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鲁迅外婆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
却忆幼年社戏时。
秋日探寻君旧迹,
稻田荒冢日迟迟。
小的时候读过鲁迅的小说《社戏》,迅哥儿和小伙伴划船,夜看社戏,偷煮蚕豆的情节,便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今天,在这桂子传香、秋稻将熟之季,趁着两节之便,拜访了鲁迅外婆家。
鲁迅外婆家位于孙端镇皇甫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水村。村里有三大姓,范、钱、沈。范姓是范仲淹后人,钱是吴越王钱缪的后裔,从五代起算,大致有七百年的历史了。
鲁迅外婆家姓鲁,本居孙端镇安桥头(《社戏》中所说的平桥头)。后其外太公因中举,嫌旧居太小,因而迁居,其外祖父时又迁居于皇甫庄,租本村范姓之旗杆半个台门居住(古时中科举者在门前立旗杆),鲁迅小时常到外婆家玩,特别是其父科场作弊案发作后,鲁迅同其弟避难于外婆家很长时间,结识了众多乡间朋友,乡下生活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去的印象,《社戏》就是他对这段生活的一段回忆。
鲁迅看社戏,是在贺家池畔,包公殿前。
贺家池是当今绍兴第二大湖。其得名同贺知章有关。明代公安派诗人袁宏道曾来过贺家池,他在诗里说,"昔闻八百里,今来八百亩,为问袁阿宏,可如贺监否?"
贺知章,绍兴人,玄宗时曾任秘书监,后荣归故里,贺家池为其养生湖。从袁宏道的诗里看,贺家池在唐代的时候是很大的,到了明代,也有八百亩之大。

但现在的贺家池,由于陆地不断扩展,村民盖房不断侵后,只有二百亩左右了。皇甫庄的各个部分,要么在湖中,要么在湖边,架桥相通,湖水清澈,甚至能看到其中的小鱼,它南通鉴湖,北达海塘,旁有支港,村民依然划舟往来,水天一色,湖边房屋倒影,历历在目。当年鲁迅就是划船在水上观看社戏的。

包公殿就是鲁迅儿时皇甫庄演社戏的地方,位于皇甫庄南端,原来所在是一个小岛,现己与陆地相连。包公殿建于道光年间,由村上范钱两大姓出头捐资兴建。三间正殿,后有文昌阁。正殿前两耳墙上有两圆门。雕梁画刻,甚是精妙。庙南和殿后的西面,各有一株香樟树,为绍兴市级文物。南侧的直立,庙后的卧长,透出一股苍桑之气。

包公殿正面,东对贺家池。我们在这儿遇到了一位在船上捞水草杂物的清洁工,老人己经八十三岁了,声音洪亮,精神焕发,谈起了包公殿的以往。据老人说,每年六月六日是包公的生辰,村里都要在庙前搭台,演社戏进行纪念。那台子一半在陆上,一半在水中。四周八下的人们都是坐船在水上看戏的,当年鲁迅就是驾船从安桥头来到皇甫庄,远远的在水上看戏,留下了儿时深刻的记忆。
包公殿以南,建有文化礼堂,水滨也有党建长廊。党建长廊介绍了皇甫庄的历史和党建情况。据村上人说,文化礼堂中还详细介绍了村里几大姓的历史和名人。我们来的不巧,双节放假,不开门。于是起身,寻找鲁迅外婆家住的地方。

寻找旗杆台门,颇费了一番功夫,路问行人,有人知道,有人不晓。后来才知道,旗杆台门后来被改成了皇甫庄小学。如今皇甫庄小学己不再招生,孩子们都到孙端镇上学。学校内有退休老师留守。我们去的时候,恰好人在。于是观赏一番。
原来旗杆台门很大,共有七进,为范寅所有,现在只保留了台门所在的门房内北侧鲁迅当年居住的两层木阁楼。为绍兴市区级文物,台门两侧的墙璧上还张贴了不少有关范氏名人的资料,还有不少本校的出名学生,诉说着台门的古老历史和荣耀过去。
进了台门,两株桂花村的隐映之中,便是鲁迅外婆家旧宅,当年鲁迅就是在这里避难了半年之久。一楼陈列的是鲁家的一些历史资料,二楼则是当年鲁迅曾经起居的地方,衣柜和床。

下楼和管钥匙的退休老师交谈,概叹旧宅之低矮和逼仄。人家说,范寅可是当年的大户,二层小楼在当时可是她这样的平民难以期与的地方。当年的台门可是不俗,宽敞,阔绰,要不然鲁迅外祖父也不会租居此处。不觉间,又觉得自己增加了不少见识。
出了旗杆台门,便穿彻绕巷,去村外寻访鲁迅外婆墓。
皇甫庄的大街两侧,载种了不少的桂花树。走在街上,阵阵浓郁香气传来,令人迷醉。不禁闭上双眼,紧吸两口空气,细细品味着这迷人的香味,江南八月,真是令人迷醉。
皇甫庄街道的房子,基本都是新盖的,老房子很少,都在远离大道的村子偏僻所在。这种布局,同皇甫庄的历史甚不相配。据说当年的皇甫庄,有九溇五祠堂,也有不少台门。如今湖面小了,台门和祠堂消失了,盖了新房。网上有人说,皇甫庄的发展思路不对,如果统一规划,保留古迹,发展旅游业多好。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鲁迅外婆和外公合墓离村东一里多路,也是区级文物。墓由四方石基砌成,上面长满了荒草。此处原本为鲁家的水田,故他们葬在此处。
太阳西下,站在台基上看,四处都是快要成熟的稻子,只有合墓孤零零的躺在脚下。
我想,它能保存到现在,乃是拜鲁迅名气所赐。鲁迅是绍兴的名人,不仅光耀于祖先,其遗产不知使多少后人受惠。鲁迅不朽,其外婆和外公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