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镇科岭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北部,距县城70多公里,海拔超过700米。地处南靖、永定、龙岩、漳平边区中心,这个三角地带森林非常茂密,地势也非常险要,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以科岭为中心在这里创建了(龙)岩永(定)(南)靖革命根据地,它是是闽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革命失败后,南靖人民饱受官、兵、土豪劣绅摊派的各种苛捐杂税的压迫,广大贫苦百姓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腊月寒冬提火笼”牛马不如的生活,挣扎在贫困、饥饿的死亡线上,不仅如此还得饱受土匪的欺凌,有史料记载1930年间,南靖科岭曾经9天遭受18次土匪的洗劫,仅有16户人家的科岭下斜村就有7户人家卖掉儿女,民间流传着“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多、税多、利息高,眼前只有路三条:逃难、要饭、坐监牢”的民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闽西四大暴动”之后,闽西南革命风起云涌。1930年2月——9月的时候,闽西革命红军在邓毅刚、江桂华、卢其中,卢肇西等领导人的带领下,挺近南靖西北斗土豪打民团,科岭迎来了穷人自己的队伍,从此科岭的革命烽火从不间断。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1932年4月初,中央红军东路军先头部队进入科岭,按照毛泽东“创建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指示,9日在上科岭上学堂成立了“科岭乡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土豪劣绅闻风而,群众欢欣鼓舞,主动帮助红军舂米、烧水、煮饭。群众的热情鼓舞了东路军指战员们的高昂斗志。科岭苏维埃政府,出色地完成红军在政治、军事、经济造福百姓三大任务,组建了农会、妇女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革命组织。科岭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为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做好了军事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1934年春,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科岭群众积极响应,用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奠定了以科岭为中心的岩永靖游击根据的基础,1934年冬,岩永靖游击根据地正式形成。此后,这里成为红九团和红八团联络配合、会师接头的一个纽带,在闽西南游击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34——1937,这片热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李明康原名李美翘,红八团政治部任宣传干事。1935年1~2月间,受红八团派遣,率领一支20余人的武装工作团深入到以科岭为中心的岩永靖边区开展工作。是时,李明康任武装工作团团长兼岩永靖特区委书记。他通过秘密串连,发动群众,很快在南靖科岭建立一支有50余人的游击队。同年8、9月间,岩永靖县军政委员会在科岭下斜村成立,李明康被选为主席。此后,他与副主席萧振忠领导岩永靖边区军民开展革命斗争,使南靖的游击区域从科岭迅速扩展到梅林、磜头、上马、刘厝、岭下、书洋、曲江、版寮、五更寮、清水塘等地。在他的带动下科岭王鼎荣、王顺芳、王定团、黄万土、王盛金、王秋荣等人为党员,成立中共科岭支部。
为粉碎国民党对岩永靖游击根据地残酷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李明康领导岩永靖县军政委与游击队,一面密切配合红八团、红九团灵活机动地打击国民党军队;一面组织群众以走亲戚、交朋友等方式多方串连,分头开展国民党军队堡垒下的政治工作,使不少保甲长,壮丁队、民团的成员暗中帮助红军贴标语、送情报、筹粮款。在李明康的带领下科岭的革命风起云涌。
魏洪,是当地的反动乡长,是驻守南靖山城的粤军一五七师的眼睛,长期协助敌军四处搜山,疯狂“清剿”,推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对科岭村群众进行疯狂报复,奸淫烧杀,抢劫掳掠,无恶不作。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山村被搞得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一片焦土。为了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护群众的利益,游击队要给魏大麻子一点厉害瞧瞧。
有一天,魏大麻子又耀武扬威地带着几个乡丁离开梅林到双溪、科岭附近作恶。我们的侦察班长林玉成同志和侦察员们根据群众的情报,早在半路上等他了。侦察员们对付魏大麻子这种“草包”,真是不费吹灰之力,一枪未发就把他连同乡丁都捆上了山,送交给大队首长惩办。
为了争取魏大麻子,罗桂华同志同他“约法三章”说,“这次放你回去是有条件的:第—不准欺压老百姓,保证科岭一带老百姓的安全;第二尽快替红军送五石米来,随便放在科岭附近那个山头上,我们有人去拿;第三敌人来搜山要你带路时,只能带错路,不准带正路。能做到吗?”魏大麻子赶忙回答:“都能做到,一定照办,一定照力!”
果然,过不了几天,魏大麻子带着几个亲随、团丁送五石米到科岭的一个小山头上。从此,魏大麻子比过去老实多了,平日很少出来瞎窜,有时带县保安团、区公所的人员到各个村庄抓丁、催捐。表面上也装得凶神恶煞,咋咋唬唬,但终究心虚胆怯,不敢胡来。科岭一带的群众,陆陆续续带着粮食回本村生产,他也不敢作声。
魏荣凤(外号杀猪凤)是梅林一带出名的捐棍,他豢养几十人的反动武装住在保和楼内,平日在为非作歹,鱼肉乡民,每到圩日,他总是带上他的家丁到集市上摊派收税,不管你交易没有,都要交捐税,不交就把货摊砸烂。
1935年5月的一天,在了解保和楼内外情况以及获得魏荣凤带反动武装外出收租,当晚不能回来,仅少数武装留在楼内的情况后,李康明立即率领上马游击队,密切配合红八团60余人夜晚奇袭保和楼。半夜时分,万籁俱寂,楼里的民团都已经进入梦乡,李康明带领队员们,神不知鬼不觉靠近保和楼,解决门口两个哨兵,顺利进入保和楼,还在梦中的敌人还没弄清什么回事就被击毙,这次战斗虽然没有抓获魏荣风,却缴获长短枪6支,子弹数百发及不少粮食。有力地打击了捐棍的嚣张气焰。
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取得许多胜战:漳龙公路的“坂寮岭”战斗、激战溪炳山、罗桂华智取双守望队等故事依然脍炙人口,代代相传。
在那暗无天日、漫漫长夜的年代,科岭的贫苦百姓饱受兵匪的欺凌,也许那些兵匪们没想到,这个9天18次被土匪的洗劫的村落,竟然涌现出那么多赤胆英雄,更没想到科岭的女人有着铮铮铁骨,她们把改变腐朽黑暗的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用生命燃烧成燎原的星火。
郭治妈(1894~1936年),又名田治妈,原籍永定县龙潭田治。早年丧偶,民国16年(1927年)改嫁给南靖县科岭村贫苦农民邓朝煌,从永定到科岭,郭治妈过着同样的“半年糠菜半年粮,腊月寒冬提火笼”牛马不如的生活。生活的磨难使她对这个兵匪横行的社会产生了深深的疑问:穷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民国1919~21年,红二十军和红十二军先后挺进科岭,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如一道阳光照亮郭治妈的胸膛,她积极当上接头户。在艰难的环境下,她机智地刺探敌情,买药送粮,不到一年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先后被选为下科岭村苏维埃政府和靖北区苏维埃政府的妇女主席。
科岭的夜晚不会忘记,在那盏昏黄的油灯下,她组织姐妹们为红军缝米袋、织草鞋;科岭的山路不会忘记,那曲曲折折的小路有她冒着生命危险送粮送信的奔忙的身影,科岭的山坳更不会忘记,她带领姐妹们护理伤病员的温情。那醇厚的炼乳啊!那甜蜜的红糖、喷香的鸡蛋......是谁舍不得吃,舍不得用,把这世上最美好的无私奉献?是她,郭治妈!那是母亲!这十多名战士的生命在母亲的无私呵护下得于重生。
1936年,那年的秋天来得特别的早,山上的游击队断粮了,郭治妈像往日那样把筹来的粮食往山里送,还是那条蜿蜒小路,可是路边茂密的树丛却隐藏着豺狼!她不幸被民团逮捕,在狱中她受尽严刑拷打,凶残的敌人剥光她的衣服,割下她的乳房,并惨无人道地在她的伤口上撒盐!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战士,宁死不屈,咬碎了牙也不吐一个字。她壮烈牺牲时,年仅42岁。
常言道,女人如水。水是最柔弱的,无棱无角,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平日里开荒种地、烧水做饭、养鸡养鸭的普通农妇,在狱火的淬炼中坚贞不屈,站立成一座高山!这由柔弱到刚强的飞跃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这就是科岭的女人。那段峥嵘岁月有太多如郭治妈这样的女人把爱与恨、信仰与理想揉进水做的骨肉,铸就山一样的灵魂。
"敌人竟然用钢刀对其开膛破肚,她怀孕八个月还未出世的婴儿与这位母亲一起遇难!”这血淋淋的文字,记录着怎样的一种疯狂的罪恶?!铭记着怎样的一种无畏的悲壮?!
1935年的那个春天,亚瑞的丈夫陈木树回乡了,此时的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第一营第三连的指导员,阿瑞对这个新婚不久就投奔科岭红军的丈夫是又疼又爱。她知道自己的男人是为像自己这样的穷困百姓们找活路的。在陈木树的熏陶下,亚瑞很快就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夜,她守在门口为屋里开会的同志们站岗;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她为山上的同志们运送粮食。一个只知柴米油盐的土楼媳妇,就这样豪气冲天地和男人们打土豪,分田地。这片热土记得!1936年的6月3日,阿瑞和同村的38位穷苦兄弟们加入了她男人陈木树组建的游击队。从此,她的人生就充满了血与火的传奇。从那天起,她和她的男人成为了战友,那时她将为人母,腹中的胎儿已经八个月了,亚瑞饱含着将为人母的喜悦。
那是1936年8月18日,五更寮苏维埃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准备烧地契、分田地时,壮丁队长陈根参带领国民党军队和当地民团共600多人向五更寮扑来。陈木树镇静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由于行动不便,黄亚端在掩护群众疏散的时候,不幸被捕。敌人把她五花大绑,押到永定南溪,残暴的敌人对她严刑拷打,企图从她嘴里获得陈木树和游击队的情况。可是他们失望了,她除了“不知道”三个字以外不多说一个字。阿瑞的大义凛然彻底激怒了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匪徒,这些疯狂的魔鬼竟然惨无人道对一个孕妇开膛剖腹,可怜,那个还未出世的孩子和这位英勇的革命母亲一起遇难!
郭治妈、黄亚瑞这些本该抱着孩子、围着灶台的女人们,为了劳苦大众,和她们的兄弟和她们的男人并肩战斗!白色恐怖没有使她们恐惧畏缩,在生死考验面前,从容自若,视死如归。这就是我们的巾帼英烈!来源于男人一根肋骨的女人如此这般的刚强。
科岭地区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对反动派而言无疑是一根毒刺,有史记载,1934至1936年间,国民党反动派对科岭发动13次围剿。
科岭村口那铭记41名烈士的纪念碑中,就有35位科岭村的青壮年长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看!父送子,妻送夫,夫妻、兄弟双双参加红军。在1930年还有1201人口的科岭,到1951年只剩下496人!
多少年过去了,科岭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科岭的山,科岭的水,不会忘记那年那月那些以青春以热血争取黎明的人们!英雄的科岭正以最绚烂的色彩描绘美丽的蓝图,正以最雄壮的鼓点奏响新时代的乐章!
英雄不朽!青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