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魂(山魂)(一)
文\马高山

位卑未敢忘忧国,梦牵魂系桑梓情。
青山何幸埋忠骨,碧血无悔铸英名。
引子
祁连山麓下,裸露的旱滩坡上坟冢累累,每一座坟冢后面隐藏着一个故事。蜿蜒的一干河旁村落点点,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告示着香火的延续。荒凉的坟冢与树木围绕着的村庄遥遥相望,生与死似乎就隔着一层黄土,生与死的密码在从村庄到坟冢的时空之路上被世人解读着,无论什么人最终都会深埋于黄土化为一抔灰,魂归故里。
从军入伍,书写不一样的人生。血染的风采,留下永不褪色的记忆。
一次回故乡的偶然机会,我同一位长辈聊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他说起了我也曾听说过的发生在祁连山下的一个普通农家军属的故事。怀着对英雄的敬意,怀着对那些淳朴、善良而心怀家国的普通人的敬意,我拿起了笔叙写尘封了三十多年的那个凄美的故事……
一
十月,天高气爽,祁连山下,一干河里的水呜咽着缓缓流向远方。河沿边防护林带上的沙枣林挂着一串串红沙枣,那仿佛是沙枣树流出的泪。白杨树泛黄的叶子在秋风里簌簌飘落,黄叶给空寂的砾石路增添了一份凄清、忧郁的色彩。那些飘落在水面上的黄叶像一朵朵祭奠的黄花,它们打着旋沉浮着随着白色的浪花奏响一曲哀怨的挽歌……河边褐色的砾石路上,三三两两来自四面八方的行人神色凝重地走进莲花山下四畦大队的李家庄。
李家庄上空哀乐低回,村庄附近的一处空地上用绿色军用帐篷搭建了临时灵堂,灵堂的门楣上装饰着苍翠的松柏树枝,灵堂门两边挂着白底黑字的毛笔字挽联“青山埋忠骨 热血铸英魂”。灵堂正面的条桌上摆放着覆盖着国旗的黑色骨灰盒,骨灰盒的后面立着放大的阵亡英烈的黑白戎装半身照,镶着黑纱的遗照里英烈眼神和眉宇间透露出果敢之气。遗照的上方贴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英烈李国仁同志!”骨灰盒前面的桌子上供着苹果、馒头等祭品。灵堂两侧是英烈生前所在部队和当地民政局、武装部、公社、大队及亲属们敬献的艳丽的花圈。简易的香炉里香烟袅袅,两支蜡烛火苗熠熠。灵堂庄严肃穆,哀乐声声凄绝,氛围让人泪目,烈士的两鬓斑白的双亲垂泪相依坐在灵堂一侧,烈士的遗孀杜建华身穿白色的孝服臂缠黑纱在小姑李国花的陪伴下低声抽泣着,亲人们悲从中来,他们眼含泪花注视着笑容依旧的已和他们阴阳相隔的照片中的亡者……灵堂的另一侧坐着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的马科长、市军分区的黄政委及公社武装部的赵书记和王秘书,他们神情严肃地望着军烈的家属和那些陆续前来参加英烈追悼会的人民群众。
四畦大队的李书记客气地招呼着从各地赶来参会的群众入场,他和英烈的亲属们一样悲哀满面。
会场里,这些质朴的庄稼人静静地站在灵堂前,他们无言地望着英烈的家属们眼里流露出无奈的关切的神色。
灵堂的后面,莲花山依偎着巍巍祁连山,山上,历经风雨而不倒的砖塔在白云的缭绕里若隐若现似乎在昭示着什么。山麓下,遍布砾石、覆盖着稀疏矮草的旱滩坡上坟冢累累,它们和远处白杨树围绕着的一个个村庄遥遥相望,一阴一阳地见证着延绵不绝的人间烟火。黄土地上的人们自落地起就享受着人间的烟火气,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有着土地般醇厚的气魄、大山般坚毅的灵魂穷年累世地在黄土地上延续着香火,活着,是黄土地上的主人,乐此不疲地耕耘;死了,落叶归根,在一抔黄土之下守望着故土的山山水水……
十点钟,哀乐停了,一身戎装的公社武装部的赵书记站起来走到灵堂前朝英烈的骨灰盒和遗照鞠了一躬,然后,他走到灵堂的一侧向在场的所有人敬了一个军礼神情严肃地宣布:“公元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五日,甘肃武威藉老山阵亡英烈三等功臣李国仁同志的追悼大会现在开始!下面请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的马科长致悼词!”
马科长离座来到英烈的骨灰盒和遗照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他退到灵堂一侧向参会者鞠躬后面向灵堂用庄重、洪亮的声音诵读祭文:“祁连巍巍,佑我故土;大河汤汤,滋我家乡;民风淳厚,情系桑梓;世代仁慈,邻里和睦;李氏运昌,宅心仁厚;五子一女,知书达理;三子国仁,貌俊神慧;扎根家乡,心怀社稷;男儿本色,欣然从军……南疆烽火,殃及庶民;热血男儿,奔赴疆场;刀光枪影,痛揍外敌;军歌嘹亮,扬我军威;利剑出鞘,壮我国威;不测风云,血洒疆场……呜呼国仁,英年早逝;英烈国仁,一路走好;英烈国仁,虽死犹生;建功立业,不虚此生;国之骄傲,家之光荣;青山埋骨,史册留名;碧血忠魂,英名长存!公元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五日武威市人民政府祭。”
哀乐声起,全场默立。杜建华嘶哑凄恻的哭声使在场的不少人纷纷落泪。
在军属们的一片抽泣声中,市军分区的黄政委向英烈的骨灰盒和遗照鞠躬后悲痛地讲述起李国仁壮烈牺牲的事迹:“公元一九八六年七月十日,李国仁所在的部队在上级的部署下进行了攻占老山某高地的拔点突击行动……战斗中,班长李国仁被任命为代理副排长,战斗异常惨烈,李国仁冲锋在前……腹部被炮弹炸伤肠子流出来的李国仁拒绝包扎捂住伤口继续指挥突击队作战,……突击队攻占高地后返回救援李国仁,但手握手枪两眼直视前方的李国仁因失血过多倒在了祖国南疆殷红的土地上……”
秋日惨淡,群山低首,白云徘徊,河水呜咽,秋叶零落……时间仿佛凝固了,一声声悲泣和着哀乐飘向了远方。
哀乐声里,公社武装部的赵书记宣布:“请亲属向烈士告别!”
灵堂前顿时哭声一片。李国仁的父亲李运昌和母亲吴淑兰忍不住跪在灵前失声痛哭起来,李国仁的遗孀杜建华悲痛欲绝地哭着扑在了供桌上的骨灰盒上,李国军和李国花哭着拉开了三嫂杜建华,李国堂、李国忠等亲属们流着泪把供品一一浇奠在灵前。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让死者安息!请生者节哀!”李书记高声说着叩拜着把点燃的三炷香插在了供桌上的香炉里。李国堂抱着李国仁的骨灰盒,李国忠托着方盘里的供品,他们在李书记的引导下出了灵堂。马科长、黄政委、赵书记、王秘书等人步履沉重地跟在后面向预选好的山麓下的墓地走去,他们的身后是一长串拿着祭品、抛洒纸钱的亲属和乡亲们。
“国仁,我的儿子啊!……”吴淑兰哭天抢地地喊着哭得死去活来。
“妈妈,再不要哭了!国仁哥已走了啊!”李国花劝着母亲,她望一眼灵堂里三哥的遗照还是哭了起来。
“国仁啊!你走了我怎么活啊?!你们把他放下,让我再看看他啊!放下他!我……”杜建华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往前一扑一个踉跄昏了过去。
“玉花、桂兰、国军,快!快喊醒建华,你们快把建华扶到屋里去!”泪流满面的李运昌忙招呼着大儿媳、二儿媳和四子李国军。李运昌望着远去的送葬的人们放声大哭起来,尽管在开追悼会之前李书记特意叮嘱了李运昌一家人要节哀。
“叭——叭——叭——”三声清脆的枪声从远处的墓地传过来,枪声在连绵的祁连山脉间回响着……今日别,离红尘。含笑去,名长存。气干云,山为魂。落叶归根,英烈长眠黄土中……李运昌的心猛地一震如刀绞般地疼,“儿啊!我们这辈子的缘分就尽了啊!如果有缘我们下辈子再……”李运昌哭着又跪在了地上。
在哭嚎声中,送葬的人回来了,他们神色凝重地望着灵堂前惨淡的一切。
“为了国家牺牲,国仁是个好娃娃啊!队长,可是,可是我们怎么都没有想到现在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头发花白的李书记拉起李运昌劝慰道。
“李队长,节哀!保重!我回去立即按烈士抚恤政策为李国仁同志做出善后处理……”马科长拉着李运昌的手安慰着。政府的领导们留下慰问品含着泪向英烈遗照三鞠躬后上了吉普车……
那些远道而来的群众望着墓地上空升腾起的烟雾和纸灰叹息着陆续离开了李家庄。
“队长,老哥,走的已走了。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谁的心愿都了了。行了吧!哭也哭了,伤也伤了,一家人总不能整天哭吧?你是一家之主,你应该节哀挺起腰板率领家人继续生活啊!你看吴淑兰突然间老了许多,杜建华快生产了吧?家人的身子骨要紧,再这样耗下去她们一起躺倒了怎么办?!人死不能复生,再说国仁没有给你们丢脸啊!……”李书记拉起李运昌劝道。
老泪纵横的李运昌用手绢擦着泪水点着头。李运昌望着灵堂供桌上爱子的遗照泪水忍不住又流了出来,他强压悲痛扶起跪在地上痛哭的老伴吴淑兰说:“行了吧,哭了几天了,国仁已经走了,儿子是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不枉国家培养、我们养育了一场!国难当头,总得有人去守国门,战场上随时就有死的可能!你这样哭哭啼啼的娃娃们心里更加难过,还有建华,她肚子里怀着国仁的娃娃,她才二十一岁来我们家还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得给她长精神让她继续好好过日子啊!国兵和国花熬得眼窝都塌下去了!……听话!”
吴淑兰用头上的黑头巾擦着眼睛哽咽着说:“我们是再也见不到国仁了!他才二十二岁呀!正是活人的时候,他却早早地抛下我们和建华就那样走了!我们还有四个儿子一个姑娘,我们怎么都能活,可建华年纪轻轻就要守寡,老天啊!让我这可怜的媳妇怎么活啊?!我那可怜的娃娃啊!……”吴淑兰说着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那是他的命啊,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谁也没办法!”李运昌擦着眼睛说,“桂兰,扶你妈妈回家里去!”李运昌吩咐儿媳妇宋桂兰。
李书记招呼大队的干部和李家当家户族开始拆除临时搭建的灵堂。大队的李主任把镶着黑纱的李国仁的遗照捧到李书记面前,李书记抚着遗照流着泪说:“国仁啊!你为国而死,好样的!你没有给家乡人丢脸,家乡人永远会记得你!你一路走好!”李书记念叨着把李国仁的遗照放在李运昌手里。
“国仁,我的儿啊,你好好去吧!爹在梦里会见到你的!你妈妈和国堂兄弟们不会忘记你。儿啊,一路走好,来世转生再好好活人吧!儿啊,这辈子我们的缘分已尽了,希望能在下辈子……”李运昌泪如雨下跪下来掏出了汽油打火机……
“爹爹!不要烧!不要!国仁啊……”已被唤醒了的杜建华见状声嘶力竭地喊道,她奋力甩开刘玉花和李国军扑了上来想抢夺冒着浓烟的李国仁的遗照。
“建华!回去!听话回去吧!啊——啊——啊——,国仁儿啊!……”李运昌痛哭流涕地劝道。
“国仁啊!你走了我将来和孩子怎么活啊!爹爹,不要烧!不要!我再看看国仁他呀!……”杜建华呼天喊地地乞求着公爹李运昌。泪流满面的刘玉花和李国军狠心拽着杜建华往回走。
李国仁的黑白遗照在悲痛欲绝的亲人们迷离的泪眼里、在烈烈燃烧的火苗里、在养育了他的故土上化作了一缕烟尘……
作者简介:

马高山,男,武威人。用文字叙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都市头条”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河西头条》《兰州头条》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