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鼓
文/李祥祥
夕阳一点,映得满天红透,它停下了麦镰,升起了炊烟。
“咚~咚~咚~”村头石桥响起来了鼓声。石桥是进入村庄的必经之路,恰逢农忙,桥总是来来往往人。
“娘!你快做饭!村里来说书先生了,这会儿正打鼓呢,咱们早点去,能把书听全,”田理想对他娘催道。
“你这娃,念书不入心,听书的劲头可不小”,理想他娘一边往锅底添柴一边埋怨道。
田理想盼望着,盼望着,那轮明月终于剥开了云彩,将柔如水静如镜的光撒落石桥。说书先生另点燃了一盏煤油灯,放到了他的旁边,这样确保乡亲们能清楚看到他的表演。
开书之前,说书先生会先展示自己的打鼓的技艺,这是门面,一手好鼓是“鼓词”艺人必备的本领。他一手打钢板,一手打鼓,鼓板交替,相得益彰。钢板清脆悦耳,如大珠小珠砸落玉盘,扁鼓铿锵有力,似蛟龙腾浪地崩山摧。乡亲们的心情随着鼓板激昂起来,掌声阵阵。“咚~咚~咚~”三声单鼓响罢,这才开了正篇,说书先生睁开了刚刚打鼓眯住的双眼,说道:“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诗。北斗七星共南辰,日月星熬老多少人……”。
一人一鼓一台戏,演绎酸甜苦辣,唱尽古往今来。风带微冷,油灯渐暗,这场戏也到了尾声,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石桥,临走时,还嘱托说书先生明天一定还在这唱书的下一回。渐渐所有人都离开了,只有田理想坐在石桥上。说书先生看到了他,摆摆手示意田理想过去。田理想想都没想跑到了他的面前。
“娃,人都走完了,你咋不回家?”说书先生摸了摸田理想的头说道。
“我……您明天还来吗?我想知道穆桂英到底破没没破天门阵。”
“哈哈!你这娃,我明天收罢粮食就赶去下一个村,趁着收麦的这季挣点儿糊口钱,娃,你要真喜欢说书,你跟我走吧,我收你这个徒弟”。
田理想听到这两眼放光,他真心喜欢说书,他也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是,我怕我娘不同意”,田理想支支吾吾的说道。
“明天我去收粮食的时候,你在家等着,我跟你娘说说。”
一早田理想就坐在门口等着,生怕错过了先生。
说书先生背着布袋,手里拿着一个铁茶缸,挨家挨户的收麦子,一茶缸麦子就是昨晚的听书费。
日上三竿,说书先生终于到了田理想家门口,理想一看到说书先生,立马精神起来,飞进门里,大声朝屋里叫着:“娘~娘~,先生收粮食了!”田理想他娘听罢,停下了手里的活,转身去屋里的囤里舀了一升麦子。
这时先生也走进了门口,朝田理想使了个眼色,便对理想他娘说道:“说书人走南串北,全靠乡亲们吃饭”。说罢又作了揖。
“说书也是凭本事吃饭,这一升麦子你也别嫌少”,说罢便把麦子倒进了铁茶缸。
“大嫂,我看咱这孩子也爱说书,要不让这孩子认我个师父,跟我三年,我教他这说书的本事,干这一行,就一根鼓条也饿不着”。
“娘,我想去……”田理想也在一旁哀求着。
“唉~,理想,你要真想去就跟着先生走吧,跟先生讨个生路,有个吃饭的本事,比在家挨饿强”。
临走时,理想他娘给先生舀走了三升麦子,当做拜师礼,理想他爹早年去世,为了避嫌,先生没留下吃饭,就带着理想赶往下一个村。
四十年在风雨中飘过,像一场梦,理想到了中年。时过境迁,走街串巷说“鼓词”这行已经销声匿迹,早年理想也考上了县里的说唱团,但随着曲艺市场的衰退,没多久就下岗了,之后他修过鞋,卖过炊饼,还给人算过命。三十多岁时,理想娶了一个二婚的女人,没多久,生下了一个儿子,理想给他起名叫复兴,寓意着,他的曲艺艺术能够复兴起来。
理想十分疼爱儿子,唯独教儿子学唱“鼓词”的时候十分严厉,有时还会动手,夫妻俩还因为这大吵了几架。
这一天,理想又骂起来了复兴:“你这个态度能学好吗?这是文化,这是艺术,你得尊重,得敬畏!”
复兴终于忍不住,哭着说:“我本就不想学这个,你学了这么多年,还不是下岗失业,时代已经不需要这个,淘汰了,你懂吗?”说罢,复兴把钢板重重的砸在了鼓上,牛皮鼓顿时撕开了个大口,世代传承的鼓今天破了。
理想呆住了,他这次没有继续骂复兴,他收起了破鼓,用师父当年装麦子的布袋把这些家伙事儿装了起来,几天后,捐给了当地的民俗博物馆。
从那后,理想彻底告别了这门艺术,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人在坚守,只是那只破鼓被放在了博物馆的角落。
作者简介:
李祥祥,21岁,学科教育(化学)本科在读,相声大师郭德纲先生再传徒弟,河南坠子名家尹九宴亲传弟子,南阳鼓词代表性传承人王书珍亲传弟子,南阳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南阳市群星奖(曲艺)二等奖、个人组织奖,南阳市首届鼓词(鼓儿哼)大赛三等奖,南阳市第三届曲艺大赛三等奖,赊店书会(民间艺人)优秀节目奖,南阳师范学院三好学生,优秀运动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