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米仓险道,雕琢巴賨灵魂
—— 南也诗歌的灵与肉
文/罗森
《通江古道上》《地上地下》,南也老师的这两首诗歌我很偏爱,因为她让我对川东一个叫通江的红色圣地有了全新的认识,本来这是家乡耳熟能详的一处县城,和我所居的万源县新店乡仅一山之隔,但对其认识却停留在浅层的自然资源属性上,南也的诗却让我对通江县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通江县,是四川省巴中市辖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县域东接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巴州、南江二区县,北连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西乡县、镇巴县。通江县属中、低山区,包括中切割低山、中切割中山和深切割中山。呈“三山夹两谷”地形。
狭义地看这是两首旅游指南的诗,但它所导航的却绝非一地一址,一景一物,而是随着诗人富有穿透力的眼光,作了审美意义上的纵深透视。
微观的、宏观的,纵向的、横向的,历史的、现代的……它们被一双妙手揉合,重组,再被升级,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有机体。在这个艺术有机体中,让读者感受川东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深邃的文化积淀,红色的基因传承……
而这一些美仑美奂,充满传奇、浪漫,血性和气节的精神元素,瞬间凝集起富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让人在优雅的文气里产生了:“到此一游"“不负此生”的感慨
下面简单地谈谈个人的读诗感悟。
一、诗人的艺术追求
1. 历史的深度挖掘:
诗人致力于展现通江的悠久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再到近代的川陕苏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和人物,挖掘通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种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使诗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让读者感受到通江在时间长河中的变迁与传承。
例如“到通江,你最好从新石器时代出发”“把唐宋的梦想与尊严,扛到了长安千里之外的米仓险道”等诗句,将通江的历史画卷层层铺开。
2. 地域文化的弘扬:
以通江的地域文化为核心,通过对通江的风俗、特产、古村落、文物等方面的描写,弘扬通江独特的地域文化。诗人对通江银耳、梨园坝古村、石窟艺术等的生动描绘,使读者对通江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如“绽放成灿烂无比的通江银耳花”“石碑在诉说,梨园坝,那马氏分娩后一个时代的繁华与春夏秋冬在三合院、四合院里叠加”等诗句,凸显了通江地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的真挚表达:
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通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通江的深情厚意。诗人通过对通江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的描写,表达了对通江的敬仰和眷恋。
“我的思想变得丰厚和殷实。我陶醉在蓝色的梦里,积蓄了美好的希冀”等诗句,抒发了诗人对通江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二、诗人的创新思维
1. 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
诗歌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通江场景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使诗歌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让读者在不同的时空之间穿梭,感受通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从长安城到通江的秦巴山区,从过去的梨园坝繁华到现在的沧桑,时空的交错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2. 融合多种艺术元素:
诗歌融合了历史、文化、自然、艺术等多种元素,使诗歌具有综合性和艺术性。诗人将通江的历史故事、地域文化、自然景观和石窟艺术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如“把西方的极乐与飞天的狂想,镌刻到巍巍石头上”“一种錾子,锤子,凿子与石头的对抗声,掩埋了我的孤独,那精湛的石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等诗句,将艺术元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对现代与传统的思考:
诗歌在展现通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对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思考。诗人通过对通江农民身份转变、太空之旅等现代元素的描写,与通江的传统历史文化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的思考。
“做梦都没想到,居然也能到太空去走一遭。从此好多好多的农民,都改变的了身份”等诗句,体现了诗人对现代与传统的独特思考。
附
◎通江古道上(外一首)
文/南也
一
到通江
你最好从新石器时代出发
带着兵器 农具和
马帮的铃声
到巴中以东
把米仓山走成比远方更远的古道
在汉水南岸
无论你是征战的士兵
还是流放的王子
都是通江的亲戚
在山茶花一样芳香的风俗中
你可以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用巴子国官话和各种方言
开垦川陕苏区首府的神话
一个战壕 生长着一个故事
一圈黑丝帕 蓄成一段佳话
一群吸烟的男子
敌不过一群扛枪的妇女
要想吃饱饭
妇女打前站
赶紧找一个通江的女子
她会为你
毫不掩饰地为你
用红色的歌谣做养分种植玉米
孵化一生的梦
绽放成灿烂无比的
通江银耳花
二
与文物专家同行
阅读白乳溪的风景
寂寞的愁绪开始有了温度
是谁
这么大的能耐
把唐宋的梦想与尊严
扛到了长安千里之外的米仓险道
又是谁
把西方的极乐与飞天的狂想
镌刻到巍巍石头上
一路走来一路冥想
一种錾子 锤子 凿子与石头的对抗声
掩埋了我的孤独
那精湛的石窟
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你们终于来了”
我仿佛听到了诉苦的哽咽
日月星光
风雨雷电
毁我高昂的头颅
深陷泥土
唉 什么时候是个头
石窟孤独
我心孤独
三
滴着小雨的夜
从长安城出走一辆马车
没有宫女送别
静悄悄地
消失在茫茫秦巴山里
长安城高贵的思想
疯染着蛮荒的山村
憨厚的巴乡人
好像有了灵动的神圣
把一颗虔诚的心
毫无戒心地
献给一位陌生的人
以为遇上知音
山不再荒野
水不再洪蛮
一群巴女子胆大地恋上了
京城来的小子
她们哪里知道
自己已掉进迷宫的陷进
醒来时
被深深镌刻入巍巍石壁里
永远不能动弹
四
躲过钢筋混凝土的
困扰
直奔一个叫梨园坝的乡村
缅怀古村的隐秘
风在往事里
聆听乡愁的呼吸
是谁的梦
搁浅在开放的宋
还是强盛的唐
石碑在诉说
梨园坝 那马氏分娩后一个时代的
繁华与春夏秋冬在
三合院 四合院里叠加
践踏 传承
只是一个古村落成长的过程
山上山下
山里山外
写满了一个民族值得
铭记的地方
五
沧桑布满了梨园坝眼角
幸福却在
隐秘深处流浪
一位姓马的大爷
爷爷的爷爷
曾在武皇的宫里当差
一个国家的阳光
高悬于厅堂之上
不论风云如何变幻
马大爷爷爷的爷爷的烟斗
已被时间
小心翼翼地收藏
六
梨园坝
不知哪年哪月
你就停靠在泥溪的深山里
绿地 绿水 绿草 绿树 绿梦想
建造了船一样的身体
古山 古墓 古宅 古庙 古文化
炼就了钢筋一样的内力
站在多彩的船头
我呼吸着生态的空气
翻阅一页页发黄的历史
我的思想变得丰厚和殷实
我陶醉在蓝色的梦里
积蓄了美好的希冀
是不是
山里人的生活
有你 幸福而甜蜜
◎地上地下
----通江旅游档案
地上
教科书里都找不到的通江
被你折叠 一只纸船
在一位诗人的梦里靠岸
通江银耳的秋天提前到来
一把岁月的筛子
忙碌着
收获着耳姑娘的
心事
做梦都没想到
居然也能到太空去走一遭
从此 好多好多的农民
都改变的了身份
工余之乐
一壶银耳酒
醉了通江
更醉了天下
地下
在专家的实验室里
又多了一个研究地点
亚洲最大的溶洞群
我的老师朱学稳
如是说
搞了二十几年洞穴科考
如此遗憾
竟然遗忘了大巴山南
有如此这么美妙的地下奇观
然而诗人梁上泉
却不这么看
通江地下资源
珍藏得越久
才敌得上
一壶陈年老酒
待到我国真正的天宫
正式建成
地下地上的一起绽放
那才叫浓烈香甜
作者:徐栩,真名南也,中共党员,研究生,四川省巴中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签约诗人,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中国新诗百年100位有影响力诗人,四川文理学院巴山文学研究院作家,《当代诗选刊》副主编,《通江文艺》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