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足堪赏,
蕊落不须悲。
欲得秋晚韵,
桂花开落时。
花开,
其香幽扬。
花落,
不改其芳。
装奌整园的秋,
是这绵绵不绝的桂花香。
人生已秋晚,
桂花便知音。
远望故乡桂,
如见故乡人。
终南数相别,
越地已为家,
相看两不厌,
唯有桂子花。
桂花在江南是常见的。
每到中秋以后,越城的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幽香,或浓或淡。如果你循着这股香味寻去,在附近一定会找到一颗或数颗桂花树。
近来下了几场雨,园子里的桂花树下落了薄薄一层米粒散金,桂花的香味削弱了。我以为桂花要败了。
不料昨天,行走在园中,桂花香味更加浓郁了。走近一看,几个桂树上,桂花开得更加繁密,整个碧绿的桂树上,到处奌缀着一嘟噜一嘟噜的桂花,是那样的精神。心里莫明的欢喜。
是啊,我发现,现在自己对桂花的喜欢超过了任何时期。
这种喜欢,并不是传统的文人对于桂花的那种"幽独"式的喜欢。
古代文人,人生不得意而又自栩清洁者,便常以桂花自许。黄庭坚说过:“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山中桂枝,自耐清寒,不同俗流,李白曾称为"南山桂",而与春日桃李相对。所谓"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这是知识分子的清高,也是知识分子的气节!
而今我对桂子的喜欢,则是它的朴实无华。
不是么,桂树四季常青,冬日草木萧瑟,桂树碧绿如初,夏日阳光酷烈,桂树清荫清凉。到了秋日,诸花渐败,菊小梅萌之际,桂花开了。小小的米花,并不以艳色取悦于世人,但其香却清幽可人,远近可闻。特别是可采下制茶,酿酒,增加生活韵味。桂花可爱,这奌,又有何花可及!就像李清照所说:"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可谓道尽了桂花的好处。
桂花的好处,非经过生活磨砺、人生阅历者,不能道之。春日的理想,夏日的追求,秋日便是收获的季节。一番经历,返朴归真,不求人生通达,但求温润圆融,于是,一生的追求,便浓缩在这小小的带有清香的米花里,不求光华照人,但求有用于世。你说,这桂花,不就是一生的收获么?
于是我便想,李清照的那首桂花词,一定是她在中晚年写的吧?
桂树喜欢温润的气候。北方干燥,很少看到桂花开放。前年,去连襟家里作客,却看到了一颗桂花树,枝叶浓密,一树婆婆,高及屋檐,便很喜欢,在树下徘佪赞叹良久。连襟见我喜欢,便说可以扦插,可以给我们几个移种几枝。
连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高中毕业,曾经自学开发程序,设计自动电器开关连控,并申请专利,但他是一个不善言辞,不善交际的人,上了年龄,为了谋生,还忙忙碌碌。我以为他也就是说说罢了,那有时间?于是也没放在心上。
不料去年,他因心脏病发作不治,去世了,留下二姨子和女儿。去年过年时,我和养蕊,还有三连襟一大家人,去二姨子家去作客,顺带帮着清理一下庭院。不料在锯伐杂枝的时候,看到桂树枝上套着塑料瓶,其中土里枝上发出了支根,便知这是连襟生前为我们扦插桂树所作的准备,不禁感伤起来。物在人亡,何以为堪。于是帶回家去,种在家里。一生相逢,便是有缘,作个纪念吧。
今年暑假回乡,移栽的两枝中,一死一生,不觉又是感叹一番。养着吧,终有开花的一天。
秋季到了,桂子飘香。不觉又想到了老家园里的那颗桂树,不知何日才能长大?不料在圈里看到了陈瑾上传的她家园子里的桂花树。碧绿的叶子里,桂花盛开。一树丹蕊,隔着图,似乎都能闻着桂花的香味。
想不到,老家那边,还有人和我一样喜欢桂花,种着桂树。
陈瑾,前年才结识,见过几面。人很热情,温和。小时成份不好,也经过一番磨历,退休后喜欢拍照,参过展,获过奖。为人么,颇似桂花。
看着这上传的桂花,不觉灵感大发,作了几首诗。
这种感觉,大体是经过一番人生经历才会有的感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