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文化最好的解读
——我的读书笔记
韩忠树
202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许多指示,在大力提倡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更应该搞清文化的概念,认清文化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认识文化在塑造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工具书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比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学者、哲人、作家都诠释过这个词,各自有自己的见解。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勤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国作家梁晓声说:“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作家易中天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包括交际等各种方式,由此构成不同的文化。”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全文只有30个字,恐怕是最短的文化定义。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即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精神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内涵,它体现了人们对世界、人生、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追求;生活方式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交礼议、审美情趣等;而集体人格是文化的最终产物,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性格、气质和价值观。
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答,即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认真读了这本书,我个人认为这是我读过的对文化最好的解读,它突破了传统的较为狭隘的理解,将文化视为一种综合性的生态共同体,涵盖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让人们从更宏观和全面的角度去审视文化的本质和意义。
在学理的回答中: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两篇学术演讲稿,一篇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对话,还有两篇谩谈式文章。分别说个人身上的文化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市長们应该如何建设城市文化。
在生命的回答中,此书收录了余秋雨先生对已经离世的三位文化巨匠的深情回忆,这三位文化巨匠分别是著名导演谢晋,著名作家巴金,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文豪萧伯纳的学生黄佐临,他们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余秋雨还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看他们是如何看待文化的。余秋雨认为,生命不是文化概念,但最深的文化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
在大地的回答中,收录的是余秋雨先生亲自撰写的并被铭刻在汉白玉和花岗岩上的十二幅碑文。在中华大地上散布着许多文化遗址。在保护和修复古迹的过程中。余秋雨受一些文化单位的托咐和应邀题写了一些碑文,选入本书--的有《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等,还有应邀题写的名胜说明词,本书收录了《秦长城》、《云冈石窟》《都江堰》、《昆命第一城》、《净月潭》五幅。这些碑文和题词都是立足于今日情思,略采古典句韵,力求通俗易懂。
在古典的回答中,余秋雨先生选取了有关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把它们翻译成当代优美的白话散文。这四篇古文今译有《心经》、《离骚》、《消遥游》和《赤壁赋》。这种翻译是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前提下,挖掘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使读者可以看到佛陀、庄子、屈原、苏轼是怎么看待精神天地的,他们不是文化的诠释者,而是文化的创造者。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解读几近完美,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何谓文化》的问题。特别是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的学术演讲中,对什么是文化作了详细的阐述:对文化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应该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他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道”,即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弊病概括了三个“弱”,即疏于公共空间;疏于实证意识;疏于法制观念。对当前文化的隐忧,他大胆地坦陈有以下三点:一是即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二是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三是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余秋雨对文化的论述应该说是十分严密、干净、又很周致了,让人不得不信服,读了《何谓文化》一书我对余秋雨先生更加佩服。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很多,我读过的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觉得他的作品文学风格独特,不仅在技术上考究,在情感上具有较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文化视角,在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难怪被一些人称为是”百科全书式作家”。
余秋雨卓越的才华使其在文坛上赫赫有名,然而却因为自己的感情生活被一些人诟病甚至遭到谩骂,使其坠入舆论的漩涡之中,毁誉参半。我认为旁人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和八卦名人的私生活。余秋雨与原配妻子李红离异,并且另娶小于自已16岁的马兰为妻,这里面必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夫妻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离开就能够理解了,哪一种文化不牵涉到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旁人不应该拿文化名人的婚姻说事,更不应该在网络上闹腾。关于网上流传的余秋雨在汶川地震中”诈捐”之事。读了此书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5-12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亲赴灾区,他看到地震废墟中很多破残的书本,便悄悄地决定出资50万元人民币,为灾区学校捐献三个图书馆。由于他的捐赠没有走中国红十字会之路,捐款项目没有进入中国红十字会账目,便被别有用心的人认定是“诈捐”,并在网络上大肆流传。直到后来灾区教育局官员和受捐学校一再出面澄清此事,并想在网上公布图书馆的明细帐目和购书发票,最后还是余秋雨本人不同意媒体过多宣传此事才算罢了。
对于余秋雨文学成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网上看到,不少文化名人对其文学成就极为称赞,如金庸、白先勇、余光中、贾平凹等名家,对余秋雨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有的认为,余秋雨的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新风,可以与朱自清、钱钟书两位文坛大师级人物相提并论,这一盛赞是相当高了。余秋雨出版的书籍长期位居销售榜的前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一些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但是多年来余秋雨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文化界一些同行对其质疑甚至将其视为公敌、还有人怒骂他是“油头粉面”,“不入流”,“虚伪”,“假斯文”,是“天下第一大傻瓜”。这里避免不了中国历来存在的“文人相轻”的现象,在网络上更有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跟风者“见风使舵”。
我个人认为、文学批评能促进文化进步,但是少数人用文化批评的工具打压文化人,实则是践踏了文化。文学批评要讲理性,不攻击,不谩骂才是批评者的底线。至于一些网络上的跟风者,我觉得首先应该好好读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加上一点自己的理性的思考,才不至于人云亦云。
最后用两句顺口溜结束我的这篇读书笔记。
名人谈文化,各有其道理。
全面且深刻,当属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