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流淌的史诗
董林
大运河,如一条灵动的巨龙,蜿蜒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是一部流淌的史诗。
我站在大运河畔,微风轻拂,河水泛起层层涟漪。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明珠在闪烁。远处,一艘艘货船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波纹,向着远方驶去。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繁华的漕运景象。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为这条伟大的运河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大运河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全长 3200 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8 个省(直辖市),35 座城市。它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沿着大运河行走,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每一段河道,每一处遗产点,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通惠河,作为大运河的首段,见证了北京城的繁华与变迁。北运河、南运河,连接着北方的广袤大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鲁运河,流淌着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中运河,见证了中原地区的兴衰。里运河,古称“邗沟”,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长江和淮河,见证了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富饶。江南运河,更是如诗如画,两岸的古镇、园林、水乡人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大运河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那古老的河道,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河边的垂柳依依,仿佛在诉说着温柔的情话。古老的石桥横跨在河面上,见证了无数的过往行人。沿岸的古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历史的光芒。乌镇、西塘、周庄,这些江南水乡古镇,白墙黑瓦,小桥流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中。古镇里的街道狭窄而悠长,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传统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走进扬州,瘦西湖的秀丽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陶醉。湖水碧波荡漾,岸边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之声。苏州的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假山怪石、亭台水榭,无不展现出古人的匠心独运。杭州的西湖,更是闻名遐迩,它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著名景点,每一处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它连接了南北文化,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沿途的文化遗产景观,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那些古老的寺庙、古塔、古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古老的寺庙中,香烟袅袅,钟声悠扬,让人心灵得到宁静。古塔屹立在河畔,历经风雨,依然挺拔。古桥横跨在河面上,精美的雕刻让人赞叹不已。
大运河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在古代,大运河的开凿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凿出了这条伟大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整治,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并建有江都、淮安等水利枢纽工程,使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通道之一。1988 年底建成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将五大水系连接起来。2014 年,大运河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我沿着大运河继续前行,心中充满了感慨。这条古老的运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它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珍惜它,保护它,让它在新时代继续流淌,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当我再次站在大运河畔,望着那滔滔河水,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大运河,你是历史的见证者,你是文化的传承者,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的故事,如同一首壮丽的史诗,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有道是:
千年运河巨龙翔,南北通途岁月长。
古镇水乡诗画韵,文化瑰宝永流芳。
历史沧桑皆见证,民族精神绽光芒。
新时代里焕活力,续写辉煌谱华章。
个人简介:董林,笔名冷冰。《国际经贸导报》主任记者,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作品陆续在全国杂志、报刊、网站发表1000余万字;出版个人文学专著7部,中国散文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