顾你们的幼年,为你们缝缝补补,等等,起到了姥姥也难起的作用,所以,从思想上以她为姥姥也是对的,羔羊跪乳,乌雅反哺,人要懂得感恩。 我清晰记得一九六六年冬十一月份文化大革命中去北京串联,没有棉衣,下身套上了大妹的花棉裤,上身穿的棉祆是"亲娘"一夜没合眼给我缝制的,早晨穿上她缝的新祆去火车站奔赴北京,那是第一次去北京,而且是去见毛主席,是终生难忘的大事。至今,想到此,也是感激的流泪。"亲娘"不但农村生活的各种技能技巧技艺娴熟,而且民间传说,神话典故,历史名人,王公大臣,也知道许许多多,象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八月十五杀鞑子,朱洪武放红头苍蝇,灭绝山东,王华买父,卖身葬父,乳姑不怠,恣蚊饱血,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她讲了许多许多。感谢"亲娘″给了我传统文化道德、古代文学的滋润与营养,少年时我的历史知识,文化典故知道的比同龄伙伴多一些,还得益于"亲娘"与母亲的启蒙,她们的传承让我受益终生。

一九七三年"亲娘"因心脏病辞世。当时的情况是:晚上睡下时,她只是咳嗽并没其它明显症状,因陪伴她的是大哥的儿子,大侄子时年十多岁,睡眠深,半夜奶奶咳嗽,他不知奶奶的病情,如果能给她喂点水,捶捶背,或许不至于就此丧生。侄子早晨醒来,喊奶奶不应,一摸人已凉透了。全家老少众人闻讯都迅速赶到"亲娘"住处,也请来了医生,但已回天乏术,只能面对现实。我看到躺在床上的"亲娘",慈祥而安然,敬佩悲痛交织在一起。"亲娘"走了,她的生命定格在六十九岁。我们这些儿女都得到过她的慈爱与关怀,却没有机会去回报她老人家。她的一生是付出奉献的一生,她为家族大家庭及四邻八舍所做的贡献,大家都不会记。得知噩耗,家族的长辈兄弟姐妹从北京、济南、青岛、大连、淄博等地纷纷赶回老家,悼念的人流络绎不绝,为她出殡的队伍浩浩荡荡,可见"亲娘"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家庭村庄中的崇高威望与深远影响。为此,我曾以《痛悼亲娘》为题写过一篇纪念文章,这篇文稿二哥李咸信一直保存着(咸信哥曾任淄博市计委主任,市人大副主任,二0一九年八月辞世,享年八十六岁),这篇悼文他交给了侄女李志方(从淄博市体育局人事科长,助理调研员岗位上退休)保存。说实在,七三年那时写,靠的是对"亲娘"的感情和认知,还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和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去衡量。现在回想,一个女人,为了家庭,为了儿子,为了自已的小叔子,为了邻里乡亲甘愿牺牲自已的青春,甘愿付出自已的人生,这种奉献精神确实值得学习,发扬,继承。从"亲娘″身上我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优良品德,平凡而伟大的人性,这样的女性值得歌颂与崇敬。
"亲娘"离开我们己经半个世纪,五十多年了,她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她的三寸金莲落地有声,"咯登咯登"的快节奏步伐时常在耳畔回响,她清脆而响亮的各种话语至今我还能摹仿。
借阅读同学文章,借九九重阳节之时,告慰"亲娘"英魂,十儿向您保证,纪念您的小说"亲娘"一定会奉献给您的在天之灵,愿您在天堂快乐,幸福!
附:
"花娘"
文/成秀玲(山东邹平)
”花娘”,在今年盛夏酷热的某一天,“花娘”走了,享年九十二岁高寿,她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疼爱的七个儿女,和我这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闺女,世上再无“花娘”!
“ 花娘”是我们的四婶,是一个长的白净且个子不高的小老太太。从她下轿那一刻,因为是新娘子,所以我们就叫她“花娘”,一直叫到了老,老了还是我们的“花娘″。花娘是邻村一个地主家的闺女,她和四叔的个子相差一头,走在一起实在不般配,就象四叔的一个闺女,四叔就因为她的娘家家大业大才娶了她。只因为这样,大我半年的哥哥因为姥娘家是地主没上成学,遗憾終生了一辈子。″花娘”一生未干过一天农活,只是在家里生孩子,养孩子,做家务,她一生共养育了八个孩子。照她的话说,肚子就没空过,六男二女,老三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夭折了,剩下的七个兄、弟,姐妹都很健壮、亮丽,他们对花娘百般孝顺,疼爱有加!
从记事起,我就觉得″花娘"是我的亲娘,她比我的亲娘还要疼我,爱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有我的一份,而且还比她亲生儿子的多,我出生的时候花娘还没生出闺女来,一气生了三个儿子,照她的话说;我肚子里咋都是臭小子呢?所以待我这个闺女特别的亲。
花娘一生吃了很多苦,遭了无数的罪,那年月,吃、穿都愁,孩子又多,早上饭吃到半晌午,中午饭吃到下半午,家里整天“鬼哭狼嚎”的,日子过得很坚难。就这样我觉得花娘仍很“伟大”,她的“伟大”在于生育能力极强 ,能生娃,会生娃,有儿有女一大帮,一年多就能生一个,三年生俩,上一个孩子过生日,下一个过十二日,一口气生了七八个,在那苦难的岁月,吃不饱,穿不暖,大人受苦,孩子受罪,不说别的,就成年挺着个大肚子,除了生就是养,真不知道″花娘″是怎么熬过来的…?
花娘老了,岁月的苍桑在她脸上刻下了曾经的记忆,曾经的白皮肤仍然不黑,只是象核桃皮一样的脸上布满左一条右一条的沟壑。花娘本来就小巧,年老一缩,更加玲珑,但是腰板挺直,走路带风的风范没变,勤快、能干的品行仍旧,不是帮这个儿子干农活,就是助那个闺女做家务,没有闲着的时候…!
晚年的花娘的确老了,象是熟透了的瓜,已力不从心,我隔断时间回家时,总是看到花娘坐在家门口打盹,只要一听见汽车响,立马来了精神,象是小跑似的迎接我们,亲切的叫着我的乳名,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问寒嘘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至今在我心里铭记,想起来心里暖暖的,那时我的父母亲都已去世,人去楼空,看”门“人是一把精致的大铜锁。大约是冬季,我带着弟妹们回家给母亲上坟,由于事多回家已是接近中午,车刚停下,就看到了从小就疼爱我的花娘在路边等我们,她知道母亲的忌日,也知道我们要回去,手里拿着什么东西,抱在怀里怕掉了似的,回家打开一看,是几张烙的焦黄的菜饼,顿觉一股喷香味扑鼻而来,激动的我热泪盈眶,“花娘”,一辈子的花娘,你是我一生的亲娘!
花娘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走时我去医院看她,身上插满了管子,神态很安详,没有丝毫的痛苦,医生说老人家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脸上的沟壑都已放开,一个俊俏、白净的“花娘”永远的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偶尔回家,总是情不自禁的向那边望…朦胧中又看到了花娘,白净的皮肤布满了核桃般的沟壑,坐在门前打盹,象是睡着了……!
甲辰重阳节于泉城草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