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矿叙事》溢墨香
◎ 陈卫玲 * 汉川

9月27日下午,周芳的新书《膏矿叙事》湖北首发暨签售会于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和几位朋友到现场大饱眼福。
下午4点,《膏矿叙事》首发现场活动,周芳首先邀请她的朋友,曾经在云梦担任节目主持人朗诵了《膏矿叙事》的部分内容。她高超朗诵水平如流水淙淙,娓娓道来,似乎把我们带入了五分矿区,看青石帮的人物在矿区街道、宿舍、医院、小酒馆活灵活现地出场。
出席首发式的武大文学院叶立文教授,现场分享了他对《膏矿叙事》的评价。他将《膏矿叙事》定义为工业文学。东北三省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上个世界末期面临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出现了很多工业文学作家和作品,如李修文的《猛虎下山》。周芳坐在主席台中间,聚精会神地听着叶教授的点评。
叶教授讲《猛虎下山》写镇虎山下的炼钢厂正在改制转轨,末位淘汰制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厂的光环黯然逝去,作为炉前工的刘丰收,从前的骄傲与尊严碎了一地。时代的大变局下,生存成为前所未有的危机。李修文回到历史和记忆的深处,打捞那些有名有姓的普通人,精细的田野调查通过象征、变形的艺术手法,转化成一部浓缩时代精神与显彩人性幽微的人间戏剧。真真假假、现实与虚幻的错杂形成了一个关于我们存在于世的哲学性隐喻。当人们为“新东北作家”上世纪末老工业基地的故事感动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在南方灰白的石膏矿区同样也发生着世纪末大潮。
叶教授认为,《膏矿叙事》这个长篇架构是以七个短篇编织而成。书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似乎没有一个最主要的人物,人物好像是以群体的形式来到读者面前的。一个短篇作为一个章节,主要写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段生活。各短篇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片段与整体,串联与复现的互文结构,石膏矿区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以群像形式,像贺小果、贺建斌、陈北山、黄大安、刘青松等,一个个携带着五矿基因,五矿氛围,走到读者面前。纪实和虚构之间有一道门 ,作家周芳打通了这道门,写他们在绝境中如何抗争生存。观众席上座无虚席,大家都屏息凝神地听教授讲课,生怕漏掉一个词。
武大文学院 樊星教授是在国外度假期间读到《膏矿叙事》。他说周芳的这篇小说故事,以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打工潮兴起背景。曾经独立的矿区生活也面临着种种起伏与冲突。出走与留守,爱情与欲望,信仰与金钱。每个人都经历时代的风浪呼啸。一个生活在膏矿的第三代矿工“陈栋梁”为叙述者,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故事,描绘了时代变革时期的生活画卷,讲面临下岗分流这些小人物怎样活着的问题。
樊星教授又讲到了余华的作品《活着》。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如何不择手段的活着,如何直面生存困境,如何直面惨淡的人生。《膏矿叙事》中叶桂花提着杀猪刀追矿长,从菜场追到电影院,第四天又追到派出所,只为她家老贺工资加上去。任何朝代任何社会活着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小人物的成长就是野蛮生长,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靠的是运气。《膏矿叙事》里面有的坐牢;有的出了意外;有的自杀;有的生意失败;有的当了企业老总;只有陈栋梁最后成了作家。精彩的点评吸引到武展买书的部分顾客的眼球,纷纷驻足观看。
活动现场还有一位从美国飞回的粉丝,表达了他对周芳及其作品的喜爱。
小说以湖北应城石膏矿为写作背景。应城曾经是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给当年的县城带来无限的荣光,素有“膏都盐海温泉之乡”美称。应城作协主席李汉超感谢周芳为应城代言。
孝感作协主席方东明鼓励周芳写出更好的作品。汉川宣传部副部长兼融媒体中心主任祁怀清和汉川作协主席张驰鹏作为娘家人也来到了现场为周芳加油鼓劲。参加现场活动还有孝感众多文学爱好者,如大悟诗人燕七,在座的各位文友还知道她的作品《鲸鱼安慰了大海》。还有省人民医院爱好文学的心血管梁医生。可以看得出来,她的新书《膏矿叙事》的墨香溢满整个现场,令所有人沉醉。
活动现场的主角周芳,还是那样的谦逊文静,落落大方。她自始至终都在认真聆听,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时而又像在沉思,那份神态,那份真实,像她的名字一样,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给人喜悦,给人纷芳。
著名作家牛余和说:“好的文学作品,要真诚地再现生活。”《膏矿叙事》真诚地再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石膏矿区形形色色人们的生活。这些人物故事,带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着时代的特色,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而《膏矿叙事》,也成为这个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惠风,实名陈卫玲,大学学历,中学教师,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