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地变打卡网红
—— 记靖响林家乡创业
◎ 武汉作协会员 曹启银
我说朱家湾的“一咀三冲”,即庙山咀、余家冲、大冲、吴家塘冲,鲜有人晓;但是,如果谈到“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却如雷贯耳,全国皆知:那就是座落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的“武汉点溪园生态景观有限公司”,著名的“非遗”项目——古法红糖生产基地。

在毛家冲村朱家湾土生土长的我,每次回家路过此地时,依稀看到了昔日庙山咀上的“斗二”、余家冲里的“弯斗丘”。其插秧、割谷、挑草头、播麦、栽棉花、耨草、除虫的劳动场面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那个年代,我作为“半边户”,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每逢农忙季节,都要回家“务农”。不然,我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仅靠我一人微薄的工资是难以支撑的,另外还要承担9.6亩责任田地的上交(公粮、水费)。当时,我的家庭人口结构是:上有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中有体弱多病的妻子,还有一位读中学的弟弟;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孩。不用细说,其家庭困境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被动的“经营”责任田地也是我的一种生存法则。
哆嗦了半天,有人不禁要问:“你开头说的‘一咀三冲’与‘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有什么联系?”要想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还得从一个人的经历谈起。

一、弃医从农,追梦“非遗”
点溪园古法红糖项目负责人靖响林,1978年出生于古法红糖世家,其父亲、爷爷都做了一辈子的古法红糖,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熏陶,那种浓郁的醇香甘甜味道挥之不去,常常在她心田里回绕。虽然参加了工作,在武汉一家大医院里就职,但对“古法红糖”的钻研并没有停止,因为“药食同源”,药材也好、食物也好,都离不开林业,也因此,她嫁给了一位对林业颇有研究的小伙陈爱国,是毛家冲村何家田的人。何家田跟朱家湾距离不到500米,几百年来共畈做活,居民互迁。结婚后,她每次回到何家田老家,看到的是乡村田地荒废,听到的是农民收入低微。本来与“三农”不相干的她一直想着:这些田地如果能种上甘蔗,一来不让家乡的土地资源白白浪费,二来祖上的古法红糖可以得到传承,三来还可以吸收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三得”!经过一年来的酝酿,她主意已定,从城市返回家乡,弃医从农,首先流转土地100亩,其中就包括庙山咀的荒地,我曾经“经营”过的责任地“斗二”。与村里签订合同后,她马不停蹄,于2015年在庙山咀上搭建了一栋古法红糖的作坊,余家冲里也种上了甘蔗。一个振兴“三农”、传承“非遗”的梦想从这里开始。′

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然而事与愿违,满腔热情却遭一盆冷水。加工这块暂时不说,单说种植,从未种过庄稼的她,怎能种好甘蔗?头一年,栽下去的苗苗,眼看绿油油的一片,可是经一场寒潮摧残后,变成了软蔫蔫的一片,本来资金就不充足,这一下子就损失了20多万元,可怜巴巴的眼神里一时一片茫然。情绪的波动,不停地徘徊在进与退之间。她曾经想退,可是当初在村里许下的诺言将成为村民的笑话,没有退路。想进,并跑了全国许多种植甘蔗的地方取经,然而其土壤、气候不同,其田间管理的办法也因此而异。当她去村里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因未到上班时间,就去图书室里“消遣”、不意间看到了一本《甘蔗种植技巧》,如获至宝,虽然有部分专业术语看不懂外,其余的都能理解。有了这本书,她打消了“退”的念头,回家与老公一起对照书籍找出自己种植上的漏洞。在老公的包容、安慰并给予极大的支持下,终于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和难关。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在经历过失败后才成功的,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靖响林也不例外。根据她的初衷,弃医从农,180度大转弯!从客观上看:土地荒芜具有普遍性存在,传统农业是不能改变这种现状的;但从主观上考虑:她看重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和温州人那种“四干”“四自”的创业精神。只要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博,为民造福,没有做不成的事,有道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经过头年的失败后,从2016年起,她一步一个脚印,滚动式发展;与老公一道,创办了武汉点溪园生态景观发展有限公司,古法红糖为公司的经营项目之一,老公为法定代表人,她本人担任总经理,分工负责“非遗”项目——古法红糖这块。经过九年的磨砺,从一棵甘蔗到一块红糖,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编有规范操作和工艺流程以及技改方案。从而使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产品种类博雅时尚,产品产量逐年递增,产品销售供不应求。为了规范公司“人、财、物、产、供、销”系统管理,把庙山咀原来的榨糖作坊改造成荆派建筑风格的流水生产线车间,另外在咀头还修筑了一栋徽派建筑风格的综合楼。在土地使用上,增加流转了“大冲”和“吴家塘冲”近200亩田地,除80%的用于种植甘蔗外,其余的则培植打造四季花卉、景观苗木和石雕文化长廊。
如今的“一咀三冲”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山咀上,高低不同的荆徽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错落有致;冲田里,水陆互补的田园结构在红桃绿柳的衬托下亲密无间。“余家冲”的小塘和“吴家塘”前后相拥、形成小镇的“财印”格局。也难怪每天总有那么多游客在这里参观、游览、亲子验、研学,倒不如说是来欣赏靖响林弃医从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佳作。难道不是吗?在这里,从时间看,一年12个月,月月都有玩点、体验点:如元-2月,裁糍粑、淌豆折、挖荸荠、做冰糖葫芦;3-6月,种甘蔗、采艾叶、做青团;5-10月,采玫瑰花和栀子花,做鲜花菜、鲜花饼;10—12月,砍甘蔗、碎杆榨汁、古法熬糖等让游客玩得不亦乐乎。从时空看,一个小小的山沟里,处处都有看点、研学点;室内可以参观历代古董紫砂壶系列、古法红糖系列产品制作全过程;室外可以观赏和采摘四季花卉、古代门柱石系列、路亚垂钓等等。可谓一步一景,景景引人入胜,即兴即观,观观扣人心弦。如此景观可圈可点,即是居民的门口公园,又是全国网民的打卡乐园。

四、稳步发展,梦想成真
经过靖响林女士与其老公陈爱国先生9年来的携手打拼,把一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我的老家朱家湾打造成了一个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吃、住、玩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旅游小镇,每年接待游客和大专院校研学数万人次;主产品古法红糖年产量50吨,一线产值600余万元,产销基本平衡。九年共向国家贡献利税135万元,吸收当地农民就业百余人,增加农民收入九千元/年,解决了荒田荒地300余亩,成为全省同行业唯一的民营企业,靖响林也从一个执业医师转型为企业老总。2020年,点溪园被武汉市科技局定点为“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武汉市星创天地”;红糖小镇被确定为市旅游民宿协会会员,同时评定为三星级民宿、楚天汉宿伴手礼优秀文化创意单位;古法红糖系列产品荣获中国(青岛)国际食品博览会优质奖,还荣获2021年度由武汉市委组织部、市妇联等七个部、委、局联合举办的武汉市第三届“巾帼创新功、奋进新征程”女性创业“提名奖”;靖响林于2021年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区妇联“平安家庭”等荣誉。她成功了,她的每一步走过,都印刻着用汗水凝固的足迹,印证着时代青年的美好梦想。

最后,我要说的是:截止目前,凤凰镇乃至新洲区何止一处“一咀三冲”?过去的责任田地,由于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加上“种田地亏本”的客观事实存在,导致大幅度的田地荒芜,野草丛生!同时,象靖响林这样心系“三农”的、回乡创业回报家乡人民的、让环境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的乡贤太少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很幸运,因为我村有个靖响林,才让我湾全民脱贫,享有“门口企业”的劳务,享受“门口公园”的快乐! 时值金秋,还有观光的粉黛田园。
、


曹启银,73岁,武汉作协会员,高级会计师丶法律工作者。2012年在镇政府企业管理部门退休。后任凤凰老年大学副校长;《小镇春秋》、《曹氏宗谱》、《凤凰镇志》主编;凤凰龙丘文化、举水文学、红色文化、民歌研究会员。书法和音乐爱好者。
